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明清共返回1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淸代廣東海防中路前哨——東涌寨城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13卷 第1期  作者:沈思 出版时间:1983-03-31
    关键字: 东涌堡 历史沿革 明清 军防要塞

    前言位于香港西部水域大屿山岛北岸中央,东涌鄕岭皮村的东涌古堡,传说是在宋代大屿山寨城的基址上,堞石为墙所修筑[1]。香港博物舘展出的东涌古堡照片资料所显示,该堡乃建于公元一八一七年(嘉庆廿二年)。此亦为该堡与建年份的一般说法。在香港政府拨款修葺东涌堡后,东涌堡一方面成为了大屿山岛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无数的大众所参观。另一方面,东涌堡以香港境内现今所仅存的清代堡垒式寨城,备受研究香港历史者所重视。多年来,有关该堡历史的文章推陈出新[2],使大家充实了对

  • 文章清代捐功名的戶部執照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2期  作者:郭善惠 羅賢漢 出版时间:2006-01-01
    关键字: 科举考试 明清 捐功名 户部执照 遴选官员

    明清遴选官员虽应进行科举考试,但只要对朝廷贡捐款项亦能获取功名,如监生,在国子监(是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简称「国学」,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肄业的,统称监生,初由学政考取,或由皇帝特许。乾隆以前,并加以严格的考课。一般所称监生,指由捐纳而取得的。如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名而入仕的,都必须捐监生。大埔枫朗黄砂村罗寅凤生于清同治八年,他一生从商,为获取功名,他捐了个监生衔。他又是个知情达理孝悌忠信的人,以为自己有功名,也应该给父亲

  • 文章明清两朝之官富巡检司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19卷 第1期  作者:蕭國健 出版时间:1989-03-31
    关键字: 明清时期 学术论文 官富巡检司 发展历程

    甲、前言巡检司之设置,始于金代。长官为巡检,知县之属官,多设于县内之关津要冲地方,掌缉捕盗贼,盘诘奸伪之职。官富一地,位广东省广州府南部滨海地域,赵宋间为一盐场[1];元代始改为巡司[2]。致该巡司之设置年代,今已难考;据大德南海县志中载[3];其时东莞县界内巡检凡三,即因戍角巡检、广惠州巡检、屯门巡检[4]。观之,可见官富巡检实设于元大德年间之后。乙、明代之官富巡检司明初仍沿元制,置官富巡检司[5],额设巡检一员,司吏一员,弓兵五十名[6],巡检衙署

  • 文章闲话吾埔明清两代科名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15期  作者:郭湯盛 出版时间:1978-12-01
    关键字: 明清时期 大埔科举 趣闻轶事 著名人物

    科擧是封建時代之產物,在昔君主專制時期,多用科擧取士,而一般讀書人,欲獵取功名,亦莫不以參加科擧考試爲進身之階。其制度明淸兩代,大致相同,計分爲邑試考秀才;府試考廩貢;鄕試考擧人;京試考進士;殿試考翰林五種。翰林榜首,稱作狀元;進士榜首,稱作會元;擧人榜首,稱作解元,若能三元及第,堪稱天下奇才,千載難得一見。普通一般士子,十載寒窗,往往欲靑一矜而不可得,倘或僥倖得以折桂採芹,開科發甲?自可陞官發財,光宗耀祖,獲得至高無上之殊榮,所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擧...

  • 文章明淸兩代官制表(上)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13期  出版时间:1976-12-01
    关键字: 明清两代 官制表 史料研究

    予近年讀靑田縣同鄕會所出版的靑田季刊第六第七兩期,內載參考資料『明淸兩代官制表』,謂「歷代官制,雖散見於專志,通典,通考等書,淸乾隆年間,更有官修七十二卷本『歷代職官表』之出版,然皆卷牒浩繁,不利參硏,玆於友人處,取得珍藏『明淸兩代官制表』各一份,綱擧目張,易於閱覽,爲讀近代史者之大好參考資料,故散刊於該季刊。予亦有同感,故抄錄轉刊於吾埔同鄕會之大埔會刊。張應 天附記65.11.15

  • 文章明清时节的大埔官路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6期  作者:王紹滬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明清时期 大埔县 官路 《大埔县志》

