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龙山共返回2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龙山

    来源期刊:《金壇鄉訊》 第37期  作者:餘慶 出版时间:1979-10-01
    关键字: 青龙山 金坛 秧田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金坛东门外小坵的靑龙山,恐怕是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的,因为靑龙山的仙方,能医百病,所以靑龙山的盛名,也就名闻全邑。我们出东门城向南行约八华里,道经小坵再走半里路,就是威灵吓吓的靑龙山,但不是眞正的山,它面临旋子塘,四周多是平坦的秧田,位在小坵到岸头的大路左侧,庙前竖有二根大旗杆和一个大香炉,庙角有一个池塘,庙的面积仅比土地庙稍大一些,八个人多难容身,供奉的菩萨不是龙王爷,而是明公太师,靑龙山的仙方,人人多说灵验非凡,有起死囘生之功,每天去

  • 文章(故鄕风光)靑龙山(续卅七期)

    来源期刊:《金壇鄉訊》 第39期  作者:餘慶 出版时间:1980-04-01
    关键字: 青龙山 南京 茶壶

    不绝于途,所以庙内香火非常茂盛,把一座小庙,薰得漆黑,一年一度的靑龙山庙会,几长达半里路,每年正月要进城朝拜一次,盛况空前。凡是去靑龙山求仙方的人,多是十分虔诚的提一把茶壶,持一付香烛,把茶壶放在供案上,跪神前祷告一番,然后由庙祝在香炉内先取一瓢香灰倒在茶壶内,再到庙角的池塘内盛满池水,就算大功告成,病人服用仙方后,如果病体痊愈,就要备猪头三牲(猪头、鱼、鸡)来答谢菩萨,有钱的人,还要请草台班来唱一台戏,来求仙方的人和还愿的人,多是乐捐香火钱,从未闻有财

  • 文章无锡市郊区青龙山公墓介绍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96期  作者:吳季賢  出版时间:1994-06-20
    关键字: 青龙山 公墓 简介

    本年五月间,本人回锡探亲,由郊区政府邀往青龙山公墓参观,此墓园原供一般市民购用,今提供入口部份土地,供旅外邑人营造先人安宅之用。规划墓穴面积,自三平方公尺至四十八平方公尺供选用,墓地价格每平方公尺,小穴一五〇元,大穴二〇〇元人民币,工程费用,按用料及需求,约每平方公尺三千元至五千元人民币不等,材料一般均用花岗石。该墓负责人提供之简介及图说,现暂存同鄕会欢迎索阅。 (吴季贤)

  • 文章台北市万华龙山寺壁上之徐树铮的笔迹

    来源期刊:《蕭縣文獻》 第20期  作者:王中立 出版时间:2003-01-01
    关键字: 台北 万华龙山寺 徐树铮 墨宝

    龙泉一水抱村流。」按龙具武德,笔含文风,生于此者,当可得文武兼备之才。因此我们看徐将军的文德武功,名于当时,而传于后世。这岂不是「人杰地灵」之说,而作具体的写照吗?台北艋舺龙山寺是台北旅游重要景点之一。艋舺,今名万华,为台北的发源地。早年汉人前来台湾北部垦植,乃一蛮烟瘴疠之地,环境十分险恶。为求神佑,携带家乡庙宇香火,佩于身上,以为庇护。时日一久,为求心灵更安之,一九三八年(乾隆三年)三邑人士合资兴建龙山寺。一八一五年(嘉庆二年)因大地震而重修。一八六七

  • 文章故鄕勝地憶諸山(下)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47期  作者:則嚴  出版时间:1973-09-20
    关键字: 李纲 军嶂山 狗山 鸟鹤山 龙山

    沿太湖最南面的一座山名白龙山,宛如一条卧龙之形,在龙口里有一村庄名站头村,居民数百户,在每日三餐炊烟起时,宛如龙在吐气,风水先生说该处是活龙地,从前吾邑水渠里秦氏的祖先卜葬在此龙口上,数年后生一男孩,就是秦孝子,后来又在龙口前凿一深井,作为夜明珠一颗,以为风水的点缀。狗山像只狗,山麓地势低洼,山的四周绕有大涧一条,涧水汇流山侧,直泻而下,冲成一大池,好事者将红白莲藕,种植其中,不数年间,蔓延满池,每当夏日莲花盛开之时,淸风吹来,远近皆香,眞是「数点飞来荷叶

