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人才共返回3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我武維揚精武體育會百年紀略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8卷 第1期  作者:翊麟 出版时间:2010-01-31
    关键字: 精武体育会 武术 人才

    若非于一九三二年辞职北返,当为精武女中第四杰。三绝奇士上海精武亦重西洋拳术,其著者为郑吉常,曾赴日本出赛。郭琴舫系先拜精武前辈罗光玉习铁砂掌,铁腕功,继拜郑曼青习太极拳,终于专攻西洋拳击,曾多次获得国内、国际拳击比赛冠军,被誉为「黑马」或「闪电手」。又以兼精拳击、摄影、国画,称「三绝奇士」。精武人才辈出,在此不及备载。

  • 文章大埔人才今昔观(续完)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7期  作者:劉禹輪 出版时间:1971-01-01
    关键字: 大埔 人才教育 观念变化

    说到这里,我们得特别指出来,在同一个时期里,我们县内各区鄕中小学敎育,已逐渐地发达起来,除大埔县立一中外,如高陂初中、大麻初中、虎山中学、白堠中学、三河中学等相继建立了;就学中小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了,因之往外升进专大深造人数,也逐年增进,人才辈出。同时国内服务党政军警各界的,亦渐有出类拔萃现象,其中如邹海滨先生,功勋彪炳,当然不在话下,他如罗卓英先生、吴奇伟先生(附逆)、范汉杰先生、赵公武先生、范其务先生、邹敏初先生、郭思演先生、刘伟先生、蒲良柱先生等

  • 文章二〇一三年的九月二十一日的中秋節——話梅州李氏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 第28期  作者:劉先賢  出版时间:2014-02-23
    关键字: 同乡聚会 李利梅 李氏人才

    二〇一三年的九月二十一日,歲次癸已,中秋佳節的第二天,午刻,旅澳歸國的李利梅女士,邀其宗親及友好數十人,于梅城的五洲城素梅飯店,席開三大桌,其族情氣氛極為祥和,熱鬧異常又極富結團的場面,誠如胡錦濤先生所宣導的「和諧社會」的版本般的原汁原味。席間,其宗弟李標芳先生(由深圳任職回梅)的高歌數曲,及字正腔圓的老山歌助興,加之該飯店菜色佳餚,並佐予美酒,賓客與主人舉杯暢飲,誠所謂齒夾猶芬,歌聲有繞樑三日之感,充溢我梅州鄉人傳統的濃厚友愛及鄉情—美不美江中水、親不...

  • 文章廣東歷代詩鈔序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10卷 第1期  作者:吳天任 出版时间:1980-03-31
    关键字: 《广东历代诗抄》 序言 广东人才

    吾粤在昔於中原爲徼外地。南臨漲海。北阻五嶺。漢後始漸開發。唐宋以來。中朝士夫。以罪謫徙者。咸趨其地。由是而南服荒遠之區。乃得沾中原文化。風氣日開。歷元明淸以迄近代。西洋文明之東來者。又皆從粤中入口。與固有之中華文化滙合。雖新舊衝激。而融和合冶。獨存菁英。文明大啟。進步獨先。粤中文采風流。乃蔚然爲天下重。良以地屬海疆。三江所注。山川毓秀。人物恢奇。無論政事學術。德行文章。皆各有其獨特作風。陳獨漉恭尹詩所謂南方文物掩中華者。雖指江南而言。而在今日。則非嶺南莫...

  • 文章梅江上游重鎭畬江鎭槪況

    来源期刊:《臺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 第3期  作者:劉挺芳  出版时间:1989-02-12
    关键字: 畬江鎭 畬坑由来 教育人才 土产交通 畬江三堡

    因畬江大桥通行而日益繁荣,商店林立,逐渐形成东岸巿场也。广梅铁路,为抗日战争前已定之交通建设计画—兴筑路线,由兴宁之新圩路经大湖洋、进入畬坑圩、南下梅城。又梅汕铁路,由梅城经畬坑至丰顺、揭阳、潮州、汕头。将来广梅铁路与梅汕铁路均在畬坑圩交会设站,连成一线,届时畬江鎭之交通四通八达,商业必然日益旺盛、地方更加繁荣,前途远景未可限量也。附畬江大桥影片:畬江鎭之人才古谚云:「瘦地开花晚,穷人发福迟。」又曰:「大器晚成。」是耶!非耶!有待以后事实证明也。因为畬江鎭

