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库收录台湾地区期刊,为给研究者提供原始资料,本库保存期刊原貌、未删改,不代表本库认同作者的观点和用语,请鉴别!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的。夏代少康之子伯杼子东征,开始经营山东,于是戉人又和分布在鲁南的区人重行融合。两者五年前既是同族,语言、习俗等文化上的因素仍是同多于异,两者的结合当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逸周书·伊尹朝献》中记及的「越沤」,其国名由「越」和「沤」两字组成,或许正是这种结合的反映。随着「越」的逐步强大,直至并合了自鲁南至闽北的诸多区族方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越」的名称便取代了「区」。乃至自交阯至会稽,都被称作「百越」。东汉会稽人王充在其《论衡》中四次记及
今年仲夏,我埋首于国家图书馆汉学硏究中心,既为避暑,又远离政治烟硝,默默地从书中求知解惑,怡然自得。汉学硏究中心,蒐藏大陆出版有关百越民族系列之源流历史文化等书籍甚多。大陆学术界定期举办这类问题之学术硏讨会,将与会学者发表之论文整理成册,存于汉学中心的也有十余种之多。拜读此类书籍,对我来讲,都在认识故鄕的根,故分外用心,获益匪浅。百越问题比较冷僻,因缺乏素材,硏究起来也困难重重,但仍有如此众多学者投入此一领域,治学精神令人钦佩,也显示出大陆学术界对人
越国一支逃到闽江流域,与当地闽族混合,西汉初形成无诸及摇两股势力,化外之民,占地为王。史记东越传中说:「闽越王无诸及东海王摇,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姓驺氏。」集解徐广曰:「驺,一作骆。」索隐徐广曰:「一作骆,是上云瓯骆,不姓驺。」他的指正是基于史记南越列传:「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近读黄懿陆研究壮泰语群先民的原始称谓称[2],骆即雒,后音转为僚,布依语发音为鸟,汉人因音记字,即写作鸟。僚,乃百越之一支,壮族之先民。因此史记所谓驺乃
拜读浙江月刊第(三〇一)号黄信樵鄕长「温州话」一文,使人思考起;为何浙江省面积如此其小(可能是全国倒数第四位);而各县语言却非常复杂,即以旧属金华府而言,鄕下人到邻县;即不便通话了。此一问题可能与中国古代东南倚山沿海土著百越民族羣有关。所谓越人是男子行动中,随时带斧越的人。这把斧头是他们的生产工具;同时也是护身武器。「戊」是一个象形字,同钺。「越」是插柄斧头随身带着走的会意字了。正如三代时,东边有一种带弓矢以渔猎的「人方」,称之曰「东夷」一般。百越
是峭壁陡坡,只好弃置。今后要如何开发利用,恐怕连农业专家也束手无策。布依风情州内少数民族以布依苗彝回四族人数较多,唯布依族是土著,人数在四族中也最多。布依族源可远溯史记中之骆越,布依人自称布越,称汉人为布哈(汉),布在布依语中是人或族之意,布依语是形容词倒置的,故布依实为「越族」之意。近年学者更解释吕氏春秋所称之「百越」,百也是布之误解。布依是一支勤劳勇敢善战不屈不挠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以句践复国卧薪尝胆为例,即可思过其半。他们以稻米栽培之发明,除贡献国内外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大陆赴台之各省市同乡会文献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您当前的IP是: Processed in 0.103 second(s)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08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 京ICP备06036494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