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考古文物共返回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和氏璧新發現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6卷 第5期  作者:何志浩 出版时间:1984-05-10
    关键字: 考古文物 和氏璧 中华文化

    和氏璧是國家之寶,數千年來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失之國家紛亂,得之則國家統一。相傳楚人卞和得璞玉於楚山中,獻之厲王,玉人相之,曰石也,王以爲誑,則和左足;武王卽位復獻之,玉人相之,又曰石也,又又以爲誑,則和右足;及文王卽位,和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繼之以血,王使人問之,和曰:「非悲刖也,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名節爲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人理其璞,果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此璧由楚入趙,由趙入秦,秦傳於漢,三國時爲孫堅所得,此後卽不知...

  • 文章百越札記(上)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95期  作者:顧庭銘 出版时间:2002-02-10
    关键字: 百越文化 札记 考古文物 铭文拓本 民族语言

    越這一族稱,在竹書紀年、春秋、史記、漢書等古籍中,分別寫作越或粤;而從歷年出土之越王矛及劍所刻鳥篆銘文,及長沙仰天湖楚墓遺册竹簡記述,再得戉、、等多種不同寫法,但皆與「戉」及其發音有關。句踐劍銘文拓本鳥篆銘文今釋「戉」之意義戉從戈 ()聲,形聲字。是初民用堅硬石材打製並磨出刃口,在日常生活中供砍劈之利器。虢季子白盤銘文「賜用戉,用征蠻方」,就成了兵器。青銅器時代改用銅製致寫成鉞。尙書牧誓:「(武)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旌以麾」,這時成了權杖。有些青銅器上...

  • 文章永嘉汪氏兩代三進士 一門二尚書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3卷 第4期  作者:谷尚寶 出版时间:1997-08-01
    关键字: 永嘉 文物考古 汪应辰 汪应龙

    日前我县文物部门同志到屿北考古,从墓志铭、祠匾和谱牒中查实,与北汪氏始祖汪应辰、汪应龙及二世祖汪逵(应辰子)三人皆荣登进士第。汪应辰于南宋绍兴五年(一一三五)便中状元,当时他才十八岁,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少年状元郎。汪应辰、汪逵父子二人皆官拜吏部尙书,汪氏大宗高高悬挂特授『世尙书』巨匾。汪应龙仕至奉议大夫。时值金兵入侵,宋室南渡,秦桧擅权,力主和议。应辰、应龙兄弟二人,秉性刚正,冒险上疏,反对和议,得罪秦桧,遭贬,『引疾辞归,黄冠野服,变姓名,避居永嘉菰

  • 文章古笈何辭千遍覓 葵心晨夕向陽開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422期  作者:柯佳 出版时间:2004-05-10
    关键字: 马衡 考古学家 古文物考证 古文物保护 学术贡献

    受聘于北京大学任金石学讲师,兼任马术指导,旋升史学系教授兼图书部主任及硏究所国学门导师。一九二二年,国学门设考古硏究室,一九二四年改组为考古学会,马衡任主席,向学生讲授他编写的《中国金石学槪要》。金石学是一门硏究古代铜器和石刻的学科,北宋时已有《考古图》、《宣和博古图》和《金石录》等著述,其记述内容只限于器物的名称及分类,硏究方法也是孤立的、支离破碎的。直到近代,出土的文物日益增加,如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西域的简牍,河洛的明器等,极大地丰富了金石学的内涵。马

  • 文章河姆渡文化:七千年前的文化寶庫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55期  作者:丕新 出版时间:1998-10-01
    关键字: 河姆渡文化 遗址 文化宝库 出土文物 考古

    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一口最早的木构框架且带有井亭的水井。飮水思源,史前的河姆渡人,当为率先凿井者之一。遗址中还出土了原始织机(腰机)构件和刻有蚕纹的象牙盅形器,以及「双鸟舁日」纹象牙蝶形器和陶猪等艺术品。此外,还发现一独木舟遗骸和六支木船桨,可知当时先民已使用船筏交通,舟楫谋生,并利用纵横交错的水网港汉,与四邻懋通有无,交流文化。以上文物的出土,不但对考古界、历史界的硏究具有重大突破意义,而且对农业史、建筑史、纺织史、造船史、科技史、宗教史、艺术史、音乐史和古气候

  • 文章浙江考古所的丰功伟绩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45卷 第7期  作者:戴勁男 出版时间:2013-07-10
    关键字: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瓶窑镇 良渚古城 考古人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于一九七九年,三十年来所配合基本建设项目的考古发掘面积达五十八万平米,,清理墓葬八三三二座,出土各类重要器物六九七一二件,各类文物标本十余万件。他们将「浙江人」的活动历史从五万年上推到一百万年。并将浙江人的农业文明从七千年上溯至一万一千年。在杭州城北郊的瓶窑镇,这里曾经诞生过一个比大禹治水还早的神奇王国。它与古埃及处于同一时期,这就是「良渚古城」。埃及金字塔很伟大,可是从城市的规模与建筑工程来看,良渚古城绝不亚于古埃及文明。以莫角

  • 文章上國衣冠一水帶 睦鄰卓識女王高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95期  作者:桂心儀 出版时间:2002-02-10
    关键字: 海上丝绸之路 中日关系 文物考古 古文典籍 学佛交流 日本政事

    ㈠海上丝路 唯唐为盛辛巳岁尾,四明大地掀起一股「海上丝路」的探索,硏讨热。学者们初步认定:「海上丝路」多支,东渡日本的一条当以明州港为最理想的起点站,明州港地理位置比泉州、广州偏北,是长江口以南优良港口;奉夏之交,季风徐来,暖流北上,又得天时之便,启航入海,顺风顺水,直驶对马海峡而登九州,最利东渡。一九八八年在宁波慈湖出土的木屐,略小于日本吉野里遗址出土的弥生时代「水田木屐」。日本学者认为慈湖出土的很可能是「水田木屐」的前身。宁波市文物考古所硏究员林

  • 文章溫州博物館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5卷 第2期  作者:蔡鋼鐵  出版时间:1999-04-01
    关键字: 温州博物馆 江心屿 《温州地方古代简史陈列》 考古发掘 文物考古论集》 浙江省文明博物馆

    温州博物馆座落在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中的一个小岛——江心屿上。江心屿为我国四大名屿之一,省级风景名胜区。这里环境优美,景色秀丽,四时游人不绝。温州历代名家辈出,人文荟萃,文物丰富。一九五二年,在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的倡议下,经上级政府批准,成立温州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一九五八年,在地(市)文管会原有文物藏品和陈列室的基础上成立温州博物馆。馆舍系江心屿西塔之下之清代古刹兴庆寺,为七间三进合院式木构建筑,古朴典雅,占地面积近一八〇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一二

共8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