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家乡教育共返回5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台胞捐资助学·振兴家乡教育

    来源期刊:《貴州文獻》 第29期  作者:宋勤實 出版时间:2004-01-20
    关键字: 金沙县 台湾同胞 家乡教育

    之情溢于言表,家乡子弟受益不浅,父老乡亲亦深受鼓舞!为此,鄙人特赋古风一首,以志纪念:重教尊师新地天,育才兴邦忆当年;厚德载物地势坤,自强不息天行健;道德文章承先圣,人品学识启后贤;地厚天高乡情重,水远山长青史绵;人生易老天难老,古稀犹记乡国篇;团结统一精神在,夕阳红遍万重山。撰写上文的宋勤实先生,系贵州省金沙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他是少数民族—彝族的菁英分子,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学识渊博,对中国的传统教育和彝族文化,均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曾撰

  • 文章郭楚隆老師情傾校園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3期  作者:張訓強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郭楚隆 家乡教育 大麻中学 诗词

    郭楚隆老师一生的主要领地是三尺讲台,他的三尺讲台是广袤的大漠,他的一生是站在生命的山峰上放飞雄鹰的豪雄。当一批批雄鹰翱翔太空,展现在他眼前的景色宽广壮美时,他发现了美。是的,一个人只有热爱生活,他才懂得美,劳而有功就是快乐,所以,他的晚年仍然沉醉在校园里,为家乡教育事业倾注心血。大麻中学是他的母校,他在这里吸允母校的乳汁成长,成长后又为母校的壮大发展而反哺。他与母校的感情休戚与共,水乳交融。一九九三年,大麻中学成功举办了七十周年校庆,他是筹委会委员

  • 文章故鄉情懷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8期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字: 乡亲捐资 家乡教育 捐资建设 公益事业

    珍女士,近年来先后慷慨捐资二百多万元,兴办了“上 小学”等数项公益事业。“尙威学校”为朱尙威先生捐资十一万五千元兴建,“吴秀珍福利院”总投资五十多万元,其中吴秀珍女士捐资二十六万元。(淡阳 增城)罗新权捐建枫朗勤石小学最近,由大埔县枫朗鎭旅外侨胞罗新权捐资四十多万元兴建的该鎭芹彩洋村勤石小学工程竣工交付使用,解决了该鎭一百多名适龄儿童上学困难的问题。(何建尉 何凯涛)卓济民捐资改造西河公路大埔县西河缜鎭八十多岁高龄的旅外侨领卓济民先生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最近

  • 文章枣阳教育发展的调查报告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12期  作者:姜化一 出版时间:1995-01-01
    关键字: 家乡教育 教学质量 中学教育

    「百年樹人敎育爲本」,此乃古今中外治國的有識之士,所公認的並一致奉行的興邦之圭臬。然而在中國大陸的過去領導者,卻以階級鬥爭爲綱,高喊「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階級鬥爭一振就靈」年年、月月、日日、時時,不斷地喊,同時不斷地進行鬥爭的政治運動。直覺得喊者力竭聲嘶,聽者暈頭轉向。倒行逆施的結果,人民產生扭曲心理視知識爲禁物,說什麼「知識越多越反動、把知識、人才和罪惡,反動聯繫起來,於是學者、敎授成爲改造對象,孔老夫子成爲「孔老二」在打倒之列,孔子的學說是反動...

  • 文章往事有如一絮輕煙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127期  作者:謝桂光 出版时间:2010-01-10
    关键字: 容县县志 往事回忆 家乡教育

    丽芳、李楚闺等的印象仍相当深刻,现在高龄的校友们恐也不会忘记吧!当年,家乡交通实在不便,或因发生珍珠港事件后,日寇在中国战区压力稍缓,大约三年之后,该校迁到自良街与乡中心小学为邻,直至抗战胜利就迁到梧州了。结语教育是百年大计,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实百年尚嫌太短,更何况那兵荒马乱的百年,烽火漫天,哪有办好教育的环境。近阅名作家龙应台女士大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蒐集资料非常丰富,描述非常详细、动人。读来真是一字一行泪,令人惊心动魄。倘若再往前推

  • 文章我的啓蒙母校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9期  作者:曾維持 出版时间:2002-12-01
    关键字: 母校回忆 家乡教育 妇女夜校 校园生活

