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感谢资助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來函照登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2卷 第8期  出版时间:1980-08-06
    关键字: 来信感谢 感谢资助 同乡关照

    郭理事長外公鈞鑒:敬肅者晚是貴會前王幹事熙遺族孤子王俊杰,自從先父病故,迄今已近三年,在這段漫長歲月中,承蒙貴會按月賜發補助費用,隆情厚意,眞使晚全家三口感激萬分(補助費自本(69)年四月後中止)一切肺腑之言,亦非筆墨可形容耳。再者晚兄弟二人自先父謝世時期,均先後入營服役晚服役三年先在本島繼至外島(金門馬祖),始於六十九年二月中旬退伍返里,三年軍中敎育,使晚蘊益良多,舍弟王俊美是志願考取陸軍某單位,要在營服役八年後,始可退伍(目前尙離役期三年)現駐紮本境(...

  • 文章沙漠小「牧羊女」陆向菊感谢在台鄕亲赠奖学金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42、43期  出版时间:1994-01-01
    关键字: 甘肃同乡会捐赠 受捐人回复 感谢资助

    接受在台甘肃同鄕「联合奖学金」人民币壹千元的民勤籍牧民陆得澍之女陆向菊小姐,写信给民勤统战部和台北市甘肃同鄕会,对大家关怀帮助她的盛情,表示衷心的感谢。这位生长在大西北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小「牧羊女」说:由于电视传播,使她能得到海外鄕亲的关怀和帮助,她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陆小姐认为:金钱有价,情意无价。陆向菊小姐现在内蒙阿拉善右旗化工厂工作。(李玉成)

  • 文章隔不斷的家鄉情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42、43期  出版时间:1994-01-01
    关键字: 甘肃同乡会 受捐人回信 感谢资助

    在台甘肃人士资助陆向菊小姐学费一九九一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望长城》内,有这样一组令人难忘的镜头:在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住着一户叫陆得澍的牧民。(陆得澍,原籍在甘肃民勤县新河鄕西湖村,六十年代初,举家迁徙到内蒙古阿右旗)。荒凉寂寞的自然环境,风沙剥蚀严重的院墙,破旧低矮的茅屋,简单粗陋的家什,艰苦贫穷的生活。此节目主持人李培红为首的摄制组同志们,冒着风沙特地到陆得澍家中采访,陆得澍的女儿陆向菊,堆著满脸笑容,忙不迭地为客人端茶倒水。采访中

  • 文章宋文明在臨夏八縣市設奬學金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42、43期  出版时间:1994-01-01
    关键字: 宋锡五奖学金 获奖名单 感谢资助

    人民币柒千元,以其中伍千元资助十名在校大学生,每人伍百元,另外资助临夏县桥寺中学及小学各柒百元,其余陆百元资助土桥中学,供其添置敎学设备,改善敎学条件。临夏八县市地方父老、各界人士以及获赠奖金的廿名学生,都感谢宋文明鄕长关怀桑梓的美德盛情。(李玉成)

  • 文章同鄕會與我

    来源期刊:《浦東》 第6期  出版时间:1976-09-15
    关键字: 同乡会 读者来信 陶为国 周铭虎 人物感怀 感谢资助

    并没有因赤祸而失去连络,相反的,由于患难与共,更为团结,同鄕会的组织壮大就是一个具体的事实。在同鄕会里,我享受到故鄕的温暖,长辈的呵护。谁说我们是失根的一代?我们的根在这儿继续茁长、壮大。几年来,感谢同鄕会予我每学期奖学金,这次更承蒙同鄕会帮忙,予我两万元贷款,使我得以顺利出国继续求学,金钱上的资助姑且不说,精神上的鼓励更在无形中带给我力量。满怀感激,带着故鄕的温暖踏出国门,虽然形体漂零异鄕,心灵却不孤独,我知道有那么多人关怀着我,期待着我。我由衷敬佩父亲

  • 文章感谢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50、51期  出版时间:1998-01-01
    关键字: 感谢信 资助办学 同乡会捐款资助家乡小学

    甘肃在台同乡会的全体同胞们:您们大家好!新年伊始,首先让我们衷心感谢您们对我校的关怀、支持,并致以崇高的敬意遥祝您们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事业发达!您们身居海峡彼岸,远隔千山万水,胸怀祖国,心系家乡教育事业,献爱心为我校捐款三万元人民币,用以改善办学条件,造福桑梓,真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这种美好的义举使我们深受感动和鼓舞,这种崇高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学习榜样,我们一定要把这笔来之不易的资金用■在家乡的教育事业上,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和效益,并教育全体师生

  • 文章感谢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50、51期  出版时间:1998-01-01
    关键字: 感谢信 同乡会资助家乡困难小学奖学金 平凉市 学校建设

    台湾甘肃同乡会赞助家乡艰困小学基金会的先生们:你们好!首先,我们满怀喜悦地接受了你们捐赠邓家庄村学的3万元人民币,这是你们献给家乡人民的一份爱心。我们平凉市柳湖乡赵堡村邓家庄的全体村民和师生,谨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我们同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虽然相隔千里,但■心系一起。你们身处异乡,不忘故土,慷慨解囊,造福桑梓的义举,深受家乡父老乡亲们的称颂,我们将永不忘怀,并立碑为志,昭示后人。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所限,今年我们村欲建一所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