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塾师共返回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追念故塾师汪虞宣老先生

    来源期刊:《南京通訊》 第11期  作者:陶志良 出版时间:1979-01-31
    关键字: 汪虞宣 塾师 南京 逝世

    余三岁失牯,寡母三岁失明,家境生活益为艰困,七岁启蒙入私塾读书,经塾师汪虞宣老先生之鼓励,热忱指导,不数年,已读完四书、诗书、左传等书,为余奠下国文基础。汪塾师幼读诗书,胸怀壮志,民初参加新军,因在战役中长途奔跑,患疝气,旋即退伍在余故鄕南京市郊大胜关设立私塾一所,从此勤奋敎学,数十年如一日,凡地方有名人士及鄕村长,多出其门下。汪老先生平日生活节俭,即以数十年束修所得,购旱地数十亩,鄕人劝其结婚,老人则不因个人结婚破坏其集资兴学之计划,而予婉拒,其造福吾

  • 文章半饥半饿的职业——塾师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32卷 第1、2期  作者:徐潔波  出版时间:2010-06-01
    关键字: 私塾 郑板桥 秦桧 塾师待遇 半饥半饿

    民国前,国内各地多无学校之设立,孩童读书,除少数权贵富家子弟有能力请老师至家中设馆施教外,绝大多数人家的子弟,只有进「私塾」受教一途,也就是所谓的「村塾」。村塾的设置地点,不一而足,有的设在祠堂,有的则设在私家宅第。至于束脩(学费),多无定额,视学生家境量力酌收,所以「塾师」的待遇极低,勉可餬口。清人郑燮(板桥),是我们江苏兴化人,年轻时曾做塾师,他有一首自嘲诗:诗曰:「教馆原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饿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

共2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