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立春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故鄕旧俗话立春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172期  作者:二泉散人  出版时间:1984-02-20
    关键字: 立春 迎春仪仗 蓑衣 巡行

    本月四日,农历年初三,是今年立春的日子。一年之计在于春,故鄕谚语又有「春朝大于年朝」之说,所以故鄕习俗,对立春看得很重,天刚刚亮,到处只听得炮竹之声,家家户户焚香点烛,迎接新春来临。记得在大陆陷匪那年,迎春还是那么热闹的。现在台湾在立春那天,虽然也有听到燃放鞭炮之声,但稀稀落落,没有多少。人事倥偬,生活紧张,大家对它淡忘了。立春的日子,不一定每年只有正月一次,逢到闰年,就有两次,一在正月,一在十二月,像今年有闰十月,正月初三立过了春,在十二月里,还要立

  • 文章立春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20期  作者:二泉散人  出版时间:1988-02-20
    关键字: 立春 张杙 春牛图

    律囘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这是唐人张的立春偶成诗句。立春后,万物囘春,皆含生意。谚云:一年之计在于春。故鄕对立春非常重视,俗语说:「春朝大于年朝」,比元旦更为重视,家家户户在早晨要鸣放爆竹,尤其鄕间农家,要贴上一张春牛图,以祈五谷丰收。相传故鄕在明末淸初,立春前一日,县衙要雇请塑佛匠,用土抟塑成一只春牛,从东门外迎入县衙。迎接春牛,比后来故鄕三月二十八日的「老八谢」赛会更热闹。一路除旌旗招展,锣鼓喧天外,有花车

  • 文章立春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184期  作者:芙蓉山人  出版时间:1985-02-20
    关键字: 立春 节气 风俗习惯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十五日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故鄕有句谚语叫「春朝大于年朝」,所以故鄕过去把立春非常重视,天还没有亮,人家就出来燃放鞭炮,直到傍晚,继续不停,家家户户,焚香点烛,迎接新春。在立春之前,鄕村农家都要买一张春中图,贴在壁上,以示春日来临,要准备耕田了。考东京梦华录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相传故鄕在明末淸初时期,迎春盛况比三月二十八的「老八谢」赛会更为热闹,台扛上有把珍珠穿结成箬笠,缝纫鍼穿结成蓑衣,扮姜太公钓鱼的,还要

  • 文章立春

    来源期刊:《浦東》 第36期  作者:周鷄晨 出版时间:1984-04-15
    关键字: 立春 两头春 春卷 咬春

    为了冬天是太寒冷,使人们都受苦,待春天来临,气候和暖了,寒冷的苦闷可解除了,因此人们大家都欢迎着春天的到来。是的,春天来了。但春天到底是那一天来的?一月廿五日是农历的壬戌年正月初一日,元旦俗称「春节」,这是春天吗?不,这天实在还在辛酉年的腊冬气候里,所以名为春节,无非是为了初近春,假借而称之为春节;眞正的春天,还要等待十天,到农历的正月十一日,才是一岁中二十四节气的第一节「立春」莅临。立春,在阳历推算起来,似乎很固定的,不是二月四日,便是五日,相差着仅

  • 文章立春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67期  作者:阡溝老農  出版时间:1992-01-20
    关键字: 立春 迎春仪式 二十四节气

    故鄕有句俗谚说:「春朝大于年朝」,所以在立春那天早晨,到处但闻迎春的炮竹之声。锡金识小录载,吾邑旧时,在立春前一日,县衙要举行迎春仪式,先请塑佛匠搏土为牛,从东门外迎入县治。在明末清初,迎春最为热閙,在鼓乐喧天的行列中,不但仪仗之盛,有以珍珠结成箬笠,铁鍼穿成蓑衣扮渔翁者,觅社日(俗称羊公忌日)出生的儿童,白眉白发者扮东方朔等,诸戏毕陈,观者倾城,据说,到了清朝末叶,祇有县令率衙役三班至东郊鼓吹一番而囘。民国以后,此风即行取消,惟鄕村民间仍有买红纸上印着

  • 文章百年難逢「歲朝春」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46期  作者:淡泊  出版时间:2006-02-05
    关键字: 立春 二十四节气 迎春 仪式 农谚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亦叫「春朝」。谚云:「春朝大如年朝。」古代亦曾以立春之日为「春节」,所以各地民间黎民百姓对此历来十分重视,将它作为「过年」诸多行事中的一大行事。旧时,立之日武进县例有「迎春」仪式,由地方官员行香主礼,此俗唐宋时代特盛,当时武进县官带领随从自县衙出发,全副仪仗、鼓乐前导、扛抬众多祭品及由盲人用五色纸扎糊制成的春牛芒神,鸣镯开道,经局前街、过迎春桥,至孔庙祭天。仪典隆重,此举被废除。立春日如恰逢农历正月初一,是为「岁朝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