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行政沿革共返回1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中山溯往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14期  作者:明德  出版时间:1988-02-17
    关键字: 中山县 保定 抗日战争 行政沿革

    前言民國肇造,定縣行新政、辦自治、拆廟宇、興學堂、剪髮放足,蒸蒸日上,氣象一新。民國二年一月八日,政府爲劃一地方行政官署組織,撤消府、州龐制,改州爲縣,改知縣爲縣知事。民國二年春,增訂道制,居省縣之間,地方行政遂復行三級制,定縣隸直隸省保定道。民國十六年,奠都南京,廢道仍爲二級制。抗戰期間於省縣之間設專員公署;抗戰勝利,河北省第九區專員公署駐定縣,轄定、唐、望、無、曲、新、安、深等縣。戰爭紀要一、軍閥之戰:民國九年七月十四日,直皖戰爭爆發於楊村、涿州等地...

  • 文章(紀事 地理)三樹鄉槪述

    来源期刊:《宿遷文獻》 第6期  出版时间:1979-01-01
    关键字: 地形地貌 行政沿革 交通 教育 乡贤

    一、疆域:本鄕東界,由八堡通往洋河之黃河補堤,東面及東南接黃運鄕;南爲埠子鄕;西南及西陲與睢寧縣接壤;北臨耿車鄕;東北則與項里鄕交界。鄕公所所在地之三棵樹,北距縣城十八里,南到埠子十二里,西北去耿車十七里,爲宿南之小鎭,全鄕東西横爲二十餘里,南北縱深亦如之。二、沿革:民初爲孝八、九、十、十一四圖,舉鄕董,葉子玉氏任之。北伐後,設保甲,鄕鎭繁多,約數十。迄民國二十年後實行新縣制,併爲四鄕,屬第四區。其名爲結合、北寧、共濟、樹人,所謂埠子北四鄕是也。設鄕之初...

  • 文章(紀事 地理)仇圩鄕槪述

    来源期刊:《宿遷文獻》 第6期  出版时间:1979-01-01
    关键字: 地形地貌 行政沿革 物产 交通 集市

    一、沿革槪說:仇圩鄕以仇圩而得名,仇圩昔爲仇氏一族集居之村落,位於縣城迤北三十華里。東倚馬陵山,西瀕落馬湖,初建於遜淸咸豐十年間,爲仇子良公興建,抗拒捻匪(長毛)之亂,於庄外挖溝溝寬約三丈,深有十餘尺,土向內堆,名爲圩山。設東南二門,面積數百畝,初爲義合圩,後因居民皆爲仇氏,易名仇圩。人口約百餘戶,多爲仇姓及其佃戶。圩形四方,設有四拐(圩牆突出部份),每拐築有土碉堡相互控守。並造有鐵砲六門,爲鎭圩之武器。鐵砲係以生鐵冶鑄,重約三千至五千斤,使用火藥及碎鐵...

  • 文章(紀事 地理)宿遷縣羅河鄉

    来源期刊:《宿遷文獻》 第6期  出版时间:1979-01-01
    关键字: 地形地貌 行政沿革 物产 文教 市集

    一、槪說:㈠名稱由來:羅河鄕之名,由羅河縱貫本鄕之內而得名。㈡方位:羅河鄕在縣城南南西方,南大而西小,北界距城四十五華里,南界距城約六十五華里。㈢疆域及面積:本鄕北鄰埠子鄕,南鄰歸仁鄕,東接夾河鄕,西南與安徽泗縣大小柏圩相望,西近睢寧之找溝,西北則與睢寧之凌城相交,南北約二十華里,東西廣約十五、六華里。㈣行政區域及變遷:本鄕在淸季屬孝四圖和孝六圖;民國改市鄕制,屬埠子鄕,後屬第四區,勝利後由騮馬、同安、羅河三鄕合併而爲羅河鄕。二、地文:㈠土質:北部屬沙土...

  • 文章(紀事 地理)宿遷縣聚生鄉

    来源期刊:《宿遷文獻》 第6期  出版时间:1979-01-01
    关键字: 行政沿革 地理环境 交通 物产 文化教育

    一、槪說:㈠名稱及由來:本鄕中心區爲聚生圩,卽雙蔡圩東圩,故名聚生鄕。㈡方位:在鄕城西南四十八華里。㈢疆域及面積:本鄕約十餘方公里面積,東連閘塘鄕,北近夾河鄕,南鄰順河鄕。㈣行政區域及其變遷:本鄕原僅雙蔡圩附近村莊,於民國二十一年將東南安河鄕,西面綠野鄕,兩鄕各併入數村落,成爲聚生鄕。計分九個保,雙蔡圩內分一至五個保,西面張莊、陳莊爲六保。東面郭莊、大新莊等爲第七保,大華莊、葉圩爲第八保,郭廟、郭圩爲第九保,人口約千戶。三十六年併爲夾河鄕。聚生鄕首任鄕長...

