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技术共返回3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種菜記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46期  作者:張文卿 出版时间:1985-04-03
    关键字: 种植 蔬菜 农业 育苗 技术

    种植蔬菜本来也是中国农业技术之一,我国派驻外国之农技团常作蔬菜示范。我国人有个说法:「一亩园,十亩田。」就是种植一亩菜园的收益,胜过十亩田地的收成。余妻素喜种蔬菜,来美后见二女心仪家空地广濶,经征求同意,即辟地百坪,试种含叶绿素较多的草本植物,如波菜、空心菜、苋菜、萝卜、辣椒、韮菜、葱、蒜、靑江豆、黄瓜、丝瓜、苦瓜等品种,以免常去休士顿中国城往返奔走之苦。经调査休士顿土质过黏,须购专用土方可育苗,并以野草作堆肥及采用牛粪分别施肥,如何防止病虫害发生?雨量

  • 文章滅蝗之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3卷 第2期  出版时间:2001-04-01
    关键字: 蝗灾 灭蝗之法 新技术

    近闻澎湖每隔几年就酿蝗灾,不知是否渡海而来?一时无法认解。经农业专家研究出一种新技术,大量繁殖螳螂,对付蝗虫。这是继「草蛉」及「黄斑粗喙椿象」之后,又添生力军。螳螂可望为台湾生物防治害虫计画,再下一城。目前所饲养者,以阔腹螳螂为主,牠属大型捕食性的天敌,食量较大,捕食时间亦长,能照顾的范围也广。不仅对付蝗虫,连蛾类、蝇类,都难逃牠的刀掌心(河南家乡俗称「刀螂」)。人工培养的螳螂,可活一百多天,羽化后就繁殖下一代,不虞匮乏。最妙的是,牠只吃昆虫,不以农作物

  • 文章故鄕的磨碾滾臼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5期  作者:賈文斌 出版时间:1978-05-25
    关键字: 故乡回忆 民间习俗 碾磨技术

    必须由石匠用钢钻子将一条条的槽沟再加深,这种工夫在故鄕一带叫做「碫磨」,是石匠活儿。豫北林县专出碫磨匠,别的县份都赶不上他的碫磨技术,从二十几岁,到五十岁,这些人的打扮,与众不同,老远一看,便知道是碫磨匠,一身短打,穿着蹶顿棉袄,脚穿搬尖沙鞋,不但裤腿(脚)用带子绑着,连短棉袄也要再束一条布战带,一个帆布的搭裢(稍裢),搭在肩上,只要挨村走走,连大声吆喝都不要,自有生意找上来。碫磨匠不论老少胖瘦,都有一股惊人的力气,三百多斤的磨扇,每个人都能轻松的把它掀

  • 文章洛陽古物與郵票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3卷 第4期  作者:張紹熙 出版时间:1981-04-25
    关键字: 古物 殉葬制度 挖掘技术 邮票

    是黄土高原的一部份,地质为风成黄土,由于西北季风四季强弱不同,其堆积层次有厚有薄。随着暴风带来的尘土质料也有差别,经过若干万年的积压,在它切开的横断面,可以看出像植物年轮一样的美景;层次分明,颜色有白有赤有黄有卤。若是古代经过人工挖掘,则土层即行混乱,通称之谓活土;否则形状完整,无人动过,称之谓老土或死土。人们就凭着这个常识,向地下去找寻古物。在挖掘古物的技术上:最重要的是先要找到古代坟墓的位置,入土的深度,大槪的范围,然后才好施工。这个初步侦察工作叫做「点窝

  • 文章殷墟的兩種珍貴遺蹟

    来源期刊:《安陽文獻》 第1期  作者:石璋如 出版时间:1985-01-01
    关键字: 安阳 殷墟 花土 皮鼓 考古技术

    诸位先生:我是从事殷墟发掘工作的人,来报告一点有关殷墟发掘的事。从民国十七年到二十六年,殷墟发掘了十年,在这十年之间发掘过十五次,发掘了十二个地方。出土的器物很多,就质地来说:有陶器,有石器,有玉器,有骨器,有牙器,有角器,有蚌器,有金页,有铜器,有铜笵,还有甲骨等十多种。这些器物造型的优美,技术的高超,眞是令人惊讶!在没有看到它们之前,谁也没有想到殷人会有这样高的文化水准。这些器物都是有形可见而且可以拿到手上欣赏,只要有机会去参观,都可以看到。今天

