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番薯共返回1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秋来又闻番薯

    来源期刊:《舟山鄕訊》 第101期  作者:李世庭 出版时间:2003-12-30
    关键字: 番薯 番薯干 番薯 保健食品

    过了中秋,舟山的番薯陆续上市,回想儿时吃煨番薯的情景,那诱人的香气仿佛犹在嘴边。过去,舟山人家家都有一只灰缸(也叫火缸),烧饭煮菜用的是柴火灶,烧下来的灰还冒着火星,将它从灶膛畚出来倒入灰缸,里面埋进去两条鲜番薯(如嫌热量不足,可添进一些砻糠),过上一二个小时,番薯就煨熟了。扒开灰取出番薯,剥开皮来吃,那又香又甜又糯的煨番薯,是我们儿时的美食。舟山各大小岛屿多丘陵旱地,都适宜于种番薯。新编的《舟山市志》载:民国儿十二年,舟山产番薯九五一四吨,(折成干货

  • 文章番薯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1卷 第1期  作者:季品三 出版时间:1995-02-01
    关键字: 红薯 番薯 食物

    与中年以上乡亲说起番薯丝,一根根的形象,仍不失活龙活现。这位曾在粮食席次上坐陪末座的客人,将从现实生活中逐渐隐退。四十多年前,除极少数拥有土地的大户外,一般过得去的人家,都有过与番薯丝相依为命的缘份。那时,不论农村或城镇,烧的是柴草,镬灶间非竖起三眼大灶,成不了样子的。居中的两尺镬,用来煮饭。米放三分之二,剩下的位置,让给番薯丝。贫困户,更是由番薯丝唱主角。我在家庭里,属于照顾对象。对于白米饭番薯丝合二为一的味道,至今说不出道道。用番薯丝磨成粉,炊成饼

  • 文章舟山可能是中国最早引种番薯

    来源期刊:《舟山鄕訊》 第76期  作者:王建富 出版时间:1999-08-20
    关键字: 番薯 种植 《普陀县志》

    舟山引种番薯的记载,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桥驿敎授的考证,最早见于周应宾所纂,一六〇七年刊行的明万历《普陀山志》。该志卷四记载:「番薯,如山药而紫,味甘,种自日本来。」可见当时番薯已是一种被当地人接受了的作物,引人时间应在此之前。陈敎授认为这是番薯引入我国的第一次记录。此后,光绪《定海厅志》说:「甘薯(番薯),今有紫皮、白皮两种。紫皮者肉也带紫。」到民国间,舟山已是全省主要的番薯产地之一。当时的种植情况,新编《定海县志

  • 文章普陀山是最早的番薯引种地

    来源期刊:《舟山鄉訊》 第118期  作者:李世庭 出版时间:2006-10-25
    关键字: 普陀山 番薯 种地 海禁

    普陀山以佛敎名山、观音道场闻名于世,殊不知普陀山还是我国最早引种番薯的地方。据最新出版的「浙江通史,明代卷」记载,浙江番薯最早是从日本传入的,时间大约在明代嘉靖和万历之际。古代称外国为外番,该物种从外国传入,故称番薯。关于普陀山引种番薯的记载见于明万历三十五年(一六〇七)编成的「普陀山志」卷二「物产」:「番芾,种来自日本,味甚甘美」。万历二十年考取进士的嘉兴人李日华,在他所著的「紫桃轩又缀」一书中记有这样一件事,当时的普陀山宝陀寺(即后来的普济寺)住持性

  • 文章宁大访台学生中的「小番薯

    来源期刊:《舟山鄕訊》 第77期  作者:行舟 出版时间:1999-10-20
    关键字: 宁波大学 番薯 台湾 访问团

    学生团团长,所以看到故鄕来的大学生感到特别亲切。那天她与五位舟山同学(洪碧、胡盛雷、严昭琼、方艳、潘丁康)聚集一起,以纯粹舟山话沟通鄕情;尤其得知其中四位同学的家都在沈家门鎭,而李女士的老家也在沈家门,格外兴奋。口中还不停唤呼他们为「小番薯」,把几位小朋友叫得一脸茫然,不知所云。舟山人被称为「番薯」是有来由的:缘因舟山群岛山多地少,农产品历来以番薯为最大宗,本地出产粮米仅够全年四个月食用,而鄕村小岛更因交通不便,长年以番薯干当饭吃,对番薯别有一种特殊感情。故

