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盐运共返回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韩江盐运的功绩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9卷 第3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11-07-31
    关键字: 韩江 盐运 史料

    盐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如果长期缺盐,或管理不当,该地区社会便会不稳定,甚至发生动乱。由于盐税又是政府的重要财源,故自汉、唐以来,历朝政府对盐的管理都极为严格。千百年来,漫长岁月的韩江盐运,对潮、梅、汀、赣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粤东沿海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产盐区。《新唐书.地理志》称:「天下有产盐之县一百五……岭南道属之东莞、新会、海阳、琼山、宁远、义伦皆有盐。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远近取给」其中海阳所指的,应是韩江入海口及

  • 文章韩江昔日的盐运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7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00-12-01
    关键字: 韩江盐运 盐运路线 民国时期 抗战时期 交通优势

    大埔会刊》第三五期陈明节先生《抗战时期盐运艰辛》一文,阅后感触良深,遂找来饶平、澄海地图,逐一对照文中所述之盐运路线,反复硏究,本文亦顺便对韩江往昔的盐运作一简介。民国廿七年,日寇占领潮汕后,韩江运输中断。粤东、闽西各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食盐缺乏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盐商只好从沦陷区边缘的澄海东陇(现名东里)购盐,用大木船沿近海经拓林湾运到饶平黄冈,再转驳小船沿黄冈河运到溪头。溪头上岸后,用人力肩挑到高陂,再运到大埔各村鎭及梅县、闽西、赣南各地。由于

  • 文章閑話板浦人『好吃』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0卷 第4期  作者:方一清  出版时间:1998-12-01
    关键字: 好吃 大粒盐 盐运公司 两淮盐运 地方饮食 春鱼

    至清乾隆年间,原驻淮安管辖淮北板浦、中正、临兴三个盐场的淮安盐运公司衙门迁驻板浦,更名为海州盐运公司,使板浦逐步发展成为苏北三大盐运内港码头之一。不少盐商也云集板浦,经营淮北盐业生产运销。接着两淮盐运使公署也由杨州迁驻板浦,使板浦成为有名的两淮「盐都」,盐务机关林立,如两淮盐运使公署、淮北盐务稽核分所、建坨委员会、济南场七公司驻朐办事处、湘鄂赣皖四岸公所等等。灌云县治也设于板浦。「中国」、「中央」、「交通」、「上海」、「江苏」等银行也先后在板浦开业。由于

  • 文章抗战时期盐运艰辛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5期  作者:陳明節 出版时间:1998-12-01
    关键字: 抗战时期 盐运 盐业工作 往事追述

    民國三十年秋失學在家,承堂叔厚愛,引薦至由其友人合資開設在大埔縣屬高陂之鹽業公司,學習生意。時潮汕已淪陷,沿海產鹽地區,僅能在東隴購得鹽斤,而產量不豐,運輸又極爲困難。我們公司運輸線路,是向東隴產地購進,以大木船運至饒平縣屬之黃岡,換小木船溯黃崗溪上運至溪頭,用人力挑運至饒平縣城,再以人力桃運至高陂,批售與外地客商,由其另僱用木船溯韓江而上,分別運達閩西、贛南供應所需,其時有三家公司在營運。從高陂東南行至饒平有四十餘公里(九十華里),其間三十多公里路程,...

  • 文章韩江盐运的功绩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8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12-02-01
    关键字: 韩江 盐运 盐的产销 历史功绩 经济意义

    盐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如果长期缺盐,或管理不当,该地区社会便会不稳定,甚至发生动乱。由于盐税又是政府的重要财源,故自汉、唐以来,历朝政府对盐的管理都极为严格。千百年来,漫长岁月的韩江盐运,对潮、梅、汀、赣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粤东沿海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产盐区。《新唐书·地理志》称:「天下有产盐之县一百五……岭南道属之东莞、新会、海阳、琼山、宁远、义伦皆有盐。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远近取给」其中海阳所指的,应是韩江入海口及

  • 文章淮鹽官賣與鹽梟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19期  作者:陳夢斯  出版时间:2001-01-01
    关键字: 淮盐官卖 盐枭 两淮盐运使 淮盐煮制

    中看出,「千家有女先教曲,十亩栽花算种田」,家家教女儿们唱曲做什么?是为侍候有钱大老爷们享乐之用,世人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上扬州干什么?寻个风流快活也,扬州是个销金窟,扬州人生活是「早上皮包水,晩上水包皮」。这种懒散生活,是建立在盐的官卖制度上。清代在扬州设置两淮盐运使衙门,该衙门主要业务是售卖盐票,盐票是向盐场购盐的凭证,每票价银二两,这就是盐税,盐票以「引」为单位,一引为五十包,一包盐重一百斤,一引就是五千斤,所以盐票亦称为盐引,换言之,五千斤盐,纳税

  • 文章十字河和太平運鹽河的興亡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3卷 第3期  作者:張炳超  出版时间:2001-09-01
    关键字: 灌云风貌 盐运事业 区域建设

    东南由北盆河抵板浦盐关,其南盆河为洪河堰」(《嘉庆两淮盐法志》),这条运盐河的北段,即今天的盐河,北盆河的南段当为清水河和太平运盐河的南段,此河乃清代临兴盐场的运盐航道:据《嘉庆海州志》和《嘉庆两淮盐法志》记载:位于海州和赣榆县之间的临兴盐场(一七二八年由临洪和兴庄两场合并)的盐运,清初从盐场海运至板浦洪河堰(约在今板浦镇西,见《嘉庆海州志·板浦场图》,卸船驳过洪河堰,再船运过板浦盐关运往淮安。由于「海涨沙淤」,海岸北迁,乾隆八年(一七四三年),将洪河向北

  • 文章華陽國志讀後記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80期  作者:文守仁 出版时间:1969-04-01
    关键字: 《华阳国志》 常璩 刘知几 孔子 都转盐运使司

    通于义者,又非一端。若其无考据则亦不敢臆决,姑阙之以竢能者。复予重刋于嘉泰元年甲子(西历一二〇四年),去大防之刋,约百二十年左右,已不复璩之旧矣。及明人所刋,俱缺卷十之上中两卷,其后始有补完本而皆舛误不可读。淸嘉庆中,邻水廖寅任两淮都转盐运司使,始就李塈本参以书传,订正讹错,复经元和顾广圻为之是正,督工开雕,经营半岁,始吿蒇事。广圻于校仇古籍,世号名家。其所订正,有禆读者。今世则后人所辑补之影印李塈本又廖寅刋校本并行。而以后者称为精审云。

  • 文章揚州兩淮塩署史蹟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1卷 第7期  作者:杜負翁 出版时间:1978-01-10
    关键字: 两淮盐运使署 建筑结构 谢太傅祠 扬州御寇录 日军侵略

    两淮盐运使署,在扬州新城,其址为汉江都相董仲舒故宅。建置时,在明初洪武年间,及明嘉靖卅四年,乙卯,方建扬州新城。当建两淮盐运使署时,扬州新城尙未建置。运署系在扬州旧城大东门外,用淮盐运税收,为当时国家大宗收入,悉为现银,置于城外,防衞堪虞。嘉靖二年,于署之东南北,各建一门,门甃以瓮,上覆以楼,深广各丈有三,高倍之,楼橹相望,宛若小城,东曰阳宾(俗呼东圈门)、南曰迎薰(俗呼南圈门)、北曰拱极(俗呼北圈门)。明、李锐、有记,此三门直至沦落**时,犹存。凡文武

共9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