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伊阳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伊阳县概述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34期  作者:夏兆瑞 出版时间:1982-04-03
    关键字: 汝州 洛阳 嵩县 穆家窑

    乃地理环境传统化及民性使之然也。县隶沿革变迁秦置郡县,历代县隶沿革变迁已如前述,至唐初伊阳仍治伊州,太宗改复河南郡,领陆浑伊阙,先天使以陆浑析置伊阳,五代以陆浑入伊阳。宋兴伊阙伊阳并建,熙宁中又以伊阙入伊阳,建炎末刘豫尽据洛东诸邑,惟伊阳屯兵保护陵寝,诏表改为顺州,绍兴三年,顺入于金,置嵩州以领伊阳,元因其旧,至正间入嵩州。明改嵩州为县。成化十二年析嵩县东四保十二里,并析汝州西南隅复置伊阳县,隶汝州,淸仍之。民国废州,汝州改为临汝县,互不隶属。民三年置

  • 文章河南伊阳旅台同乡通讯录序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2期  作者:夏兆瑞  出版时间:1976-02-25
    关键字: 河南 同乡通讯录 名单资料

    伊阳为中原古地,神农氏炎帝即国于,因境有水而得名。黄帝唐虞沿称国,夏称伊阙,商称,周称伊川。秦置县分设两邑,历汉晋魏隋县名屡易,并迭析合,先后有陆浑、新城、北荆、伊阙、伊川等名。唐以其地大部在水之乃名伊阳,宋熙宁中伊阙并入伊阳,明洪武初更名嵩县,至成化十二年复析置伊阳,以迄于今。疆域因邑名屡更,版图迭经析合,西北减而东南增,逐渐东南移。现东界临汝;南毗鲁山;西邻嵩县;北接伊川,已位于水之南,形成「阴」。其原北与古都洛阳接壤;东北连登封

  • 文章伊阳地文人文概述(上)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9期  作者:夏兆瑞 出版时间:1976-09-25
    关键字: 地理人文 历史沿革

    前言伊阳原系因大部土地位于水之而得名。嗣以疆域迭变,境界屡易,现已名实不符。第因政治分合,疆域区划,时势推移,沧桑演变,致北疆原毗古都洛邑,昔为王畿,今渐半变而为山僻。因西北疆逐次内缩,东南疆迭经外延,殆将水抛离西北境外,形成「阴」。且于民国十六至二十二年间在北境与洛阳接壤处,先后由四邻县地析置自由、平等两县,致壤几去三分之一。嗣自、平两县俱废,合置伊川县,地虽稍归还而仍未复其旧,致与旧邻洛阳宜阳相隔离。境内大势,西南多山岭,道路险阻;东北

  • 文章伊阳地文人文概述(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10期  作者:夏兆瑞 出版时间:1976-10-25
    关键字: 地理人文 乡土名人

    灵气之所钟,涵蕴深厚广大仁德之所集,而圣君贤哲之所由出也。孔子赞尧之辞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世以「尧天」为仁政盛世之称。宋史乐志:「九州臻禹会,万国戴尧天」。地地灵人杰,洵然。伊尹:商之贤相,姓名挚。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原古伊阳地)得婴儿于空桑中,即伊尹也。以生于伊川,常居于水之滨故姓,相汤伐杰灭夏,遂王天下,伊尹之功为多,孟子称之为圣之任者也。胡昭:陆浑人后心末隐居陆浑山,躬耕不仕,盗孙狼为乱,戒众勿得入,邑人赖以保全,魏文帝辟召不就,年

  • 文章伊阳县地文人文概述补正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11期  作者:夏兆瑞 出版时间:1976-11-25
    关键字: 地理人文 名胜古迹

    说明中原文献第八卷第十期「伊阳县地文人文槪述(下)」,因排校错误,将后段「名胜古蹟」文内之中间多节遗漏,且有另节遗漏多字,致文有尾无首,文气中断,不能连贯,令人无从卒读。事关本县文献要项,不容漏失,特为补正,爰将「名胜古蹟」文中遗漏部份连同前后全文一并重为补刋,俾能前后一贯,使人一目了然。免有遗珠窥全豹之憾。幸谅察焉。名胜古蹟伊阳古为王畿近壤,洛都南方屛障,故具有历史性的名胜古蹟,遍及境域,实乃不胜备述。为限篇幅,兹择较为重要者略述梗槪于后,藉供参考。紫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