    小狗跳」我都认识,而且还懂ABCD豆芽字,按理可以上二年级的,不过,祖国自五四运动后,实施新文化教育,我作为接受祖国教育来说,理所当然要从头起步。我进公学时的校长是钟达云,他是大埔中学第一届的学生,当时的校长是聘任制,期限一年,是由学校校董会选定的,可以连任,校长有权聘任老师,我在古村公学时,教过我的老师有钟有税、曾令朗、林九日、钟达材、张樊达、江国仁、陈以我等。一九三二年新上任的校长是江国仁,家住枫溪林场芳村,大埔中学的优秀生,为人谦和,学识渊博

  • 文章射陽河畔的壯舉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14期  作者:左其沛  出版时间:1996-02-01
    关键字: 顾怀祖 顾建东 顾怀祐 兴办家乡教育 建设明达大学

    我們小時生長在射陽河畔,射陽河水的甘甜和苦澀,都在幼小的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1990年春,表哥顧懷祖一家人回大陸探親,在大陸的兄弟姐妹也從江南塞北回來,歡聚在闊別四十多年的射陽河畔。家鄕的變化令人鼓舞,但也看到敎育滯后,人才緊缺,已成爲開發蘇北的一大障礙。以〞平民敎育家〞著稱的怀祖表哥,下了在故鄕興辦敎育的決心。籌辦未久,表哥不幸以心臟病猝發辭世。建東、懷祐二弟(均台灣敎育界、實業界著名人士)秉承大哥遺愿,捐資一千餘萬,在家鄕陸續辦八所中小學幼稚園。接著...

  • 文章聖火在老人心中燃燒—鄕僑郭彦彬先生的騰飛鼓勁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9期  作者:張訓強 出版时间:2002-12-01
    关键字: 郭彦彬 捐办学校 大麻中心小学 家乡教育

    商场,能力有限。但事关家乡教育,百年树人之计,敢不稍尽绵薄,竭力支持?谨此认捐人民币二十万元,以副诸乡亲厚爱之期望。临书神驰,不尽欲言。谨此致覆顺候万事如意、贵休康泰。彦彬上二〇〇二·五·二这是十四岁失学者写的书柬;这是耄耋老人的人生感叹;这是百年树人的眞知灼见;这是故土情深的心灵折射。全文抄录,不作赘评。读者心中都有一把标杆,测一测,量一量,这八十九岁的老翁到底有多高?三、家鄕公益德泽广敷是的,彦彬先生就是这样把捐赠的重点放在教育事业上。大麻中心小学基本上

  • 文章劉真漢先生榮獲「雙先進」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3期  作者:傅佩貞 袁武平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刘真汉 家乡教育 侨胞捐资 两岸交通

    兼任大埔县侨联第九至十一届常委、副主席至今。大埔县是华侨之乡也是全省贫困山城之一。为振兴山区教育事业,真汉伯凭自己多年积累的侨务工作经验,配合有关部门打好「侨牌」。他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为侨服务,穿针引线,以诚为侨排忧解难。他不顾年事渐高体力渐差的实际,不辞劳苦地四处奔波,发动侨胞、港澳台同胞热心为家乡建投,振兴山区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筹资一千多万元,兴建中、小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卫生院、大桥等等。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初期,真汉伯首先发动侨胞蓝仁昌、蓝经耀

  • 文章憶往事二則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1卷 第2期  作者:王廣亞 出版时间:2009-04-01
    关键字: 教育建设 教育经费 家乡教育 海峡两岸

    一、教育之外一九九三年我决定在故乡河南郑州创办「升达大学」时,外面不断有传言说,我把台北育达所「赚」的钱,「搬」到大陆去发展;这种声音甚至在北育校园里也听闻得到。我不否认台北育达在经费上是有点结余,但每年结余都转入学校基金户头里,依规定动用基金得向台北市教育局报准方可。我一向不回应流言,即使和自己有切身关系的也一样不回应。一来我口才不好,耽心会愈描愈黑,二来我相信「谣言止于智者」,对那些性嗜「八卦」话题的人,多说无益,何况弘一大师李叔同说过,止谤的良方

共56条记录 1/6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