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我是民國二十七年春天離開杞縣家鄕,當時我的姐姐景蓮淚流滿面的說:「離時容易,等你回來,似如星星望月吧?」算起來距今已有五十年餘!近四十年來,音訊隔絕,所聞知家鄕景況,父母親遇難情形,總有些惑疑!我年七十二,思念故鄕,懷念親恩,常於深夜夢中往事,哭淚驚醒而起,如今風木親恩,恨時光不能倒流,我未能盡孝於萬一,痛苦愧疚!心神不安!開放探親,一面設法投書聯繫,接獲回音,知景蓮姐姐已八十三歲,望我能回去一面。另一面托首途探親鄕友捎回訊息。不久探親鄕友歸來,...
-
河北省,有個平山縣,很多人都可能不知道,在戰亂時代的後期四十年代就不同了,毛澤東領著他的軍政班子,由延安經阜平縣來到了平山縣的西柏坡村,他們說,在平山,受了傅作義的降書,在平山縣設立了指揮總部而佔領全大陸,這樣平山縣才出了名,進入北平時,將平山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帶進城的有千千萬萬人,北平人稱這些人是山棒子。四十年後的現在,已不行這樣稱呼了。再這麼說不可活。平山縣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屬中山國,戰國時期爲趙國番吾郡,秦置蒲吾縣,漢朝屬常山郡,又名西平州。以後廢...
-
香港李裕如一、還鄉探親 一舉兩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金風初動遊興仍豪,況久蝸居,老人寂寞更思遠走高飛,然海濶天空,究往何方旅遊?始合自己理想?如何選擇攬勝尋幽?方能心滿意足,再三忖度,與其到人地兩生之處,枉費金錢,不若再次還鄕探親,旣獲溫暖,又益親友,一舉兩得,何樂不爲?遂於九六年十月五日,由我在大陸營商次男景源,親駕自己汽車到深圳迎接雙親。九時出發,下午一時抵穗,沿途風物,繁榮壯麗,高速公路,暢通無阻,兩旁鄕村新起洋房,鱗次櫛比,足見百粵富庶,非常羨...
-
有很多朋友返鄕探親,獨我遲遲其行,眞是數典忘祖,連家鄕也不想了?其實我是想到最厲害的,那種慣常平靜,了無激情,有一種靑澀、淒美、幸福、甜蜜的複雜情緖;也有一種疑慮、猜忌、恐懼、憤怒的情愫。人就像是魚雖然可以自由涵泳,但是悠悠空塵,忽忽海漚,總是只作有限度的遠游,仍然被他出生的環境套牢,愛那裡的水土,愛那裏的空氣陽光。小狀元我生長在浙省樂淸,世居縣城,家倚西象山麓銀溪岸,與迎恩橋甚近,老屋係舊式三合院。樂淸縣城墻垜爲甃石建造,全長不到五華里,形狀如葫蘆,故...
-
莒縣境內有四大鎭——南是大店、十字路,北是招賢、石埠子,十字路鎭座落在縣境的南端,距江蘇境只有三十多華里,南至江蘇贛楡縣城一百一十華里,北至莒縣城一百一十華里,東西距日照及臨沂縣城各爲一百一十華里,在四座縣城等距離的交通中心,故稱爲十字路鎭,秦朝置爲高鄕縣,楚漢相爭時此城曾爲古戰場,古時城牆已湮沒,現在的城牆是淸朝末年興建,全用紅石塊砌成,四週是水塘,成爲天然的護城河,水塘內植蓮藕和香蒲,夏秋之間平添一些自然的景色,坐在水邊垂柳樹下垂釣,頗有詩情畫意,岑...
-
樂清,爲漢永甯地,晉分永甯地置樂成縣,五代梁改爲樂淸縣,宋屬溫州府,明清因之。東南至海十里,西南至舘頭五十里,爲永嘉縣界,東北至盤山嶺一百二十里爲黃巖縣界,西北至柟溪桐嶺六十里爲永嘉。孟浩然除夕夜樂成逢張少府(松陽人張子容)詩云:「雲海泛甌閩,風潮泊島濱,何知歲除夕,得見故鄉親。余是乘槎客,君爲失路人,平生復能幾,一別十餘春。」又歲除夜會樂成張少府宅詩云:「疇昔通家好,相知無間然,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舊曲梅花唱,新正柏酒傳,客行隨處樂,不見度年年。」...
-
李公諱時字雨春,雲南省鎭雄縣人,民國二十五年冬調長尋甸縣政。尋甸縣爲舊制迤東道曲靖府之一州,縣域乃道臺之駐節地,自衞大隊所住之營房乃昔日之道臺衙門。門前有一塊大操場,長約四百公尺,寬約兩百五十公尺,操場邊有一氣勢巍峩之高牆,長約三百公尺。高約五十公尺,厚一公尺,乃重大的集會或運動場所。大街爲石板鋪成。民間建築多爲木造兩層樓房,每家有大院子·古色古香,而且掘地三尺及泉,淸冽可飮,所以每戶均有一口井。縣境距省會昆明百餘里·東境爲曲靖、馬龍,南鄰嵩明,西界祿勸、...
-
了,精神体力,多有不济,请贤者先生原谅则这个;且文中尽多运用方言,将大家熟知正义(有时粗心颠倒),及特殊读音,加注于括弧内,一以示不记根本,一则像我个人每次参加乡人集会时,常谛听老乡们自由自在的「乡谈」,觉的无限亲切,一如重温旧梦。碌碌一生,谈不到有什么建树,趁现在春春双目尚未全盲,勉且留下这篇芜文,算作我给晚辈自认为稍具意义的遗物吧!壹、背景一、故乡风貌概说当初划治,不知拿什么作豫皖两省的分界线,可能是依据历史传说,河南仍旧管辖我们南五县,尤其我县固始,南邻立
-
雲南省政協有鑒於六十年前的滇西抗戰曁國軍赴緬對日作戰,意義深遠,影響重大,乃與《中國雲南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共同舉辦了這次紀念活動,主辦單位把這次活動定位成是一次國際性的活動,除了強調反侵略、反法西斯主義的歷史意義外,當然也有凝集海內外華人民族感情曁愛國情操的用心。這次活動共邀請了五十位海內外來賓參加,台灣方面前來參加者計有簡漢生先生、廖正豪先生、名作家張作錦先生、中國駐印軍退伍軍人協會理事長楊一立先生、中硏院歐美所特聘講座齊錫生夫婦、退伍空軍少將徐華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