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翁洲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舟山之古稱

    来源期刊:《舟山鄕訊》 第106期  作者:何雷書 出版时间:2004-10-20
    关键字: 舟山 古称 外越 东越

    句章,浮海从东方往」看,显然是指舟山。又据《宁波市志》载:「东越王余善反,汉朝廷遣兵四路讨伐,其中一路横海将军韩说,从句章海道(今东海横水洋水道)出兵,配合陆路兵马征讨。次年,余善部下杀其王投降。此为通舟山海首用兵之最早记录。」这就进一步证明,西汉之东越即今之舟山。东越王余善反汉失败以后,汉武帝下诏:「东越险阻反复,为后世患,迁其民于江、淮」。遂虚其地。四曰 翁洲长期以来,人们把「翁洲」当作是「山」的别称。其实,山是唐开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建山县而名

  • 文章情系滃洲轮

    来源期刊:《舟山鄕訊》 第141期  作者:林益倫 出版时间:2010-08-31
    关键字: 工作人员 名单 四平轮

    同鄉會為擴大舉辦舟山同鄉來台六十週年紀念活動,據聞經理監事會討論決議,將舟山鄉訊一三九期改為紀念特刊,並請大家撰稿,期能充實特刊內容。尤其是名譽理事姜文標鄉長對本次紀念活動設想特別週到,時至今日能有幾人像他那樣未忘情滃洲輪。有一天很意外接陳理事長健倫鄉長電話,要我寫一篇有關滃洲輪舟山撤退來台前前後後的瑣事,當時未經考慮一口答應,事後想起如果換請船老大或者事務長來寫不是更好嗎?滃洲輪載重量三百六十噸,吃水十四公尺。我想當初船董們命名的由來毫無疑問是愛鄉的關...

  • 文章昌國神童應翔孫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553期  作者:應芳舟 出版时间:2015-04-10
    关键字: 应翔孙 神童 书院 《经传蒙求》 童子科

    关系。元大德四年,被授予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剳付,任庆元路(今宁波)昌国州翁洲书院山长。因此,在应氏宗谱中,往往敬称他为:州()山长公讳翔孙。根据宋元四明六志的记载,宋元时期四明全郡中童子科者,仅桂锡孙、王人英、应翔孙三人而已。查光绪《定海厅志》「,应翔孙是昌国历史上第一位中神童科的人。作为昌国科举史上一大事件的主角,应翔孙是继应傃中昌国第一个进士后,应氏家族创造的又一项历史记录。神童科又称童子科、童子举,是唐宋时期特设的考试科目。根据《新唐书》、《宋史》「选举

  • 文章翁洲书院:延续昌国百余年文脉

    来源期刊:《舟山鄕訊》 第148期  作者:翁源昌 出版时间:2011-10-31
    关键字: 书院 文脉 虹桥书院 应氏家族

    书院是我国古代那些雅好学问的官员、宿儒聚集同道研究学问的会所。其最早出现于唐代,北宋是书院的初兴时期,而书院形成健全的体制、完备的规模,且盛行于时则是在南宋。舟山群岛历史上虽为海中孤屿,但一直以来弥漫着浓厚的教育文化氛围,科第彬彬,人文蔚起。舟山群岛最早出现的书院是南宋绍定三年(一二三〇)由宋太师昌国县人余天锡所建的虹桥书院,而随后四十年间,又有翁洲书院、岱山书院创建。明清时期,舟山群岛有紫阳书院、蓉浦书院、延陵书院、景行书院、篷山书院等五家书院先后建立

  • 文章民間傳統才藝的再度興旺發光

    来源期刊:《舟山鄕訊》 第124期  作者:李世庭 出版时间:2007-11-25
    关键字: 民间传统才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舟山锣鼓 走书 渔民号子

    过去出会时敲的舟山锣鼓,跳的跳蚤舞,渔民出海时喊的号子、唱的渔歌,人们到菩萨庙还愿时演的小戏文,如今又变得吃香起来。去年起,全国范围内对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进行调查摸底,提出要抢救和保护民间民俗遗产。文化遗产分作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大类,舟山锣鼓、跳蚤舞等均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调查,舟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十八项:舟山锣鼓、舟山渔民号子、舟山渔歌、舟山传教音乐、跳蚤舞、马灯舞、打莲湘、布袋木偶戏(小戏文)、翁洲走书、舟山渔民画、临城剪纸、渔网结、造船

  • 文章(鄉賢紀事)昌國第一進士——應傃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557期  作者:應芳舟 出版时间:2015-08-10
    关键字: 应傃 昌国 第一进士 《大德昌国州图志》 书院

    家族中担任过最高官职的人;嘉熙元年(1237),应翔孙举神童科第一,授博士,城内曾立有纪念他的神童坊;应傃孙应翼孙以词赋入太学,登景定三年(1262)进士,曾任平阳县县丞,官至修职郎。南宋时期,昌国应氏俨然科举大族,书香门第蔚为壮观。据光绪《定海厅志》记载,应ㄔ繇、应翔孙、应翼孙等上述三人均曾入祀乡贤祠,每年春秋仲月受到人们的致祭,这是逝者身后享受到的崇高待遇。昌国应氏子弟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并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辉煌成绩,离不开翁洲书院的创办。《大德昌国州图志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