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剃头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楚秀峯故事四則(下)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153期  作者:一萍  出版时间:1982-07-20
    关键字: 楚秀峰 接骨 剃头 拳风

    口楚秀峰因事赴苏州,觉须发已长,就到一家剃头店去剃头,那时有辫子,理发叫剃头剃头匠一听他的口音是无锡人,便问:「你府上是无锡吗?」答:「是!」又问:「你们无锡有一个楚二麻子,你知道吗?」答:「不知道!」原来剃头匠因见他的脸上有麻子,所以便想到楚二麻子,不过随便问问而已,楚秀峰便装作若无其事,不动声色的在面上略运功夫,便使剃头匠的剃刀在面上修刮时,锋口卷起,不能使用,连换数把,锋口都卷,剃头匠心想,这位客人一定就是楚二麻子,知道已得罪了他,急忙向他道歉

  • 文章三把刀(三)

    来源期刊:《丹陽文獻》 第50期  出版时间:1975-02-15
    关键字: 剃刀 剃头 丹阳 民间手艺 剃头艺人

    第二把刀是剃刀,淸末民初的时候,剪去辫子的人,与日俱增,当时理发叫剃头,修面则叫光面,是用剃头刀来工作的。凡是要剃头的人,例由剃头司务(亦称剃头佬)用剃刀将头发剃光,称为和尚头,在后脑留头发一块,约二三寸长,向后梳,称二道毛,而都市中人如上海、南京等处,则又有平顶、西装等格式。至于妇女的头发,除尼姑外,在我国向来是留长发的而不用剃,未出嫁的大都打辫子,已婚的则梳头,以示区别。但自国民革命军所到之处,妇女们见政工队的女同志都没长头发,既省时,又方便。数十年

  • 文章家鄉諺語

    来源期刊:《浦東》 第15期  作者:沈步洲 出版时间:1979-01-15
    关键字: 家乡谚语 过年 剃头 手足情 孝敬

    一、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人怕死、人怕死、人人怕死、人人死。(万事不要怕)二、龙落深潭蛇要咬、虎到平阳被犬欺(出门人要理直气壮)三、行行有弊、剃头司务无弊、蛮粗辨子弄来绝细(偸来做假辨子卖)四、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亘相帮忙)五、出门要防三、九月(注意衣着)六、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最怕礼拜三(光阴迅速)七、兄弟不和看娘面、千朵桃花一树生(念手足情)八、儿孙是有儿孙福、无必为儿孙作牛马(金钱不要看得太重)九、裁缝司务不落布、隔壁邻舍要怪(讨

  • 文章續「憶江南」

    来源期刊:《揚州鄉訊》 第103期  作者:柳絮 出版时间:1980-02-10
    关键字: 剃头 修伞匠 皮匠摊 铜匠担 乡土民俗

    七十七、剃头担旗杆竖,奉命薙民头;改俗施威淸政虐,入关逞暴汉人羞,十日记扬州。昔时剃头担,除盆架,高凳外,架旁更高立旗杆斗,相传乃满淸入关后,下令薙发,违者枭首。盖淸兵为使汉族慑服,实施屠戮,扬州十日记即残暴之写实也。七十八、修伞匠巧修理,撑、接、补、穿、缝。国产粗坚分纸布,舶来精致别西东,晴雨不相同。修伞匠有两种,雨伞与阳伞各异,所修约为撑簧、接骨、补面、穿轴、缝绽等。伞有多种,大别为纸布两式,国产粗笨而洋货精巧;又分东洋(日本)货与西洋(德国)货,日

  • 文章無錫民初故事 無錫八怪之(七)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330期  作者:張我佛  出版时间:1997-04-20
    关键字: 无锡八怪 直脚汀保 剃头 医师

    剃头师兼外科医师直脚汀保(直脚,无锡话跛足也)直脚汀保,不知其姓,清末民初,开设一家剃头店,在城内东河头巷口,笔者三四岁时,即由母或兄,陪同至该店剃光头,价目铜元三枚,当年可买烧饼六个,大人剃头修面、挖耳、拷背、松骨、十五个铜元。冬天用火炉烧水并暖房,夏天用半条棉被,横吊在天花板上,以绳拉牵而生凉风,是学徒或雇老者拉扇,所谓清风徐来,比现在的电扇,优雅得多。当年类似如此剃头店,极为普遍,直脚汀保,却十分出名,除剃头外,还会为人治伤、接骱、治小孩热疖鬎鬁头

  • 文章三把刀

    来源期刊:《丹陽文獻》 第48期  出版时间:1974-12-15
    关键字: 丹阳 面刀 剃头刀 切纸刀 民间手艺

    我邑西鄕离城较远的地方,水利失修,北鄕多山,物产不很丰富,所以住民生活较为困难,子弟每多失学,向外谋生。但是此辈失学的靑少年,因为识字无多,难以寻求高尚的职业,不得不向三把刀里去学习手艺。所谓三把刀者、面刀、剃头刀、切纸刀是,请分说之:面刀者,吃面刀是,我邑在苏松太杭嘉湖六属的苏州、无锡、上海、嘉兴、吴江、湖州、松江、靑浦、德淸海盐、嘉善、杭州等处城市和鄕鎭开设生面店的,为数极伙,他们什九家中都是很贫寒,小时在家唸几年私学,便由父母遣送到外县去学手艺

  • 文章三把刀(續)

    来源期刊:《丹陽文獻》 第54期  出版时间:1975-06-15
    关键字: 面刀 剃头刀 切纸刀 火腿刀 丹阳

    我邑的三把刀,为面刀、剃头刀、和切纸刀,已如上述。前有鄕友见询,谓前在上海,曾听说三把刀之内,有扞脚刀在内,问我究竟,此事五十年前在上海读书的时候,也已听人说过。但按诸实际,在上海和苏州、杭州、嘉兴所属各县鄕鎭做混堂,(浴室的旧名)和擦背扞脚的工人,可分扬州、丹阳两帮。所谓扬帮并非完全是扬州一地的人,其中里下河的人,不在少数。(泰县、兴化、高邮、宝应等县,通称里下河)至于丹阳帮中眞眞的丹阳人,为数不足十分之一,既然丹阳人这样少,为什么又称为丹阳帮呢?其中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