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风土习俗共返回1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家鄕話集釋(五)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7卷 第2期  作者:曹繼曾 出版时间:1981-09-20
    关键字: 家乡话 风土习俗 档案资料

    疤——疤拉——疤瘌——瘢——瘢子瘡痕或創傷處叫疤,俗稱疤拉,或作疤瘌。本作瘢,俗稱瘢子。例:淸初鼓詞俚曲選下禳妒咒十:「待怎麼處置哩!割了頭,碗那大小一個疤拉!」謂古人犯罪,極刑則砍頭,頭割下來,兩膀之間,剩下碗口那麼大小的創痕,除此之外,還有什麼了不起。正字通:「俗呼瘡痕曰疤。本作瘢。」國語辭典:「疤瘌,卽疤。」疤拉,卽疤瘌。說文:「瘢,痍也。」段注:「古義傷處曰瘢。」讀如盤。按:中華大字典:「瘡、創字通,古多作創,方書作瘡。」家鄕話謂膿瘍處曰瘡,如疥...

  • 文章端午節詩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5卷 第1期  作者:孫華英  出版时间:1979-06-20
    关键字: 端午 风土习俗 散文诗篇

    四十年端陽角黍祭忠貞,屈子流芳萬古聲,滾滾浪花揚正氣,江風永作不平鳴。五十年端陽午夜聞吹簫,怨氣滿天曲子飄,土調聲中家萬里,南風掀起嶗西潮。五十八年白姐小靑得道仙,流芳萬古端陽天,當年故事今重演,林黛杜娟又結緣。六十年光陰似箭景如烟,二十三期端午天,回憶今宵靑島港,毋忘此日上兵船。六十七年又是一年端午節,詩家海外歸心切,美人改嫁盼新夫,惡果難將奇恥雪。

  • 文章山東冷飮話涼粉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5卷 第4期  作者:吳長波  出版时间:1980-03-20
    关键字: 凉粉 风土习俗 家乡美食 冷饮

    這幾天熱得過了火,我想起家鄕魯西北的凉粉來。它純粹是綠豆粉(俗稱粉團)作的,就是把綠豆粉拌成稠稠的糊,倒在一個柳條編的大篩籮裏,以滾燙的水沖,沖時一人倒滾水,一人拌那綠豆粉糊,看(覺)得那糊一熟,特製的長筷子有些拌不動了,就不要倒滾水了。涼後,你看別說吃,那形狀眞如一塊大大的白玉,哆哆嗦嗦的平舖在大篩籮裏。然後以井拔涼水一澆,那就像一大篩籮冰。把它再劃成十來公分見方的塊,涼水泡着它,向獨輪的推車上一放,上街、趕集、赴廟會,大聲吆喝着:「涼粉!涼粉!又酸、...

  • 文章憶黃縣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0卷 第3期  作者:朱良耕  出版时间:1984-12-20
    关键字: 黄县 故乡回忆 特产水果 风土习俗

    一、城南萊山前山區各村的水果黃縣城南萊山前山區,東西廿餘華里,南北十餘華里,約廿餘村,土地砂石居多,並爲梯田。民國初年,農民爲生活充裕,農家半數多植果樹,樹下種麥、穀(小黃米)、黃豆、綠豆等矮莖農作物。果樹種類最多者,當以朱家、王家、鄒家、郭家、楊家、西林家、李家溝七個村爲主。姜家溝、上下田家、敖子埠、史家庄子、七甲、陳家、東林家、郭家溝、圈楊家、脈落齋、大園、窪、馬家、蔣家、磨山遲家、戰家齋等村比較少。杏:花紅瓣白心,有麥黃杏,割麻前卽熟,準杏,大如鷄...

  • 文章談除夕夜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1卷 第4期  作者:張亮明  出版时间:1986-03-20
    关键字: 除夕夜 风土习俗 艺文选粹 乡音乡情

    一夜連雙歲 五更分二年。這是一付通俗的聯語,也是一付年除夕的寫景寫照。「除夕」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天夜晚,俗稱年尾夜,卽使小進月(二十九天)亦是如此稱呼,良以除夕日爲農業社會中彌足珍貴的日子,家人求食他鄕,不管路程多遠或任何理由都要兼程回家、和家人團聚,稱之曰「除夕團圓夜」。一過午夜十二時(子時),卽爲另一新年度的開始,故在除夕之夜,不論老少,皆通宵達旦而不眠,名曰:「守歲」,其意思是叫我們好好的守住珍惜它,不讓牠輕易的消逝而去。除夕的習俗,全國各地方雖有異...

