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城乡多处处粽子飘香。相传端阳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一千六百多年前,战国时期楚怀王时任左徒和三闾大夫屈原的。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他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荐贤明有能力的人主持朝政。他主张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尙等人斗争中,遭到诬陷,被隔职到顷襄王时,再遭谗毁,被放逐于江南,长期流浪在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社会现实更为不满,后因楚国首都郢,也被秦兵攻破。屈原既然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
-
一年一度农历五月初五日的端午节,又来到人间,相传已有千年历史的民间习俗,是源远流长,任何人是无法把它断绝或掩埋,这就是我中华民族精神,也就是我中华民俗文化。端午节又名端阳节,在这一天民俗的玩意最多,如家家户户门上揷菖蒲和艾草、吃粽子、划龙舟,儿童身上挂著彩色香包,手腕上扣著彩线、晒明矾、贴彩符、吃雄黄酒、放雄黄鞭、画虎、挂剑。看白蛇传大戏和小戏。每一种玩意,都有它的典故,海州文献在过去期刊中也有介绍,可以披阅回顾一下。在台湾生长的靑年同鄕,如有不明白
-
一、壬午端節粽飄香,各地龍舟操練忙;屈原含冤憤投江,後人紀念永不忘。二、締造民國孫中山,尊稱國父無愧顏;堂堂大臣起質疑,意識形態人憎憾。三、今年旱象悖常情,祈盼上蒼降甘霖;科技發達難解渴,民代藉機假關心。四、天降甘霖解旱象,人民生計少影響;治國大處先著手,志工洗脚不像樣。五、北部旱象猶未解,限水措施理應該;台聯無理瞎胡鬧,人民深感太悲哀。
-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我国之端阳佳节,亦称端午节,按夏正建寅五月为午月,故五日亦称午日,类函引风土记曰,仲夏端午。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亦谓之重午。此节传为纪念三闾大夫屈原而定,屈原名平,别号灵均,战国时楚人,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属草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不与,因谮于怀王曰:王使屈原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屈原伐其功曰
-
家鄕过端阳的习俗:与别处大同小异,无非是门口插艾草菖浦,飮雄黄酒(以雄黄泡烧酒),并以指沾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以驱邪避毒。重要的主角当然是粽子了。像过年做团子一样,端阳裹粽子也是一年中的一个重要节目。鄕下人说「裹粽子」,而不说「包粽子」,这「裹」字还很文的。而且用法也有讲究,譬如做有馅的团子就说「包团子」,而不说「裹团子」,这差别是颇堪寻味的。端阳前几天就开始裹粽子了,鄕下粽子的式样、材料很简单,全是尖脚式,只有白粽与赤豆粽二种。特色是裹的时候把
-
忆少时在家鄕沭阳,驻县城内,端午节日有二习俗,甚特殊,长走四方,少见有类此者。一曰「跳判」,「判」即传说之终南进士钟馗,死后充任判官,专捉鬼怪;此俗例于每年端午节前,里中少壮,大半为娴于技击者,组合排练纯熟,迨至节目正午,沿街演出,其中主角一人扮演判官,虬髯绽面,冠袍角带,一若平剧中之扮像;坐「显轿」,按所谓显轿,即系以一圈椅(俗称太师椅),绑以两技轿杆(长木或粗竹),判官坐其上,两舆夫肩抬游行街中,另一人扮演蝙蝠精(一说蝴蝶精),头扎彩巾,薄纱彩衣,脊
-
台湾地区,诸罗志:「清明插柳于户前。」证明台湾习俗与大陆各地目同。在台湾地区柳树不多,此种民俗已不多见。惟在清明祭祖、踏青、放风筝、吃春饼仍极为普遍。古人说:「大孝终身慕父母」。我们在祭祖扫墓之时,追怀祖先创业艰难,怀念其德泽,记取其教诲,更应该知福惜福,进而使社会风气自然趋于淳厚。第四节 端午节榴花照鬟云髻热,蝉翼轻绡香叠雪;一丈戎葵倚绣窗,雨足江南好时节。五色灵钱傍午烧,彩胜金花贴鼓腰;段家桥下水如潮,东船夺得西船标。櫂歌声静晩山绿,万镒黄金一日消。元·张宪
-
盐、腊肉卤(制腊肉的副产品),上好料酒再加水拌匀,把洗净的鸭蛋,一个个放进去,浸泡一会,再把涂满了灰的蛋拿出来,放在一个甏内,到立夏节开甏作首次食用,因为自制的用腊肉卤和好酒,所以蛋黄色泽红而油汁多,当非市面所售可比,咸蛋久藏不坏,松江人早晨及大热天晚间,喜欢吃炒饭,咸蛋是佐餐的妙品。七、端午——驱邪辟瘟五月初五名曰端午,又叫端阳,也称蒲节和天中节,是民俗中一个大时节令,一年四季有许多节令活动,除了元旦以外,要算端午最多采多姿,这个节日活动,包括了辟邪除害
-
夏历五月五日为端阳节,或名端午,又叫重五;端,首也。五之数为阳,故名端阳,五月属午,又名端午,月逢五,日又逢五,故又名重五。故鄕习俗,于五月初一起,家家门上贴寺院道观里送的符,大都画的钟馗、天师之类,以驱邪鎭宅。寺院道观裏和尙道士,一过端阳,在鄕村收麦,市区收钱。端阳前一、二天,家家户户都以竹箬包糯米为粽。端午早晨吃粽子,午饭菜肴丰富,但一定要有鲜黄鱼、咸鸭蛋、水果枇杷,以取圆顺之意。飮雄黄酒,雄黄能杀蛇虫,和酒飮之,能避蛇虫之害。端午日家家以菖蒲作刀剑
-
日,钟馗像盛行民间。后来改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大约始于淸乾隆以后,明末大儒顾炎武日知录的记载,他否认有钟馗其人,却说「卒岁大傩,殴除羣鬼」,乃时仍是岁暮时悬挂供奉的神像。乾隆时赵翼的陔余丛考也提到钟馗,可是没有说端午悬挂钟馗的故事,可见现在端午悬挂钟馗的习俗,至少是乾隆以后的事了,端午是一个大节日,天气炎热,五毒丛生,疫疠流行,在迷信神祇的年头,自然要有驱邪降魔的钟馗神隆临,保障国泰民安。顾氏日记录,根本否认有钟馗其人,他说钟馗即终葵,又书蔠葵,是一种植物,引马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