  • 文章電腦—神奇的計算工具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14期  作者:張海清 出版时间:1977-12-01
    关键字: 科学技术 电脑科技 大埔科技人才

    趋势作准的话,电脑事业是将朝着为人类服务而不损害人类的方向前进的。按:衡量现代国家强弱、民族文野,似对「科技」最为注意,而「电脑」在技科中则更为人所属目,张教授海淸为国内知名电脑学者。他在「文化学院」及「台北市立商专」教授电脑现以浅简文字,表达电脑神奇,故谨刊于上。吾埔自开邑以来文风鼎盛,入民国后,尤以抗战时期,人才之盛,为世称羡,近年杰出之士亦不乏人,如子女众多之范汉杰、罗楚材、丘誉、蓝啸声、吴文巢、管仲柳诸先生,其后人在国内外均极有造就。本年内汉杰先生

  • 文章地靈人傑大埔人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8期  作者:賴揚石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字: 大埔县 军事雄才 历史先贤 科技人才

    大埔古称万川县,自明朝嘉庆五年(公元一五二六年)设立县治迄今,人才辈出,代有英贤。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以来,出现过86位将军(据某杂志以县为单位将军最多海南文昌九二位,次为大埔,三为湖南零陵七十二位),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划分十一个战区,大埔有四位战区司令长官和副司令长官,他们是罗卓英、吴奇伟、范汉杰和赵公武,其中罗卓英还是中国第一支远征军的总司令。全县有黄埔军校生一00余人,而文官学者则远甚上述三地。辛亥革命前全县有翰林十五人,进士五十八人,举人二九八人

  • 文章軍醫之父徐華淸先生

    来源期刊:《嘉應五屬年刊》 第4期  作者:張民權 出版时间:1989-10-01
    关键字: 徐华清 名贤传记 培育人才 医疗伤患

    西郊象鼻子山麓,徐世昌亲自撰书碑志,以表其墓。华淸先生虽位居贵显,所作所为皆实事求是,不脱客家人性格,不骄不奢。对于同鄕亦非常爱护,有求必应。汲引人才,奖掖后进,不遗余力。五华同鄕中,如徐仲庄、李奋生、陈珍吾诸先生,均出其门下,在北伐、抗日、剿共诸役,从事军医医务,备着勋劳。对于日常生活琐务,一切自理,甚少假手仆从。律下亦非常宽厚,尝有餽赠银票者,遣仆退还,不愼遗失,但以「太大意」一语责之而已。更遣家人与之金。生平不治生产,服务数十年,所置业,仅天津市二马路树德

  • 文章軍醫導師張建

    来源期刊:《嘉應五屬年刊》 第4期  作者:林澹如 出版时间:1989-10-01
    关键字: 张建 广东军医 培育人才

    张建字扫霆,广东省梅县人,出身军医,第一次北伐时,曾参加东征,后赴德国留学,获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及哲学博士。个性刚直,守正不阿,热诚待人,有远见,有担当,处事严谨,公私分明,丝毫不苟,知人善任,为我国不可多得的行政及敎育人才。他于民国廿三年(一九三四)秋,从德国学成归国,即为广东省陈伯南(济棠)总司令所延揽,任总司令部军医处处长并筹办广东军医学校,出任少将校长。其后西南与中央失和,两广形成割据局面。而张博士爱国心切,深感日本军阀谋我日亟,不团结统一无以挽救

  • 文章黙黙耕耘爲國奉獻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15卷 第2期  作者:盧偉林 出版时间:1985-06-30
    关键字: 徐亨 耕耘体坛 维护权益 培植人才

    保留会籍贡献良多,也由于我国在奥会中会籍的保留,如今才能参加各种国际性比赛,徐亨经过多年默默地耕耘才有今日的局面,徐亨认为国内体坛应该更积极,以绝不退缩的勇气,在国际体坛创出永远屹立的基业。献金培植体育人才虽然终日往返于商场和立法院议场之间,其实眞正让徐亨萦怀于心的还是提拔我国的运动风气和水准,培植出像杨传广和纪政一样世界级的运动员,因此,两年前他捐献出了新台币一千万元成立「徐亨体育基金会」,专门奖励从事体育训练工作的敎练,期望藉着提升我国的敎练质素,以达到提高

共39条记录 1/4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