  • 文章故鄕名產萊陽梨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1卷 第4期  作者:戰慶輝  出版时间:1986-03-20
    关键字: 莱阳梨 故乡名产 风土习俗 乡音乡情

    一、序言來臺後已寫過兩篇有關萊陽梨的文章,第一次是來臺之初,每與新交寒喧,說到籍貫山東萊陽時,友人輒脫口而出;「萊陽梨,很有名啊」。那時初嚐國破家亡滋味,思鄕心切,感懷良多,因寫「故鄕風物話萊陽梨」,刋於民主憲政雜誌。第二次是六十六年九月,去南部考察;參觀省農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該所對各種水菓之試驗改良,頗爲成功,如水蜜桃、葡萄、大芒菓、廿世紀梨等,過去均爲高價進口貨,後均成價廉物美的普通水菓了,簡報後,所長說:『現正設法引進山東的「雅梨」,試種...

  • 文章山東濰縣的「月」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9卷 第1期  作者:李玉珍  出版时间:1983-06-20
    关键字: 潍县 中秋节 风土习俗 面点制作

    月是故鄕明,時屆中秋佳節倍思親,依稀記得兒時,每到中秋節時,母親就大忙幾天。我鄕特產大紅棗,中秋節在北方是水果豐收季節,這八月上旬,家家戶戶都發麵粉,做一種點心人名之爲「月」,中秋夜供奉月婆婆之用,供後小孩子們每人雙手捧着一個又白又甜,週圍嵌着亮晶晶紅棗兒的月,高聲唱着,念月啦!念月啦!一斗麥子一個啦!來來往往成羣結隊的玩着,耍着,那情景如今別來已卅年了。在寶島吃遍了南北方的月餅,何不買斤棗子來做做我鄕的麵點「月」,給孩子們換換口味。材料:高筋麵粉一斤用...

  • 文章漫談「九九消寒圖」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6卷 第3期  作者:王廣健  出版时间:1980-12-20
    关键字: 九九消寒图 风土习俗 周易八卦

    編者按:濰縣王廣健先生,兩年前曾作「九九消寒圖」之考證,發表於民國六十六年十二月三十日新生報副刋徵答,並曾請敎年高德劭之鄕長們,均無所獲。王先生以事關齊魯文獻史實,不願就此湮沒,特再籲請本刋讀者爲之賡續,謹將原文重刋於後。

  • 文章山東青州粑啦子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8卷 第4期  作者:漢廣  出版时间:1983-03-20
    关键字: 山东青州 煎饼分类 粑啦子做法 风土习俗

    故鄕山東靑州,通常以煎餅爲主食,而煎餅也有多種:純以小米黃豆攤的叫米煎餅;羼以高粱的叫「如紅煎餅」;全用高粱大豆做的叫紅煎餅;除非比較貧困人家食用外,多用來飼養家畜。此外還有棒槌子(玉米)煎餅、麵煎餅等。至於製做方法也各有不同:有用竹片刮的;有用木耙子攤的;臨朐縣更有如山東雜字上說的:「煎餅隨時攤」的酸煎餅,吃起來酸中帶甜,倒也另有一番風味。不過無論什麼煎餅,吃到末後,總免不了剩下些破碎。這些破碎,正就是我們用來做耙啦子的主要材料,做時首先用炊帚蘸水,在...

  • 文章故鄕的特產大花生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0卷 第4期  作者:牟文成  出版时间:1985-03-20
    关键字: 沾化 大花生 特产名物 风土习俗 乡音乡情

    春節過後,與幾位長久不見的鄕友,約邀於怡賓樓小酌,憶往事,話家常,暢敍鄕情。在飯前,老闆端來一盤大花生,花生本來是可下酒,可佐餐,可當糖菓吃,是老少咸宜,大眾最喜歡的食品,大家舉箸品嚐,花生粒確實大了,吃起來總是沒有家鄕香脆爽口,因之大家懷念起家鄕的大花生,吃一粒滿口生香,彷彿鼻尖傳來餘香。故鄕霑化,位於渤海之濱,黃河最下游,盛產花生,因花生喜生於鬆弛的白沙土壤中。黃河水災過後,游沙沉積,土壤改良,適於種植花生。吾鄕自泊頭鎭以南,東至富國鎭,多屬於此種土...

共11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