  • 文章故鄕的棉花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2期  作者:劉毓康 出版时间:1978-02-25
    关键字: 故乡风俗 怀念母亲 纺织技术 棉花纺织

    一 前言我世居豫北延津縣老岸鄕所轄的郭里村,緊毗滑縣邊境,這個地方,除產五穀雜糧外,且盛產棉花,但棉花的種類繁多,以顏色來分,可分爲白棉、紫棉與墨棉。白棉產量較多,而紫棉與墨棉只是點綴;紫棉又名「紫花」,可用以織成土黃色的布疋,永不褪色;墨棉只是試種,尙未普及農村,謹憑記憶所及,謹將故鄕盛產棉花之事,作一個懷鄕思親的囘憶:「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但今在台灣有幾人能知往昔慈母的辛酸?現在的婦女們,生活在天堂,不管有多少兒女,絕不會爲孩子們或丈夫的衣着煩...

  • 文章中非十日一九六六年中非政變親歷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15期  作者:張秉金 出版时间:2000-01-01
    关键字: 中非 技术合作 中非政变 人物回忆

    一九六五年,根据中非共和国和我国签订的技术合作协定,我国派出「稻棉技术专家组」赴中非执行援外任务。农业部任命我为组长,带领四名同志于十二月十六日由北京出发,三十日到达中非首都班吉。未料想在我们到达的第二天凌晨三时十二分,该国便发生了政变,右派势力上台,断绝了和我国的外交关系。根据国内指示,我们与政变上台政府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并于一九六六年元月八日离开中非,二十日安全回到北京。班吉小住,历时恰恰十天。中非原总统达科,倾向比较进步。政变上台总统博卡萨

  • 文章往事鉤沉——赴中非「援外」見聞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11期  作者:張秉金  出版时间:1996-01-16
    关键字: 中非外援 人物回忆 稻棉技术 亚洲 巴黎

    我是一九八七年正式退休的,由于工作需要,接受「返聘」,直到一九九三年因病才眞正不工作了。病愈后,时间充裕,「怀旧」这个人性中的美好部分油然而起,不禁想到三十年前赴中非「援外」的一些见闻又浮现眼前。一九六五年,根据中非共和国和我国签订的技术合作协定,应中非共和国邀请,我国派出「稻棉技术援助专家组」赴中非「援外」。我任组长,带领三人并翻译五人。任务是建立样板田,进行技术指导,培训技术人员,提高中非稻棉产量。时间四年,中间可以回国休假一次。人员组成:陕西一人

  • 文章印尼談片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4期  作者:陳琳璋  出版时间:1989-01-16
    关键字: 印尼 农业技术援助 蔗糖业 国家发展

    缘起我国实行「农技援外」,是在民国五十一年开始。时非洲落后地区欧洲列强的属地,纷纷独立。这些新独立的落后国家,多未开发,亟需友好国家来援助及改良其农业,以求粮食的增产能确保一般人民的基本生计。我政府应合国际情势的需要,遂成立「中非技术合作委员会」,一方招训优异从事农业生产有经验的青年,组织农耕队赴非洲建有邦交的友好国家教导当地农民新进的耕作方法;同时在国内代训非洲友好国家派来的优良农业人员有关农业增产技术。嗣后政府为扩展农业技术外援,遂致改「中非技术

  • 文章「中國農莊」在巴西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卷 第5期  作者:張齡松 出版时间:1969-07-01
    关键字: 中国农庄 巴西 南美洲 技术合作

    中华民国对非洲各国农业技术的援助,已经遐迩闻名,但是和南美洲国家的农技合作,知道的人不多,然而中华民国在巴西建立的农庄,经过四年来的耕耘,业已为国家争取了莫大的荣誉,就是早已在巴西建立根据地的日本,也自叹不如。「中国农庄」位于巴西圣保罗州洛源(LORENA),占地八十公顷,是由台湾糖业公司农务场工作人员,擕眷全家迁居巴西。目前一共有十户六十余人。他们运用台湾卓越的农业技术,在默默辛苦开垦中。不到四年功夫,已赢得巴西政府及当地人民的一致赞扬,而洛源

共30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