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家乡教育共返回2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台胞捐资助学·振兴家乡教育

    来源期刊:《貴州文獻》 第29期  作者:宋勤實 出版时间:2004-01-20
    关键字: 金沙县 台湾同胞 家乡教育

    之情溢于言表,家乡子弟受益不浅,父老乡亲亦深受鼓舞!为此,鄙人特赋古风一首,以志纪念:重教尊师新地天,育才兴邦忆当年;厚德载物地势坤,自强不息天行健;道德文章承先圣,人品学识启后贤;地厚天高乡情重,水远山长青史绵;人生易老天难老,古稀犹记乡国篇;团结统一精神在,夕阳红遍万重山。撰写上文的宋勤实先生,系贵州省金沙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他是少数民族—彝族的菁英分子,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学识渊博,对中国的传统教育和彝族文化,均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曾撰

  • 文章枣阳教育发展的调查报告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12期  作者:姜化一 出版时间:1995-01-01
    关键字: 家乡教育 教学质量 中学教育

    「百年樹人敎育爲本」,此乃古今中外治國的有識之士,所公認的並一致奉行的興邦之圭臬。然而在中國大陸的過去領導者,卻以階級鬥爭爲綱,高喊「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階級鬥爭一振就靈」年年、月月、日日、時時,不斷地喊,同時不斷地進行鬥爭的政治運動。直覺得喊者力竭聲嘶,聽者暈頭轉向。倒行逆施的結果,人民產生扭曲心理視知識爲禁物,說什麼「知識越多越反動、把知識、人才和罪惡,反動聯繫起來,於是學者、敎授成爲改造對象,孔老夫子成爲「孔老二」在打倒之列,孔子的學說是反動...

  • 文章憶往事二則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1卷 第2期  作者:王廣亞 出版时间:2009-04-01
    关键字: 教育建设 教育经费 家乡教育 海峡两岸

    一、教育之外一九九三年我决定在故乡河南郑州创办「升达大学」时,外面不断有传言说,我把台北育达所「赚」的钱,「搬」到大陆去发展;这种声音甚至在北育校园里也听闻得到。我不否认台北育达在经费上是有点结余,但每年结余都转入学校基金户头里,依规定动用基金得向台北市教育局报准方可。我一向不回应流言,即使和自己有切身关系的也一样不回应。一来我口才不好,耽心会愈描愈黑,二来我相信「谣言止于智者」,对那些性嗜「八卦」话题的人,多说无益,何况弘一大师李叔同说过,止谤的良方

  • 文章梓箴教學樓捐建記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4卷 第2期  作者:湯宜諧  出版时间:2002-06-01
    关键字: 同乡动态 海峡两岸 家乡教育 招商热潮 家乡旅游

    (注:筆者夫婦與湯溝鎮負责人在新建落成的「梓箴樓」前合影留念。)先父梓箴公,又名子貞(一八九四—一九七七),生長在淸末與民初兩個時代,旣未趕上淸廷的傳統科舉考試,也未能進入民國初年的新式學堂,畢生引爲憾事。因此,在進入社會,服務地方時,非常關懷鄕里子弟敎育問題,首先聯合族人將湯溝鎭上的火神廟改爲湯溝小學,又在湯圩自宅旁,與魁理家叔共有的土地上,創辦了湯圩小學,因此鄰近數里內,各族群的學童,幾乎全在此兩校接受基礎敎育,也有部份遠地親友的孩子來此寄讀者。對啓...

  • 文章关怀家乡教育 造福后代学子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31卷 第3、4期  作者:周琳  出版时间:2009-12-01
    关键字: 吴以平 人物生平 家乡教育 吴以平伉俪奖学金

    创办台硝工业公司,生产硝化纤维(喷漆原料),促进木器、电冰箱、电视机等外销,并辅导泰国、菲律宾等地设厂,先后当选台湾区涂料工业公会常务理事、理事长、亚太地区硝化纤维协会永久主席,同业誉为「台湾硝化纤维之父」,可谓实至名归。公元一九八三年,由美国回鄕探亲,关怀地方青年教育,曾捐资兴建中学之议,然以客观因素未能实现,竟患肺癌于一九九〇年逝世,殊为遗憾。然其哲嗣治海、治洋昆仲,现旅居香港及美国,为继承其先君造福桑梓之遗志,乃在颜集初级中学设置「吴以平伉俪奖学金

