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太太共返回1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蓬莱宁老太太自述中蓝太太译音之商榷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7卷 第2期  作者:張澤潭  出版时间:1991-09-20
    关键字: 蓝太太 译音 错译

    在山东文献一卷一期至四卷二期所刊蓬莱宁老太太的自述中,宁老太太所接触的教会人士,除了几位外国宣教牧师外,有张太太和蓝太太两人。贾祥久先生在姓氏的译音上,其张太太的「张」是正确无误,因笔者是她的孙子。但蓝太太的「蓝」似需加以商榷。为了力求眞确,笔者曾电话询及居住士林的哈兰蓉学姐,与大溪的周建阁学长,似乎蓬莱城裏没有蓝姓人家,至少在教会中没有。然而从「蓝」字的发音上,联想起在教堂裏每星期天教儿童主日学的有位栾奶奶其人。「栾」字的国语注音是ㄌㄨㄢ,译成英文拼音

  • 文章小典故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1卷 第3期  出版时间:1995-06-01
    关键字: 典故 太太 大夫

    太太太太」是妇人的尊称,如《通俗编·称谓·引胡应麟·甲乙賸言·边道诗》:「明时部民呼有司眷属,惟中丞以上得呼太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凡士大夫妻,年未三十即呼太太,前辈未有此。」按今俗称他人妻或己妻均曰太太。又对妇女长辈的敬称也叫太太,如明朝的史可法家书中,称其母和其他尊长女眷为太太、某太太,见《史文忠公集·三》;再如《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凤姊儿笑道:『到底是太太有智谋,这是千妥万妥。』」老婆有时也作「妇女」解,但不是指妻子,如《醒世因缘·第

  • 文章蓬莱宁老太太的自传(续完)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4卷 第2期  作者:賈祥久  出版时间:1978-09-20
    关键字: 蓬萊 寧老太太 自傳

    二十、成家立业(一九三四—三七)我的外孙女芍德从美国回来,对我们比以前更好了,她在大学有一很好的位置,住在女敎师住的大楼中,她赚钱很多,同时也很慷慨,每星期她来看我们,带东西给孩子,帮忙付孩子们的学费。芍德每月给她母亲钱,她母亲很满意,她同她的朋友们搓搓麻将,她们叫她李太太,她穿的像有闲阶级的女人;生活也像有闲阶级的女人,也许她觉得她的中年,不像靑春时那样苦。随后,我病了,我的脸一边不能动,一只胳臂及一条腿不能动,那一定是由于我所积存的怒气所造成

  • 文章蓬莱宁老太太的自传(十三)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4卷 第1期  作者:賈祥久 出版时间:1978-06-20
    关键字: 蓬萊 寧老太太 自傳

    才平静下来。一天,美云的父亲的姻弟何云福的太太向我说:「美云的母亲已不久于人世,她的小脖子不比我的手腕粗,让美云回去看看老太太,现在实在没有互相仇恨的道理。」美云生孩子时,没有人来看她,她很伤心,可是毕竟她继母从五、六岁把她看大的。我说:「我不干涉,不是我自己的事,如果她要去,我不会阻止她;如果她不要去,我也不勉强她。」但何云福的太太不满意,「这不是问题,如果你叫她去,她就会去。」我回答她说:「经过这样久,我如何晓得他们会接待她呢!说不定麻烦比以前更多

  • 文章蓬莱寗老太太的自传(一一)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3卷 第3期  作者:賈祥久  出版时间:1977-12-20
    关键字: 自傳 蓬萊寗老太太

    十六 我的邻居(一九〇二—一九一一)有好几年,我每天背上揹一包袱,从一村到一村,从一街到一街儿卖东西。这是满子出嫁我离开布恩太太以后的事,女人用的东西我都卖:布料、针线、花粉、胭脂、丝带、彩线、以及其他的东西。我也替那些地位太高不能上街的贵人们跑腿办事。我走遍了蓬莱城的大街小巷,也走遍了城厢的东村西庄,我出入各阶层人士的大门。那时做女贩子获利颇丰,因为只有女贩子才能进入高等守旧的宅户。因此我赚的钱足使我人家温饱,但说不上发财。那几年我辛辛苦苦工作,但我

  • 文章(諧談)寧波先生架子大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89期  作者:舛半生 出版时间:1975-12-01
    关键字: 夫妻 太太 架子 勤劳 家庭

