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学堂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七十年前的武昌(下)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29期  作者:萬耀煌  出版时间:1973-10-10
    关键字: 武昌 建设 回忆 交通 学堂

    所有的人,都称他为刘长毛,因为他是太平天国的旧部,所有太平天国的人,当时在民间都总称为长毛。九、涵三宫有一所私立日新中学堂,我家荇眉大哥,在该校充国文敎员。经候补街由宜凤巷到粮道街,宜凤巷有张仲炘太史宅第,张仲炘为武昌有学问的名人,张之洞总督甚敬重他,其对面有一当舖,仿佛名叫「维新」。另一条通往粮道街的巷子,名粮道大巷。粮道街以粮道衙门所在得名,其东为巡道岭,有江汉书院和崇文书局。粮道街另一端,有大菜市场,出街西即府街口,有同仁医院,也是敎会所办,设备简陋,医术

  • 文章辛亥浙江革命史補遺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卷 第5期  作者:姚琮 出版时间:1968-12-31
    关键字: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秋瑾就义 求是书院 绍兴大通学堂 浙江武备学堂 弁目学堂 炮工学堂 保定陆军速成学堂 南洋陆师学堂

    登高一呼,万山皆应,于是愿将当日文武各学堂情形,分别陈明:甲、文学校文学堂学生,皆为少年,易受革命思想之薰陶,故各学堂莫不人材辈出,为民族争光,欲一一记载,势有所不能,兹择其最关紧要者,述其一二。一、求是书院 (为浙江高等学堂及之江大学前身),为当时浙中最高学府,陆懋勋(字勉斋)为院长,陈汉弟(字仲恕杭州人)为监督,所聘敎员皆为一时名士,如宋恕(字燕生、平阳人,为粱启超诗中八贤歌之一)、韩静庵、朱临等,皆以尊周攘夷及明夷待访录、嘉定屠城记、杨州十日记等书敎其门人

  • 文章鄕賢——國之大老曹亞伯

    来源期刊:《陽新文獻》 第1期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1986-08-01
    关键字: 乡贤 曹亚伯 农务学堂 两湖书院 武昌革命

    曹亚伯(一八七五—一九三七)吕实强推贤让赏功难竝,护法辞荣节不挠;净业精参人我泯,五湖烟水暮云高。这是党国元老前国史馆副馆长但焘于民国四十三年国庆日所发表感怀曹亚伯的一首七言绝句。[1]这首诗,虽然不过四句话,共二十八字,却道出了亚伯毕生为人处世的独特风格。曹亚伯(一八七五—一九三七)原名茂瑞,字庆云。淸光緖元年(一八七五),出生于湖北兴国州(民国改为阳新县)北鄕曹家湾角海村。幼龄失怙,赖母勤俭持家,敎养以至成人。[2]幼年时观演戏及聆听父老讲述洪杨故事

  • 文章家鄕有關辛亥革命的幾件史實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243期  作者:孫振麒述 出版时间:1988-10-01
    关键字: 辛亥革命 龙津学堂 新学会社 庄崧甫 张葆灵

    龙津学堂、新学会社和辛亥革命的关系一八九四年到一八九五年的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这不仅因为战后缔结的「马关条约」,直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损害,而且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从此愈来愈厉害了。他们采取了各种无耻的外交阴谋,和野蛮的军事手段,在中国展开了夺取「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和经济上掠夺等明争暗鬪,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危险形势。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要求进步的人们深感不改变现状,培养人才,振兴实业,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当时作为奉化最高学府

  • 文章辛亥革命時期的同盟會松口支部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 第11期  作者:余立 出版时间:1997-02-15
    关键字: 辛亥革命 同盟会 松口支部 松口体育学堂 历史资料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皇朝,結束了統治中國近三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後來雖然袁世凱篡位,恢復帝制及張勛復辟、軍閥割據混戰,但由於民主共和深得民心,終於在全國人民的聲討和護法戰爭中,徹底粉碎了那些人的皇帝夢。孫中山先生說:「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羣之需要」,「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孫中山先生一生爲革命事業,鞠躬盡瘁。他革命精神和崇高的品德,爲全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所敬仰。今年是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爲紀念這個中...

  • 文章席正銘組合陸軍學生參與辛亥武昌首義事蹟

    来源期刊:《貴州文獻》 第14期  作者:席少丹 出版时间:1989-02-01
    关键字: 席正铭 中华革命军 辛亥革命 陆军中学堂 学生档案

    遗族席少丹 编撰按:总理中山先生倡导革命,风气大开,淸廷亟议行新政、练新军,设军事学堂训练干部。革命志士,或不计名位寄身新军,其得入陆军小学、中学者,更谋有所作为,革命行动,殊途同归。辛亥武昌首义由驻城内新军夜间发难及攻占各据点,身历其境者众,尙得流传其槪况,第三中学堂驻城外十余里南湖,次晨始得入城,然阳夏战役苦战月余,以时间争取空间,收各省响应之功,而同学阵亡则已百计。迨民国建元,学生多不计名位,弃职复学,亦多谦抑不以首义功绩相炫;第三中学正代表贵州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