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儒家思想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華僑是革命之母」與海洋式儒商文化(中)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6卷 第3期  作者:麥瑞台  出版时间:2008-07-31
    关键字: 台商 华侨 儒商 儒家思想

    中医药产业是最佳选择。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国在亚洲强大了数千年都不曾建立殖民地去灭人国家,西方霸道东来数十年却发动丑陋的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如今以科技优势而大行其全球化以图其永续独占;王道的中国独强于落后的亚洲数千年,不走掠夺、征服之行径却在济弱扶倾,仍坚持采取国际的经济合作。顶多是半强制半怀柔的「朝贡」式经贸交流。依循传统儒家思想的「厚往薄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与「华夏则华夏之,夷狄则夷狄之」观点,皆以文化融合观对待周边国家,如明朝

  • 文章儒家敎育思想與我台灣經濟發展之關係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7卷 第1期  作者:陳立夫 出版时间:1995-01-01
    关键字: 儒家思想 台湾经济 儒家教育

    共进化之所系,故不受时间空间之限制耳,简要言之,儒家思想之中心为「重人兼重德,」有异于资本主义之「重财而轻德,」与共产主义之「重物而轻人,」斯二者各有所偏,各离其本,前途均不乐观,惟有中华文化,乃能眞正谋人类之幸福与和平,而能进世界于大同也。⑵「我国之敎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中华民国敎育宗旨)」,其思想根源,乃本乎儒家敎育思想而发扬光大之。⑶我国抗战期间

  • 文章心灵改革与儒家思想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28卷 第1、2期  作者:汪漁洋  出版时间:1997-12-01
    关键字: 儒家思想 孔子 教育 法律 荀子

    古时人怎么说?论语颜渊,风行草偃,德教之化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对季康子语疏,君子为政其德若风;在下小人从化之德草,加草以风,无不仆者,犹化民以正,无不从者。古圣先贤希望人们抛弃邪念一心向善,化民以正,不管有无宗教信仰,以纯洁的心理处人治事。是以今之心灵改革之呼吁目的达矣。不过在今日之民主时代,人人有思想意志之自由,这种心灵改革之呼吁,显得不够积极,化民之力亦不够坚强。为国家长治久安计,人民乐业,还是普及儒家思想,孔孟学说,合于国民

  • 文章(壹、論著類)試由儒家的忠恕精神培養國人敬業樂群的工作觀

    来源期刊:《瑞金文獻》 第8期  作者:曾春海 出版时间:1993-12-31
    关键字: 儒家思想 传统美德 敬业 产业界 日本

    ]。近年,曾任日本经团连会长的石泰三、土光敏夫等人皆深受儒化[2]至于个别企业家以儒家思想活用于企业经营者更是比比皆是[3]。近年来有种说法,亚洲数个儒化国家,日本、南韩、台湾、香港、新加坡等所以在经济发展上能取得重要的成就,究其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儒家讲求的人际关系系以忠恕为怀,强调尊尊亲亲及忠悌忠信。这些人际互动的伦理原则在消极面上减缓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对峙及冲突磨擦,在积极方面,则促进了人与人心志与情感上的结合。这种规范人际关系的价値信念推移到社会,迁移

  • 文章唐啓琨先生志節——傲骨丹心永昭日月

    来源期刊:《东安文献》 第7期  作者:桑克球 出版时间:1993-01-01
    关键字: 唐启琨 东渡日本 儒家思想 指挥抗日 从事教育

    本資料,係唐先生賢侄基郁所提供,謹此致謝。筆者謹識

  • 文章四川抗日精神文化特質與台灣經濟文化的共識省思

    来源期刊:《川康渝同鄉會年刊》 第16期  作者:沈聯嵩  出版时间:1988-01-01
    关键字: 四川 抗日战争 精神文化 经济文化 儒家思想

    人,遇有重大纷争由族长评断曲直,族人皆得服从,简直可以代表国家部份司法法制力,形成了社会组织中的安定剂。洪门袍哥以桃园三结义「忠孝礼义」的伦理观为宗旨,组织律严而结构坚强鲜明,坐堂大哥权威至上,战时协助政府完成了很多的重要任务,弟兄辈皆有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之精神,发挥了无比战力。儒家思想诸葛遗敎:满淸遗老大儒及民国后起之志士学者皆能秉持大儒诗圣遗风,社会人文礼敎更受三国时代刘备定都成都以蜀为根据地的影响,诸葛武侯得管仲之学术承传,辅佐汉室中兴大业,其所推行之完整

  • 文章中華文化之經濟發展與前途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2卷 第1期  作者:袁宙宗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中华文化 农耕文化 文化经济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士人

    一、文化特性民族所處環境對文化關係最大。中華民族其文化最早發源於北方,卽今所謂黃河平原與淮河平原。迄至夏、商、周三代,始延伸至河南、山東、河北省之一部,陝西省東部、山西省南部,爾後又漸漸擴張。其原因是遠古時期,地球上發生浩瀚無垠的洪水之災,東方至夏而始消退,平原之區,由於紅沙淤積,成爲肥沃之沙質壤土,適於農耕,先民遂於是區拓展農業,故中華文化屬於農耕文化。人類文化種類大別約爲三型:一游牧文化,二農耕文化,三商業文化。游牧文化發源於高寒地帶而有草原者,農耕...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