  • 文章(紀事 地理)宿遷縣洋河鎮

    来源期刊:《宿遷文獻》 第6期  出版时间:1979-01-01
    关键字: 行政沿革 地理环境 特产 古迹 文化教育

    一、槪說:㈠名稱及由來:洋河因白洋河而名。㈡方位:在縣城東南約四十華里。㈢疆域及面積:洋河一鎭分屬宿遷、泗陽兩縣,大部份屬宿遷,以一木柵與泗陽部份分界,東南亦與泗陽縣接壤,西南爲閘塘鄕,西北爲秀水鄕,北爲洋北鄕,廣不足二十里。㈣行政區域及其變遷:淸時爲仁一圖,民初爲十七市鄕之一,改區後初爲第四區,後改歸三區,三十六年併鄕,併區。仍稱洋河鎭,隸屬歸仁區。㈤戶數:本鎭共分九個保,鎭內爲一至四保,鎭外爲五至九保。二、地文:㈠地形、土質及變遷:地形平坦,而以黃河...

  • 文章棗陽縣行政區劃之衍變及其功能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4期  作者:李敬之 出版时间:1987-01-01
    关键字: 行政区划 保卫团 保甲制 抗日战争 地方行政沿革

    前言大陸沉淪,倏忽已卅餘年;我縣避秦來台之人士,或已老成凋謝,或早年外出高就,離縣較早,或根本出生於外地,對本縣事務,或知之較少,或漠然無知,因此每與鄕親聚談,多以家鄕事相詢,茲値文獻第四期出刋之便,除縣誌已有之記載外,再以我縣行政區劃之衍變及其功能爲題,以答我縣人士。惟筆者生也晩,有關北伐以前者,多承王雲閣先生陸續敍述,以後者,則爲筆者親身之見聞及體驗;事逾多年,兼以年老昏瞶,疏漏失誤之處,在所難免,尙祈知之者,不吝指正。王雲閣先生,本名壽貞,雲閣其號...

  • 文章江蘇省各縣市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22期  出版时间:1976-02-20
    关键字: 行政沿革 地方志略 经济教育 砀山县

    碭山縣沿革:戰國楚碭邑及下邑地,秦置碭郡,幷置碭縣爲郡治,兼領下沛縣。漢高祖於此置梁國,晉省碭縣入下邑,南朝宋復置,後徙廢,故治在今治東二公里。後魏又於下邑置碭郡,兼置安陽碭二縣,北齊廢郡。隋廢碭縣,以安陽改置碭山縣。金時圮於河,遷治於治南之保安鎭,尋廢,元復置還治於舊治。明又遷治小神集,尋又還於舊治,萬歷間又圮於河,始徙於今治。淸時屬徐州府。民初隸江蘇徐海道,抗戰復員後第九行政督察區。別稱梁國,漢之舊稱也。疆域:東界蕭縣,南界河南永城,夏邑二縣,西界河...

  • 文章靑田地理

    来源期刊:《青田會刊》 第33期  作者:葉家柏 出版时间:1985-02-01
    关键字: 续修县志 青田地图 行政沿革 农产品类 丽温公路

    茶油为居家必备,除食用(比台湾的沙拉油香)外,可以饰润女人头发,点燃照明,油漆木器,还运往温州出售。榨油剩下的茶子枯则可代替肥皀洗衣,也可以在天旱水枯时到溪涧度(毒杀)鱼。林木方面,海拔五百公尺以上之山地多产杉树。可规划为林场。水利方面,近三十年来据傅说亦有开发,实际効果如何,不得而知。七、行政沿革:靑田建县,始于唐朝景云二年(公元七一一年),迄今已近千三百年历史,惟其间记载不多,宋元之世辖有三鄕,而版图及于景宁以西,鄕以下有二十三都,都下有保。明初改保为图

  • 文章認識廣西(下)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93期  作者:本會 出版时间:2001-07-10
    关键字: 行政沿革 地理位置 自然气候 民族宗教 区位优势

    少數民族的自治區沿革: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疆,屬省一級的行政區,是全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廣西歷史悠久,在距今五萬年左右的舊石器時代,就有「柳江人」、「白蓮洞人」的活動。廣西最早的人類,在史書中稱「百越」或「百粵」。壯族是古代百越部族西歐和駱越支系的後裔,是廣西最早居住的民族。廣西簡稱爲「桂」,是因秦置桂林郡而得名。宋朝推行區域制,廣西屬廣南西路,此爲「廣西」名稱的由來。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廣西全境解放。一九五〇年二月八日,廣西省...

共11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