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主题分类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共返回37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7卷 第3期  作者:趙同信 出版时间:1995-07-01
    关键字: 河南历史 河南变迁 河南政治

    南大部份土地,在黄以南,故名南。因处中国之中,又名中州。经考古家之硏究为中华民族发源地,天下姓氏之祖先,多在南,例如「陈姓」出生于陈州,即现在淮阳县古圣伏羲即生于此地。为陈氏之祖。林姓之源出生地,为现在之林县古林国,比干为林姓之祖。现今台胞之故里,多在南。古时划天下为九州,南为豫州,故又名豫。省会开封,又名汴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于此,命名东京,周围四十里,为中国古城之一。因在黄南岸十八里,故常受黄水之灾。平均二年乙次,豫人苦之。一、民生以

  • 文章胶莱畔(九)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4卷 第2期  作者:王豫民  出版时间:1978-09-20
    关键字: 昌邑 膠萊河畔

    黄山后以东十余里,抵达掖县、招远交界处。当时掖县的沙尙未沦陷,张金铭所委的掖县县长邵珊舟,其县政府即设于沙。其时驻沙的部队,为杜光谦部队,亦属张金铭部。二六、麻湾战役四月间,部队由掖退至平度八区麻湾、涩埠一带。作者于此时返回司令部覆命。我军抵达麻湾、涩埠一带之后,有平度及掖县数处敌伪两千余人,向我驻麻湾部队攻击。在当时敌人的势力甚强,向我军进攻之势甚为凶猛,我军已处敌伪三面包围之中。复以麻湾一带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敌人之大炮机枪无法抵抗,致被敌人所击破

  • 文章小沽战役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3卷 第2期  作者:柳國華  出版时间:1987-09-20
    关键字: 小沽河 戰役 萊陽縣

    一、前言未谈正题前,首先将莱阳县风俗人情,四周环境,以及出产物,槪略说明一下,才能对默默无闻小战彼,有所了解。莱阳县是山东省一百零八县中,一等县之一。民风淳朴,人情浓厚,一般人以农为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与人无争。幅圆辽阔,东西有百余公里,南北约八十公里,南临即墨县,东临海阳县,西临平度县,北临招远县。县内有墨水、五龙、大沽、小沽、四大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出产小麦、大豆、高梁、玉蜀黍、蕃薯等农作物。所出产茌梨、大麻、闻名各地。谈到地方武力,要感激

  • 文章胶莱畔(十)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4卷 第3期  作者:王豫民  出版时间:1978-12-20
    关键字: 膠萊河 昌邑 李林桂

    处长了。王尙志司令被作者第一项提案楞住了。便问说:「豫民你为什么不干经理处长了?不干经理处长,愿意干什么呢?」作者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再干经理处长了。游击部队的军需来源,不是上级发放的,是办军需的人自行筹措的;可以说是量出为入,并没有固定的数目。究竟筹措了多少?用了多少?他人是不得而知。所以干军需的人,不发财,也是发财,跳到黄洗不淸的啊!我负责办给大家吃穿,办给大家使用,我一向未曾对谁报过辛苦啊!如果再办得大家不相信我,背后怨恨我,骂我,我是不干

  • 文章柴柳编织纪实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30期  作者:劉古樣 出版时间:2012-01-01
    关键字: 编织业 篆河乡

    我家乡篆柴柳编织业,在清朝、民国时期制订和修订的《阜宁县志》便有记载:「阜邑沿射阳两岸,多柴尖、柴滩,产芦甚广,故芦织品亦繁。采收以后,每织席折、芦花鞋、芦花毯之类,售数甚多。而篆多以女工盐席,销售陈家港盐务公司,每年计数两万箱(六张为一箱),并南销兴化、樊川一带」。「苇性绵而质厚,制为物,颇耐用。贫家之妇女碾为篾作箩、匾箕、篮、诸用具,货于市,均农家副业也。」又载:「柳织有连皮、去皮之分。连皮织者:筐、箕、晒箔等类是也;去皮织者:栲、栳等类也

  • 文章金礦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102期  作者:青擧 出版时间:1971-02-01
    关键字: 金矿 河流 产量