    甯波太太能干多,可惜先生架子大(大读若陀),有了女儿千万不要再嫁给甯波人做老婆」。这两句新鲜闲话,并不是甯波的原有成语,也不是笔者杜撰出来的句子,是最近阿拉甯波同鄕李太太传给我听的。她说:「我在某一场合里,偶然碰到一位非甯波籍的太太,她很痛快的吿诉我:『你们甯波太太、都很能干(能干就是有作为之谓),诸如敎养子女、知人待客、烧小菜、做针线,件件皆能,样样都精。所可惜的甯波丈夫在家里对太太会摆架子,而且特别大,既不肯替太太分劳,反要太太服侍他,不但如此

  • 文章蓬莱寗老太太的自传(三)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卷 第3期  作者:愛達·蒲露特 賈祥久  出版时间:1975-12-20
    关键字: 蓬莱 寗老太太 人物生平

    本书原名「汉家女儿——一个中国女工的自传」。原作者IdaPrUitt为美国人,于民国二十年代旅居北平,为了研究我国的风土习俗,特请了一位蓬莱籍的甯老太太为之讲述,每周三次,历时两载。甯老太太生于淸同治六年(一八六七),曾身经两次中日战争,阅历甚丰,举凡有关蓬莱的风俗习惯,生活型态,山川人物,鄕里传说,无不尽以相告。作者以通俗的文字,生动的笔调,一一笔之于书,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并对研究中国社会及风俗,亦有重大的贡献。此书在一九四五年由耶鲁大学出版部

  • 文章「盛太太的长恨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7卷 第3期  作者:劉安諾  出版时间:2005-07-01
    关键字:太太 长恨歌 打油诗 男女关系

    自私自利無人性,Tom盛是個大壞蛋。一見我就皺眉頭,指著我說:「不好看!臉色好比綠豆湯;皮膚又像蘿蔔乾。」美貌身段不久長,你叫我又怎麼辦? 人老珠黃不值錢,缺乏自信心裡煩,雖吃補藥又運動,扭轉hormone還是難。 眼看青春付流水,還要面對無情漢。雙淚齊流如清泉,新愁舊恨一起翻, 當年也是掌上珠,人人追求個個讚,有人說我像周璇,有人說像李香蘭。 如今什麼都不是,對鏡自憐空長嘆。現在臉越長越寬,活像白光大平板。 湯姆越說越不堪,使我出門都不敢,千思萬想一條路,上山修佛入...

  • 文章我在中原雜記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2卷 第12期  作者:易大德 出版时间:1980-12-25
    关键字: 杂记 鲤鱼 太太 洛河 美食

    七、洛河鲤鱼诗曰:「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可见黄河之鲤,自古有名;而洛河之鲤,尤为世所共称。凡客之入洛者,必吃鲤鱼,餐后莫不津津乐道。予在洛三年,无论人请我请,席必有洛河鲤。宰夫恐疑其非鲜也,则持鲜鱼示客,掷于地,毙而后烹,烹分三吃,各有共味,味皆鲜美。其炸后佐以椒(辣椒)醋者,既酸且辣,最悦赣湘人之口,美其名曰「太太鱼」。问其由,则以前某主席夫人,为西江籍,嗜此鱼,宰夫仿作之,以飨各地食客,众皆好之,于是「太太鱼」之名,传遍中原焉。予离洛而后,不食此鱼

  • 文章浮生小記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98期  作者:行舟 出版时间:1976-09-01
    关键字: 回忆 太太 家庭 昙花 一家之主

    蓓蕾,为怕风雨侵袭,当即把它搬进屋内,入夜后昙花渐渐挺放,至晚上十一时左右已开到七八成,花自叶上开出纯白色的花瓣,越长越大,淡黄色花蕊放出满室淸香。我虽然早闻「昙花一现」之名,但实际看到昙花开放却还是生平第一次,同时听说开昙花是吉祥之兆,心中好不高兴,一直等到半夜才睡。第二天一早起来,但见花已萎缩下垂,楼下房东刘太太来说:昙花是可以入药的,泡酒可以医治气喘,内人依言把它剪下用绳子吊起来阴乾,但这种单方谁敢尝试,何况我家也没有患气喘病的人,吊过几天还不是把它

共15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