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诗僧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闲云白鹤一诗僧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6卷 第9期  作者:張炳勛 出版时间:1994-09-10
    关键字: 灵隐寺 诗僧 反清宣传 文字狱 佛教

    杭州灵隐寺壑雷亭有嵌字题联云:利欲纷驰,脚下安知万丈壑;贪心未尽,眼前听取一声雷。语含禅机,当头棒喝,此出于乐淸白鹤寺住持华山上人大手笔也。上人俗姓陈,乐成鎭下洋角人,剃度空门,诵习内典,自多禅悟。更治诗益力,构思奇特,造语淸逸,墨林耆宿咸相引重,评其诗作禅中眞味,有「卍灵诗草」大负诗僧之名。上人虽虔礼佛,却能未尝忘世。慨淸政不纲,怜生灵涂炭,每以慈悲为本,冀欲济世救民。适乐邑维新志士陈耐辛,联络红岩洞月空和尙等,借办学宣传宗旨,上人慨借寺内前进及两廊辟

  • 文章唐代八大诗僧与浙东沃洲山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3卷 第8期  作者:李招紅 出版时间:2001-08-10
    关键字: 诗僧 沃洲山 灵一 清塞 皎然 无可

    为什么沃洲山才是修襌的好地方呢?原来它与唐代释门诗人还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以《唐才子传》所载的「乔松于灌莽,野鹤于鸡群」的八大著名诗僧灵一、灵澈、清塞、无可、虚中、齐己、贯休、皎然为例,他们除虚中到过越中,但不知是否实游沃洲外,其余的都到过沃洲山。这在唐诗之路的形成中是一朶鲜艳的奇葩,从中也可以看出唐诗之路的重要底蕴之一佛敎文化与它的关系。灵一,《全唐诗》收其诗四十二首。他的诗风自然淳和,格律清畅,颇为时人称道。刘长卿,寄灵一上人初还云门》云:「方同沃洲去

  • 文章記蘇曼殊埋骨西湖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5卷 第1期  作者:裴可權 出版时间:1983-01-06
    关键字: 苏曼殊 人物回忆 诗词 诗僧 绝句 西湖孤山

    将苏曼殊的诗集和小说集合称为「情僧录」,应是最恰当的,纯就文艺的观点而论,「燕子龛诗」的价値尤胜于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焚剑记。曼殊是才人、诗僧、革命家,也是一个不避荤腥的酒肉和尙。在诗与禅之间,由于情缘未了,所以终祗是个才高命蹇的诗人,而不是普渡众生的高僧。黄忏华「挽曼殊上人」诗云:「结束风华苦未眞,多情文字最伤神。此身大事何曾了,毕竟聪明惯误人!」慧孽与情痴阻绝了曼殊的禅悟之途。他自己也说:「生天成佛我何能,幽梦无凭恨不胜;多谢刘三问消息,尙留微

  • 文章(鄕情采风)诗僧斌宗和尚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521期  作者:船亭 出版时间:2012-08-01
    关键字: 诗僧 斌宗和尚 生平介绍 雪窦寺 诗稿

    他乘家人熟睡,缒绳而下逃往新竹狮头山拜闲云禅师为师。以一个学龄儿童,不愁吃用,竟然不惜割亲辞爱一心归向佛门,真是所谓生来骨格超凡俗!在狮头山住了三年,以某种因缘上人来台中独居于市郊头汴坑,以教国文维生,不接受信徒供养,过著安贫乐道生活,但也不废佛门功课,自己用功研究大乘经典。当时与上人来往者皆为台中文化人士,吟诗聚会,恒以上人为主角,被诗友尊称为诗僧。在台中郊外住了六年,目睹当时台湾佛教受日本遗毒,一般僧侣对佛经不求甚解,且神佛不分。上人悲叹一代圣教不得

  • 文章八指頭陀二三事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82期  作者:葉元章 出版时间:2001-01-10
    关键字: 八指头陀 诗僧 陈三立 李梅庵 天童寺

    终成一代诗僧。初学作诗,因识字甚少,寄诗与友人,吟至「花下一壶酒」时,壶字不会写,遂画个壶以代。而作诗往往反复斟酌,为吟安一字,甚至废寝忘食,务求字字妥贴。故每有所作,便出手不凡,极为时人所重,名篇佳作,不胫而走。头陀久患口吃,不善言词,却以焕然文采,深负时誉,使当时文人墨客、学界名流,乐与交往,并相互唱酬,留下不少佳话。晚清诗人郑孝胥曾赠以诗云:「头陀蓄髯有时名,交游一世多耆旧」。当时所交往者,显宦有陈宝箴、吴大澂、兪明震等;诗人有陈散原、易实甫、樊曾祥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