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今昔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台北公园,今昔话沧桑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3卷 第1期  作者:何雲凌 出版时间:1997-02-01
    关键字: 台北公园 今昔对比 景色

    五十年前,台灣回歸中國版圖,在全國歡騰聲中,自溫州乘船浮海,初履斯土。所經之處,「慶祝台灣光復」、「歡迎陳長官閣下」的彩色大牌樓,仰首可見,到處飄揚著繽紛的國旗。由基隆港登陸,乘火車至台北市,下車出站,面對「新公園」。首觸眼簾,是一座西洋文藝復興式圓頂廊柱大廈——「台灣省博物館」。接收伊始,改名「台北公園」。園內樹木蓊鬱、椰林郁郁。有音樂台、運動場、魚池、雕塑。小橋流水、花徑夾道,遊人如織。常隨二、三戰友(七十軍政治部)進入瀏覽,並肩昂立橋堍,顧盼自如,...

  • 文章(浮生小记)马会今昔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61期  作者:行舟 出版时间:1999-04-01
    关键字: 马会 今昔 聚餐会 肖马

    我曾組織過兩次「馬會」(肖馬同寅的聚餐會),前一次在三十年前,成員六人,均爲新聞通訊社負責人。因我那時任中國聯合通訊社社長,並兼中華民國新聞通訊事業協會秘書長,與公私通訊同業(包括中央社和軍聞社)接觸頻繁;當年幾乎一兩個月就有集會,搞得熱熱鬧鬧。但維持了十餘年後,時易境遷,各人事業多有變化;我自己也於六十年代放棄通訊業務改辦雜誌,隨後復來同鄕會擔任總幹事,馬會乃告無疾而終。第二次組織在民國七十五年初,主要聯絡人爲葛惟霆兄,成員八人均爲民七戊午年出生,依生...

  • 文章池上楼今昔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7卷 第4期  作者:陳步桂 出版时间:2001-08-01
    关键字: 池上楼 风景名胜 今昔对比

    本刊今年第一期載有吾溫吟壇盟主張桂生《緬懷謝公話如園》一文,盛讚溫州市人民政府即將修復市區勝景如園這一美舉。張先生是如園主人的後裔,對此古蹟的淵源及當年著名人士題匾題聯的內容,多所憶述。為重修如園工程提供參照,功德無量。筆者與如園主人張瑞溥的第五代傳人張岵懷女士幼時在永嘉縣立第九小學同窗共硯,升入溫州中學後又同一班級學習,近年來與她及其丈夫鄭之光一家亦有交往。上世紀三十年亦即抗日戰爭時期,嘗到如園訪談,對于如園和池上樓中迴廊佳勝諸處,至今悠然神往,未曾忘...

  • 文章中国今昔看数字翻天覆地深刻变化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25卷 第1期  作者:明月  出版时间:2009-02-01
    关键字: 改革开放 今昔对比 经济 教育 数据统计

    透過一九七八年與現在的統計數字對比,三十年經濟改革給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帶來了深刻的翻天覆地變化。經濟從一九七八年至今,中國經濟走過了漫長的道路。一九七八年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地區的價格計算)為三六四五億元人民幣。二〇〇七年至中國的GDP已增長了六十八倍,達廿五萬億人民幣。對外貿易一九七八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為二〇六億美元,貿易赤字為十一億美元。二〇〇七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上升了一〇五倍,達二·一七萬億美元,赤字則轉變成二六二〇億美元的巨額貿易順差。...

  • 文章怀念故乡永康今昔两样情景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9卷 第10期  作者:章禮台 出版时间:2007-10-10
    关键字: 浙江永康 今昔对比 风景习俗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夜半鳴蟬。稻花香裡話豐年,聽取田中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二三點月山前。舊時節憶林邊,路轉溪橋忽見。以上是我家鄉的影色,令人難忘。永康,早年是農村社會,不若今天五金工業城,名聞全國。位於錢塘江南岸的浙江永康,是浙江金華府的一個縣,未開發時,交通不發達,居民多以農為業。因山多,農地少,所出產的糧食不夠當地居民維生。平時靠種植雜糧補助。故很多家庭的子弟,從小就跟人拜師學藝,學得一手技術,一生也不愁沒有飯吃,一樣成家立業,刻苦過日子。此種情形...

  • 文章今昔之感

    来源期刊:《青田會刊》 第98期  作者:王宇梁 出版时间:2006-10-01
    关键字: 今昔 对比 生活条件 话题 爱好

    世界走进中国的互动作用。中华民族以自豪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神州六号火箭载人升空,标志著综合国力的强盛。古今人们从来没有过著这样好的生活,今昔对比,令人不胜感慨。—美国纽约

  • 文章沈家门鎭滨港路今昔

    来源期刊:《舟山鄉訊》 第82期  作者:王蘭生  出版时间:2000-10-20
    关键字: 沉家门 镇滨港路 今昔 沿港马路 “小上海外滩” “中国舟山第一路”

    海山疊疊襯紅霞,茅屋村村繞白沙。趁市船歸潮有信,落帆風好水生花。蓼蘆煙軟藏漁户;楊柳陰濃護酒家。賈利及時誇富有,只因魚米勝桑麻。一百多年前晩清文學家劉慈孚的一首七律《沈家門》,將人們帶進了久負盛名的沈家門漁港,從而最早開啓了沈家門濱港路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歷史。因爲沒有一九三二年建鎭後全國著名漁港、世界三大群衆漁港沈家門的逐步發展,也就沒有濱港路的興修和擴建,沈家門也就沒有繁華興旺的今天。沈家門鎭和濱港路就是這樣相輔相成,互爲因果。濱港路東起半升洞,西至...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