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教育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孩子教育不同 得失不一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51期  作者:劉秀香 出版时间:2015-03-01
    关键字: 教育 方式 结果

    寵出來的孩子—危險慣出來的孩子—任性嬌出來的孩子—脆弱打出來的孩子—逆反罵出來的孩子—糊塗逼出來的孩子—出格哄出來的孩子—虛偽溺愛出的孩子—依賴縱容出的孩子—傲慢磨出來的孩子—堅強苦出來的孩子—懂事教出來的孩子—禮貌闖出來的孩子—勇敢搏出來的孩子—成功表揚出的孩子—自信

  • 文章客家人的兒歌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2期  作者:田辛墾 出版时间:2006-01-01
    关键字: 客家人 儿歌 教育 本土语言

    月光圆圆,阿妈种田;种田插秧,打谷满仓。」这是一首在梅县地区传唱颇为广泛的客家儿歌,具有朴实、自然、生动、形象、通俗和口语化的特色。客家人喜欢用传统儿歌启蒙教育儿童,每当月白风清之夜,孩儿玩耍或催眠之时,阿婆阿妈便会击掌而歌,在平常耳濡目染中,得到启迪和教育。这些儿歌大都轻松活泼、语言纯朴、通俗押韵。因是口语化,琅琅上口,且易记忆;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非常切合孩子们的心理和口味,故孩子们喜闻乐唱。这是薪传本土语言「阿姆话」最有效的方法,下面二首儿歌

  • 文章古村采風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5期  作者:鍾鍾 出版时间:1998-12-01
    关键字: 古村 历史发展 客家风情 教育文化 矿产资源

    古村的先贤们于民国三年筹得银元三百元,提倡教育、创办学校。称为古村公学,表示是全村人所公有、不属某姓某地。这名称一直用到民国二十五六年才奉命改为古村小学。地址在古村水口那尼姑庵。在庵的大雄宝殿之北,水口公王爷之南,建两层楼。四间教室,两个房间。一二年级学生多、用楼下两间教室,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人少、各用楼上一间教室。这班教国语算术、那班便习字。五六年级人数更少,把教室的一半隔为图书馆。完全是迁就现实的做法。那些原是尼姑的房间改为老师和学生的宿舍。外村和本村

  • 文章五華黃龍鄕民生活槪況

    来源期刊:《嘉應五屬年刊》 第4期  作者:鍾正君 出版时间:1989-10-01
    关键字: 五华黄龙乡 风土习俗 风景名胜 生产生活 教育

    黃龍鄕位於岐江南岸,恰在華城鎭與水寨鎭中間,西東各相距廿五華里,有流長約廿華里的黃龍河貫注其間,居民目前約近四萬人,鍾姓幾佔一半,吳曾兩姓次之,何戴呂陳楊孔丘各姓便居少數。我所居的南塘村,在黃龍鄕東南角,四圍環山,北邊入村處有黃龍河環護,一個大瑕輻射出六七條坑道,遍布農田山林,自成一範圍,可能是黃龍鄕中最好的村子之一。我十二世祖自乾隆年間遷入本村,已歷十代,有二百餘年,據傳說初遷來時,村中尙有羅、丘、陳三姓居民,爾後此三姓人丁漸少,終至絕代或搬離,羅姓丘...

  • 文章五華槪況

    来源期刊:《嘉應五屬年刊》 第1期  作者:鍾正君  出版时间:1986-10-01
    关键字: 五华 行政区划 地理物产 交通教育 著名人物

    寖成王法不守,人民渐趋野蛮,寃抑不得上诉,则趋报复仇杀,甚而演成大械鬪;而土匪滋生,又加土共猖獗,使地方糜烂,民不聊生。民国初建时,万象肇新,曾有上下山十九约人士,倡议迁治两流交会之河口,且募资在河口兴建廐舍,惟遭城区人士强烈反对,上级政府亦未批准,故不果行。闻现已将县治迁至水寨墟对岸之大布村,该地为本县三大平原区之一,平畴广野,为岐琴两江冲积地,距河口不远,水陆交通便利,倒是一个理想的县治地。(本县另两个大平原为县城东南平原,及安流平原。)三、交通与教育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