  • 文章家鄕蕃薯糕片小憶

    来源期刊:《舟山鄕訊》 第85期  作者:陳雨信 出版时间:2001-04-30
    关键字: 番薯 零食 油炸 蜜饯 饼干箱

    「蕃薯糕片」這個字眼,大多數舟山人對它可能並不陌生。不久前,我的好友的朋友送給我的好友一疊「蕃薯糕片」,糕片上還布滿了黑籽麻,看到久別了的蕃薯片,雖然時下已經對這食物「不屑一顧」,但卻勾起對蕃薯糕片的許多回憶。舟山歷史上有句老話叫「舟山人扯淡,蕃薯干當飯飯」,說明舟山是個缺糧區。現在,吃飯應該說是不成問題。但做蕃薯糕片當零食的時光人們還記憶猶新。記得在六七十年代,每當農曆八、九月蕃薯上市的辰光,在定海港碼頭一帶常會看到大批用麻袋包裝的新鮮蕃薯等待裝運外地...

  • 文章探親雜記

    来源期刊:《青田會刊》 第66期  作者:李佐良 出版时间:1996-02-01
    关键字: 探亲 贺知章 大陆 杭州 番薯

    在家鄉第三天走過一間小店時,忽聽到「太公」的叫聲,一愣,看看前後左右沒有另外人,我疑惑的看看店裏四十不到的店東,純樸的莊稼漢臉上堆滿了笑容。太公!我是叫你。你是誰的兒子?我父親叫金木!當年離家前,我知道有一位練國術的小伙子叫金木,年齡比我少不了多少,排行則是孫輩,原來這眼前年輕人就是他兒子。記得小時候,過年時人人在正廳的左邊掛上祖宗的顏圖。畫的都是差不多的面容,男的紅纓帽馬蹄袖,一如電視連續劇裏的清官穿著。女的鳳冠霞帔。有的男像在當中稍高些,下面左右並排...

  • 文章也談靑田鄕下的蕃薯粉點心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7卷 第11期  作者:項建章 出版时间:1995-11-10
    关键字: 青田美食 番薯粉点心 制作方法

    在臺灣叫「地瓜」、在靑田叫「蕃萁」、在書本上叫「蕃薯」。靑田的蕃萁分紅皮白心、紅皮紅心、白皮紅心、白皮白心等多種,要做點心以薯粉爲基本原料。擦磨薯粉,則要挑紅皮白心(家鄕俗稱鐵釘薯)者爲宜,因它澱粉多(其它的含糖份高、澱粉少)。擦粉的工具,係採一塊一尺寬、一尺半長的白鐵皮(或銅質尤佳),再用洋釘密擠打洞後再在一塊厚木板上,放置在木桶上。將蕃萁洗淨去皮,滲水用手將蕃萁擦磨成粉,經沉澱再用麻袋擠乾再曬,成粉後經年保用不壞。茲將數種點心做法分述於後。一、薯粉麵...

  • 文章(两岸文化交流报导)宁大访台学生中的「小番薯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67期  作者:行舟 出版时间:1999-10-10
    关键字: 宁波大学 访台 番薯 学生 两岸交流

    胡盛雷、严昭琼、方艳、潘丁康)聚集一起,以纯粹舟山话沟通鄕情;尤其得知其中四位同学的家都在沈家门鎭,而李理事的老家也在沈家门,感到格外欣奋,口中还不停唤呼他们为「小番薯」,把几位小朋友叫得一脸茫然,不知所云。两岸同乡联谊餐会中一群「老番薯」和「小番薯」(名单见文尾)舟山人被称为「番薯」是有来由的;缘因舟山群岛山多地少,农产品历来以番薯为最大宗,本地出产粮米仅够全年四个月食用,而鄕村小岛更因交通不便,长年以番薯干当饭吃,对番薯有一种特殊感情。故舟山人自称为

  • 文章家鄉美味二題

    来源期刊:《青田會刊》 第98期  作者:孫紅華 出版时间:2006-10-01
    关键字: 家乡 美味 “柴排虫” 番萁 番薯 山粉

    的,符合野生新鲜的条件;且不经清洗、不放佐料,当是百分之百的原汁原味;直接用火掀送到松木火中烤,自然又带有松木的烟熏味,与虫子自身的松香味浑然一体;虫子烤出之后色泽略带焦黄,香气扑鼻,其味之美,只能是食者自知了。这样的「柴排虫」,现在就是富可敌国、贵为公候者,也未必容易吃到了。美味番薯青田人叫番薯为「番萁」。青田有句古话:「火笼当棉袄,番萁丝吃到老」,从此话中可以听得出来,过去在地瘠人贫的青田,吃上大米也是奢望,一般的人家要靠番萁作当家粮以填肚充饥。当然,番薯

共13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