    明清时期大埔的交通状况和其他地方一样,以河流水运为主,而陆路则有官路及小道辅之。官路,顾名思义,就是由官府出资(或出面集资)修设管理的道路,比之于现在的公路。根据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一五五七年)和清同治十二年(公元一八六一年)的《大埔县志》记载:明清时期的大埔官路,以县城(今茶阳城)为中心向周边村镇辐射,有的直至县界……一、小靖官路:自神泉街抵永定县界廿五里,即从社泉街起经小靖(太宁)抵埔永交界的三层岭计廿五里,嘉靖年间监察御使姚虞的《新修小靖官路记

  • 文章明清广东国际贸易与近代中泰之关系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7卷 第2期  作者:梁嘉彬 出版时间:1977-06-30
    关键字: 明清时期 中泰关系 广东贸易 国际贸易

    一泰国原称暹罗。明淸两代,中、暹关系之密,通使之频,远非前朝可比;而其枢纽则在广州之国际贸易。查明代自太祖洪武三年(西元一三七〇年),命吕宗俊等赍诏谕暹罗斛,其后暹罗斛于五年间凡十五贡,自洪武十年遣使赐王印并改其国号为暹罗后,暹罗比年一贡,或一年两贡,或数年一贡。有明一代,当其国「大城Ayudhaya前朝」及「大城后朝[1]」,明使往暹者二十余次,暹使来朝者多至八十七次,世子亦有亲自入朝者,其关系不可谓不密矣,而其封贡通市,盖莫不经由广州之道[2]。案

  • 文章海南文化源流考(下)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5卷 第3期  作者:何定之 出版时间:1975-12-01
    关键字: 海南 文化源流 元明清 文运开明 影响

    考海南士大夫之登進士第者,是始於北宋大觀三年儋州之符確,其次爲宣和六年樂會縣之王志高。迨至南宋紹興三年樂會縣之陳仲良,二十四年儋州趙荆及瓊山縣鍾洽。淳熙二年樂會縣之歐景新,紹定二年瓊山縣之陳應元等。統計出進士十餘人。據嘉靖廣東通志所載,其中之陳仲良、歐景新等,雖說是由特奏而登進士,然州縣志則無考稽。咸淳八年,府學敎授符科,曾建進士題名碑於瓊山之東坡書院(今之五公祠)。其碑雖失傳,而可見當時海南文風之盛也。其次則爲擧鄕貢(擧人)者,計自崇寧二年瓊山姜唐佐開...

  • 文章广东明清两代诗社与其诗人考(上)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12卷 第1期  作者:余祖明 出版时间:1982-03-31
    关键字: 广东 明清 诗社 诗人 南国诗社 惠门八子

    吾粤之有詩社,考諸廣東新語,則有南園、越山、浮丘、訶林、西園、諸社。相望吁喁,風流稱盛。嗣是而降,雅歌不輟。誠如葉春及云「東廣好辭,縉紳先生解組歸,不問家人生產,惟賦詩修歲時之會,粤人故多高致乃爾。」是會也亦詩社云耳。大抵先哲砥礪切磋,不事標榜,故斐然有作,無非聲氣相通,靡有沽名之想,是以夷考往跡,多不標明詩社名義。斯篇記始明代南園以至淸末梁節菴之修復爲止,民元以後,容謀續考。一、南園詩社翁山先生曰廣州南園詩社,始自國初五先生。五先生者孫蕡趙介王佐黃哲李...

  • 文章廣東省史地上最重要之典籍廣東通志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5卷 第2期  作者:馬國維 出版时间:1975-09-01
    关键字: 广东通志 阮元 明清 志局重开 续修 史地珍籍 存轶

    一、廣東通志創纂於明代廣東僻處南方,崎嶇嶺表,在昔交通未便之時,廣東一省,自爲風氣,與中原政治之廢興,不大相涉。然因地處南離,其文明雖發之也遲,而其人類多智而能文。(見屈大均廣東新語,廣東文集序。)且其面積占十萬方英里,與英國本國面積相等。而濱於海,爲全國海岸線最長之省。在人民方面言之,則富冒險創作之精神,在物產調查所得,則豐盛而繁雜,在交通上觀察,則爲全世界交通中樞之一。(見梁任公飮冰室文集論世界史上廣東之位置)。其地域之重要,可知也。惟本省在明代以前...

共15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