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本軍(四十八軍)自於十月十九日起迄二十三日止,參加薀藻濱南岸與敵劇戰之後,卽移防到左翼施相公廟附近取守勢防禦並整頓隊伍。本人奉命率工兵一班去修補守軍陣地最前線之鐵絲網。接令後頗表惶惑當時本人的職務係營級幹部一中尉代營附之職,在全營之中,屬第三號人物。如只派兵一班去履行任務,自有班長去指揮,派兵一排應由排長指揮;派兵一連,自以連長指揮爲宜。如今只派兵一班,要營附去指揮的確大有商榷的餘地。除非係派兵一連半以上或兩連然後由營附出馬去指揮方合軍隊指揮的常理,...
-
由江苏省残福基金会徐庆祥理事长陪同前往天目湖参观,环湖一周。午宴由溧阳市高清市长,于天目湖宾馆设席招待。当晚赶回常州市参加常州市市长韩九云先生晚宴招待。(注:残疾人轮椅捐赠典礼。)(注:曹仲植基金会资料馆陈列成立。)最値得特别一提的是五月十四日下午二点三十分至四点三十分,筹备多时的曹仲植基金会资料陈列馆开幕,自由参观。陈列馆中,将董事长十余年来对大陆各地捐赠轮椅的文书资料,残疾人乘坐轮椅照片和各地典礼活动照片,公开展出。由图片的展示,让人参观者容易了解,曹董事长
-
文·潘興日軍攻入南京城殺害我軍民三十萬人二〇〇八年是我抗日戰爭七十一週年,日本人居然否認有南京大屠殺。據世界日報二零零八年三月所載的消息,有一位台灣人著書否認有「南京大屠殺以及日本當時的三光政策」,指此乃國民黨及共產黨的污衊之宣傳,報上所刊載之原文如下:「日中戰爭一中國八年抗戰」隱藏的真像,這位作者從台獨的觀點,認為日軍如果打贏中國,台灣人更有福氣。我認為李登輝也不一定清楚南京大屠殺,因為在台灣當時的日本報紙絕對不會登載這些消息的,連很多中國來美居住的六...
-
胡滿入關,華夏沈淪二百餘年,凡我同胞稍有血性者,孰不欲投袂而起,登高而呼,以推倒此惡劣政府,達我共和目的哉?陝省雖僻居西北,風氣未開,而抱有革命思想者尙不乏人;惟與東南各省,交通不便,故陝西一隅,隱隱然自成一團體,秘密佈置,待時而動,所蓄非一日矣。其遲遲未發者,徒以兵力薄弱,四無援兵,一旦擧義,深恐孤掌難鳴,枉貽同胞以殺戮之慘。八月間知鄂軍倡義,同志等亦於九月朔宣佈獨立,遙爲響應,袪殘除暴,保商安民,妥護外人,不期旬,大局底定;不敢居同胞前,亦不敢居同胞...
-
一、第一次長沙會戰(二十八年九月中旬至十月上旬)二十八年九月初,敵設對華派遣軍總司令部,派西尾爲總司令,板垣爲參謀長,企圖打破軍事僵局,首以長沙爲首先下手之處,九月中南昌之敵約兩師團(第一〇一及第一〇六師團之主力),秘密向贛江以西移動,同時鄂南之敵亦秘密向湘北移動,計有第六師團、第三三師團,及第三、第十三師團各一部,共約十萬人,長江敵艦亦向岳陽方面集中,企圖會攻長沙;我偵悉敵企圖後,卽準備對東方面拒止南昌敵軍之西進;對北方面則待敵深入予以聚殲。十七日南昌...
-
日本之侵略我國,蓄意已久,甲午割台之慘痛教訓,記憶猶新,姑且不論,就以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即以武力強佔我東北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翌年又併呑熱河。經過長達六年處心積慮的準備和殫精竭慮的銳意營謀,自認武力之強大,足以消滅中國而綽綽有餘,乃於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借端發動蘆溝橋事變,掀起了抗戰序幕。果然如其所料,未及匝月北平即告淪陷,日軍在食髓知味之餘,旋於八月十三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挾其海陸空軍優勢,大舉進攻上海,因而爆發「淞滬血戰」。我軍兩少...
-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蘆溝橋抗戰開始。八月十三日上海日軍開始行動。我於八月十二日送眷屬到上海。下關的火車站人山人海,我得憲兵的協助,將家人由車箱外一個一個的從車窗口塞進去,勉強的到了上海。我十二日夜車囘南京,家人則于十三日趁船轉滬。南京人心惶惶,由城內到下關,盡是逃難的人,扶老携幼,慘不忍覩。八月十四日,日本空軍的木更津重轟炸機隊,飛來南京轟炸,我空軍奮起對抗,戰鬪激烈,我曾親自看見我空軍擊落日寇飛機的情形。八月十六日,我乘火車到了上海,是日下午,我由法...
-
〔會戰過程槪述〕會戰的策動——日敵爲使消除我對武漢的威脅,乃於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〇年)四月中旬,擬縮小鄂東及贛北防區,抽調在湘北及贛北之一部兵力,轉用鄂東,連同原駐鄂省之主力部隊,先後集結於京山、鍾祥、隨縣、信陽各處,企圖會師襄樊,相機進佔宜昌。〔雙方作戰部署〕(甲)敵方兵力判斷:(乙)我方戰鬥序列:〔戰鬥經過〕(參閱附圖)五月一日,敵分三路蠢動:一由鍾祥北上進窺豫南平原,一由襄花路西進,另一由信陽分向西北窺唐河再行南下,達成包圍之目的。玆特分述如後:...
-
谷壽夫伏法是鐵證的史料,罪行有案可稽八年抗戰第一年的冬天,殘狠的日本軍人侵佔我國首都南京後,展開了血腥的「南京大屠殺」,被殺害的中國人總數達三十萬以上,這是舉世痛心公認的人類歷史的汚點,但如今日本文省部,却有意竄改這段歷史;但血跡斑斑,又怎能抹得掉呢?日本文部省最近審定的中小學敎科書中,居然試圖竄改「南京大屠殺」的血淚史,以「模糊其戰爭責任」(日本報紙語)。這些敎科書認爲屠殺之起因「係因中國軍隊頑强抵抗,日軍蒙受很大損失,才引起日軍的激憤,殺害了很多中國...
-
一、淞滬戰役小憶民國二十六年八月十三日,上海日本海軍陸戰隊,向我保安團隊突擊,繼蘆溝橋事變,掀起淞滬戰爭。蔣委員長,鑒於上海是國際觀瞻的政略要地,也是屛障南京首都安全的戰略重㸃,不容日本輕取,乃斷然集結國軍精銳五十個師,主動對日軍發起攻勢,使中日戰爭的主戰場,由華北移至淞滬,迫使敵人由北而南有利的作戰軸線,改變爲由東而西不利的仰攻態勢。國軍抗日心切、士氣旺盛,利用湖沼複雜地形,於吳淞、江灣、瀏河一帶,血戰三月,寸土必爭,使日軍逐次增援部隊至三十萬人,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