  • 文章黌宇史話 王公璵先生 催生 省立連雲中學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35卷 第1~4期  作者:伏慶德  出版时间:2013-12-01
    关键字: 王公玙 抗日战争 往事回忆 学者观点 家乡教育

    立连云中学。因为当时省民政厅长王公璵,见到海属地区教育落后,尤其连云港口,连一所完全中学都没有,就极力争取将此校迁入连云港口‥‥‥」(见二〇〇一年连云港市政协编〈杏坛轶事〉一五九页)。本人在参与编写江苏省新海高中校史的过程中,对新海高中的前身—省立连云中学的这段往事,一直比较注意。现就目前搜集到的一些资料,作一番梳理和联想,尝试厘清此事的来龙去脉,并就教于大方之家。●廿一中师生迁返徐州,王仲廉电请设校安置。抗战时期的一九四二年三月,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

  • 文章功在教育流芳杏坛——王创办人广亚博士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1卷 第4期  出版时间:2009-10-01
    关键字: 王广亚 教育家 家乡教育 教育建设 教育研究 人物生平

    王广亚先生,河南巩义巿人,一九二二年生,毕业于日本亚细亚大学经济系,美国联合大学荣誉教育学博士、韩国清州大学校名誉经营学博士。曾任中学校长、主任、兼任教授。奠定育达基础一九四七年来台,任职审计处佐理员。感于当时商业会计人才缺乏,一九四九年创设私立育达会计补习学校于台北巿,筚路蓝缕,几经困顿播迁,一九五三年觅得宁安街现址,兴建校舍,奠立初基,并改制为育达商业职业学校。扩展育达体系一九五五年设分部于桃园县平鎭巿,一九七六年分部奉准独立为桃园县

  • 文章嵊縣貴門鄕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5卷 第8期  作者:呂鈞 出版时间:2003-08-10
    关键字: 嵊州 家乡 经济发展 教育 人才

    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时期,我嵊州贵门山区,白昼土匪成群结队,这是我幼年亲见其事,古训所谓饥寒起盗心,衣食足知荣辱,这是天经地义一点也不错,我们也用不着讲古哲名言的大道理。最近接老家来信:今年茶叶出售后,各家各户可得万元以上。我山区人民生活较前大有改善,半数家庭有电话及各种电器设备,而且今日茶价比粮价高出一倍以上,农民又动脑筋,水田又改种茶叶,这是农村土地革命,希望能达到民富国强的境地。我贵门鄕虽属偏远鄕村,对整个嵊州市而言,文化教育不等落后,满清末年,科举未废止以前

  • 文章憶阜陽

    来源期刊:《皖聲雜誌》 第8期  作者:王懷誠  出版时间:1990-01-20
    关键字: 阜阳战役 家乡战乱 儿时回忆 家庭教育

    我世代居於安徽潁州阜陽,自古以來,它就是熙熙攘攘地區。龍爭虎鬪之地;歷史上有許多英雄於此揚名立業;我以此地人爲光榮。它誕生了一些先賢偉人,也發生過一些大事;常爲歷史增加新的活力,指導新的方向,邁上新的境界,它是一位燈匠,供給中國文明的燈。光於前、裕於後、照耀千古。也以此地人而傷感,因爲歷次變亂戰爭的關係,先民飽受戰火的洗禮、殘垣斷壁、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其淒慘的境遇與痛苦不堪的情形,是局外人無法想像的。自從民國以來,它就歷經戰亂,八年抗日,黃河氾濫、阜陽...

  • 文章溫州華僑貢獻多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4卷 第4、5期  作者:溫言青  出版时间:1998-09-01
    关键字: 温州 华侨 家乡建设 投资 教育 公益事业

    温州人移民海外,寄人篱下,受尽欺凌,急切希望祖国强大,使自己在海外的权益受到保护。因此,他们心系故土,热爱桑梓,为祖国家乡振兴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以及兴办其他社会公益事业,赈济灾民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爱鄕行俱在一、投资办企业。建国以来,瑞安华侨和归侨杨岩生、杨康银等人发动海外华侨、归侨兴建了瑞安陶瓷厂、啤酒厂、华侨制针厂等,解决了三百多华侨、归侨和侨眷子女的就业问题。一九八四年五月温州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以后,温州华侨华人纷至

共21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