  • 文章龙山鄕兄

    来源期刊:《浦東》 第71期  作者:顧福龍 出版时间:1993-02-28
    关键字: 同乡 龙山 回乡定居 追思悼文

    记得去年(现在应说是前年了)那天,老友龙山鄕兄来电要我到八德路同鄕会,有要事相吿。我立即驱车前往,他已在门口候我,即时就领我往卧室,促膝相谈,我向戴君询问,究有何事,他神色黯然地说:「我在台擧目无亲,祇有鄕亲朋友,你我叨在知己,现我年老多病,恐怕是来日无多了!海峡两岸幸已开放往来,我决定回鄕定居。因我家鄕有一女儿,既可以朝夕侍奉,又得乐享天伦,修身养病,容待病体好转,再当来台。明天早上就要搭机飞港,转返故鄕,所以约君前来相谈握别!」岂料那天约晤,竟成永别

  • 文章万里归乡访龙山

    来源期刊:《浦東》 第61期  作者:張雲鳴 出版时间:1990-06-15
    关键字: 返乡探亲 交通工具 龙山 居住环境 饮食

    二十七日上午八时,由表姪孙(大表哥之孙)小杰伴同搭乘十八号无轨电车至南市制造局路底之江边路,换搭渡轮[1]至周家渡,再乘坐周南线长途汽车至塩仓,下车后,我步行找到表姪(小表哥之子)居处,食宿可以无虞。于二十八日下午三时许,表姪孙小明,自吿奋勇,准备以自行车载我前往三灶,拜访现由独生孝女请回故鄕,正在静心疗养,预备安度余年的戴老—龙山兄,一路上坐坐走走,[2]花了约四十分钟,找到了在三灶供销社任职的戴秀娟女士,当时见有远客来访,立即请假伴同返家。居家离任职处所

  • 文章思錦樓隨筆

    来源期刊:《松江鄉訊》 第83期  作者:柯展人 出版时间:1989-04-01
    关键字: 龙山寺 新春逛庙 祈求菩萨

    新春逛庙我生长在江南小城,不脱农村社会的气息,每逢农历新年时光,常要跟随家人,游玩几个寺庙,一来随喜拈香拜佛,二来也是农业社会休闲生活上的点缀,因为从前电视、录影机等还未发明,娱乐设施缺乏,如何消磨时间,欢度快乐假期,人多热闹的寺庙庵院就成了最佳的公共去处了。龙山寺新年不搓麻将,日子实在难以排遣,初二那天,反正闲著,上午独自去了万华龙山寺,那个地区,是台北市有名藏龙卧虎的所在,九流三教,上下三等人物都有,寺院前的方圆广场,二十年前是各式吃食摊的大都汇

  • 文章(個人憶往)漫談金壇的山水(續前)

    来源期刊:《金壇鄉訊》 第37期  作者:劉竹林 出版时间:1979-10-01
    关键字: 金坛 茅山 顶宫门 龙山

    上山,可以说是佛道敎的精神伟大,沿途人潮,手拱长香,烟雾缥缈,唸唸有词,眞不知说了些什么。⒌往二、三茅宫顶拜二、三茅宫另有二个主峯,由顶宫下山前往,后山坡势险恶异常,坡度斜陂倾侧,寸步维艰,攀手而下,步步惊魂,唯眼界所及风景绝佳,眞不知山深何处,云雾迷濛,情愫朴眞,两旁石壁,纵横起伏,绿草如茵,但见积雪为屛。但见积雪为屛,林台寸厚,水滴生晶,眞不知曲折奔廻避尘嚣,人生不过几十春,能够抚自然美于斯境,走尽靑色山脉再去跨进凡城。⒍顾龙山龙山的山脉很短,地势三面平原,南面

  • 文章龙山寺徐树铮书蹟

    来源期刊:《蕭縣文獻》 第14期  作者:呂澤加  出版时间:1997-01-01
    关键字: 龙山寺 徐树铮 书迹

    者的得意与感伤充斥其中,充分见出其倚马可待的文采焕然。日前读李霖灿先生《艺术欣赏与人生》,书中「林木之美的欣赏与体会」一章起道便写道:「在台北龙山寺的墙壁之中,嵌有一块徐树铮氏所写行书七绝,文为『红颗珍珠诚可爱,白头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前种荔支』,可以名之曰荔支碑,虽我还没査出原作者为谁,却深深为他的意境所感动,因为这就是俗谚常说人人能道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李先生所指出的行书七绝荔支碑的作者徐树铮,我想应该就是王文中叱咤一时的徐树铮

共28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