    四川金矿,多分布于西部,有岩金及沙金二种。岩金亦称山金,生于石英脉及花岗岩中,侏罗纪层中多有是项侵入体。产山金之岩脉或母岩,经风化侵蚀之后,金粒随沙泥俱下,流入溪流谷中,在山坡下或流曲折之处,沈淀而成沙金。花岗岩在西部高山中分布极广,其金粒脱离母岩之后,漂流未远,尙多巨粒,故省境西北之松属境内,岸产金区域特多,所产金粒亦特巨。今按大渡,岷江、涪江、嘉陵江四系略述如次:大渡上游大金川谷中,以靖化县境内支流二凯江两岸为最丰,懋功县境之小金川谷中亦产

  • 文章的高梁

    来源期刊:《熱河通訊》 第26期  作者:園丁 出版时间:1977-03-01
    关键字: 热河 高梁 种类 大田 秫秸

    省的高粱米好吃。粮实与稭秆用处颇广,人们多乐种高粱。故而各县种高粱的面积很多,仅次于种谷子(小米)的面积。高粱是省内主要粮产之一,家鄕人把收获的高粱分为人粮、马料、与造酒酿醋等工业用途。高粱稭秆的用途也很广,烧成灰后,还可以淋碱洗衣制造肥料。高粱又名秫米,一年生草本,棵如竹,而中不空。叶如包谷,长二尺余有库有长叶如剑略带光亮。茎十二节如甘蔗,茎稍拔出长梃上生大穗,圆锥花序大于啤酒瓶,开带赤褐的小黄花如重瓣梅,由每花蒂开咀结蛋形而略扁的(亦有圆粒的)粮

  • 文章談家鄉服裝(衣服)

    来源期刊:《熱河通訊》 第7期  作者:李茹寶 出版时间:1966-06-30
    关键字: 热河 服装 质量 样式 着装区别

    ①衣服的质料:家鄕盛产棉花和皮毛,也有少量的蚕丝,棉花色白质细,且纤维长,是纺纱织布的上好原料。家鄕妇女多数都会纺棉花织布,使用的工具,都是古老式的纺车和构造简单的织布机,每年秋收之后,就开始织布了,男耕女织,俭朴务实,家鄕人当之无愧。织成之白布,加以印花染色,叫做麻花布,缝制成衣服,穿起来别具美感。至于其他衣料如绫罗绸缎等,则不是热土产,而是由外省输入的。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家鄕人才渐渐的穿「洋布」所谓「洋布」就是用纺织机织成的布,比土布细致多了,穿起来也舒服

  • 文章南省立中学与省立师范学校之杂忆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5卷 第3期  作者:原景輝 出版时间:2013-07-01
    关键字: 杂忆 教育 河南中学 河南师范学校

    拜读张邃青乡兄大文,引起我对八、九十年前南省立中学与省立师范学校的回忆,拉杂记来,以供参阅。清光绪三十年(西元一九〇四年)颁布废止科举,改办新制学部,各省遂有普设学堂。为培养这些新制学堂的教师,乃筹设优级师范学校,招考当时文人秀才廪生加以训练,虽然为数不多,但他们都很努力而且优秀,到后来成立的学校任教,对国家社会贡献很大。民国二十年前后,我到开封中州中学就读,就遇见好几位老师,例如:王桂庵、高少轩、程揖唐、李继邺等诸先生,都是优级师范学校毕业,很有

  • 文章六弦、七弦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76期  作者:俞秉麟 出版时间:2009-02-01
    关键字: 常熟 六弦 七弦 来历 教育

    位于虞山东麓的六弦与七弦是常熟著名的“琴川七弦”中的最后两弦。它们曾是北门大街一带地区的主要泄洪。每当暴雨降临,山洪就顺着山坡从言子墓、山弄、体育场等处冲下山来,越过北门大街进入含晖阁、椐树弄,一直流入这两条里,以致水暴涨,岸被没,民房被淹等现象发生,直到上世纪北门大街拓宽改造后,才得以改善。它们也是附近居民的母亲,在三十多年前,这里居民的用水除了几口小井便是这,沿八九个水站石级是他们日常淘米、洗菜、洗衣的好去处。以往水未被污染时

共370条记录 1/37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