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严凤英共返回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黃梅戲歷史名藝人

    来源期刊:《安慶鄉訊》 9、10  作者:程華德 出版时间:1994-03-12
    关键字: 黄梅戏 戏曲名家 传统唱腔 历史沿革

    也是一位颇有特色的演员,据说他善于行控运气,登台一唱,能声贯满场,有时迂回低歌又余音缭绕,无论唱腔高低,都能字字听清。在四十年代黄梅戏有「南程北丁」的说法,并非偶然(意即程积善红遍江南,丁老六红遍江北)。五十年代黄梅戏继起的优秀演员有潘泽海(花旦)、檀雪华(青衣)、韩家松(小丑)、王洋狗(小生)、邓红霞(花旦)、刘正庭(小丑)、查文艳(花旦)、丁翠霞(闺门)、严凤英(花旦)、桂月娥(花旦)、王少舫(小生)、潘璟琍(花旦)等,他们在艺术上都各有所长。如严凤英

  • 文章黃梅戲的……形成、發展、現況與未來

    来源期刊:《安慶鄉訊》 4、5、6  作者:楊宣祥 出版时间:1993-04-04
    关键字: 黄梅戏 历史沿革 戏曲源流 戏曲改革

    二簧、吹腔、钹子。黄梅戏已是继靑阳腔和徽调之后并受其影响的第三代戏曲新军了。从徽调到黄梅戏二百余年,安庆优伶辈出,《皖优谱》中,多数优伶都是安庆府人。乾隆年间,各地剧种聚会于扬州演出,安庆的徽调艺人高朗亭、郝天秀誉满维扬,李斗《扬州画舫录》评为「安庆色艺最优」。道、咸以后,潜山名伶程长庚、领导徽剧改革,形成京剧,成为京都剧坛巨擘,享有「伶圣」称号,以及杨月楼,夏奎章、曾志、余玉琴,杨隆寿、叶中定几大梨园世家相继崛起和严凤英、王少舫等表演艺术家的形成,都深刻

  • 文章黃梅戲與安慶黃梅戲藝術節簡介

    来源期刊:《安慶鄉訊》 4、5、6  作者:陶芳田 出版时间:1993-04-04
    关键字: 黄梅戏 黄梅戏艺术节 历史沿革

    年正式被定名为「黄梅戏」。五十年代,「梨园弟子白新兴」,有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一代艺术家崛起,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牛郞织女」等优秀剧目随之发生,使黄梅戏跻身于全国五大地方戏剧之一,蜚声中外。黄梅戏中的迎宾舞一幕黄梅戏以北方语系的安庆官话为主体,唸白易懂,曲调优美、明快流畅,化装素雅,长于抒情,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风格质朴细腻、逼眞传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淸新的鄕土风味,保持了载歌载舞的特点,给人以美的享受。近几年来,曾东渡日本,南至港澳地区

  • 文章黄梅戲之鄕放異彩

    来源期刊:《安慶鄉訊》 7、8  作者:張愛斌 出版时间:1993-10-10
    关键字: 黄梅戏之乡 黄梅戏 历史沿革 黄梅戏剧团

    子,三件乐器和七个演员登上土舞台,没有灯光、布景,所谓道具,也只是一桌两椅;缺少行头,演员们只好穿自己身上的衣服参加演出。连著名的黄梅戏演员严凤英当年也只能随戏班子在鄕村里东游西荡,登不了城市大雅之堂。民国三十八年后,安庆市政将两个奄奄一息的民间黄梅戏班子接收过来,进行了调整和充实,使其成为专业性黄梅戏剧团,把流散在各地民间的黄梅戏艺人请到剧团里来,一批有志于黄梅戏艺术的文艺工作者和知识分子也纷纷加入黄梅戏艺术事业,剧团的建设经费和演职员的薪资都由国家负担,先后

共4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