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讀後共返回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風雨竹石碑續後記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6卷 第1期  作者:尹德民  出版时间:1980-06-20
    关键字: 风雨竹石碑 读后记 档案资料

    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肥城尹德民風雨竹石碑,嵌於肥城縣城內文廟大成殿東壁外側。與吾邑八景之一「鸞臺夜月」,相距不過百公尺,石碑共有兩方,每方長約二尺,寬約二尺五寸,爲橫長方形。右一方石上繪刻風雨竹兩枝,以修竹之枝葉組成前面五言詩四句,除此詩中之二十個字之筆畫竹葉外,別無閒雜竹葉混托其中,氣韻生動,出於自然,眞是天衣無縫。詩的前面兩句:「不謝東君意,丹靑獨立名」,十個字計八十八筆畫,組成風竹一枝。風竹枝葉爲自右向左方吹勢,極富「山...

  • 文章讀王書川的《落拓江湖——回首天涯路》之後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7卷 第4期  作者:于宗先 出版时间:2002-03-20
    关键字: 《落拓江湖—回首天涯路》 王书川 读后感

    廿世紀,對中華兒女而言,是浴火重生的世紀。在這個世紀,多少性命被戰火呑噬,多少家庭被仇恨撕裂,死者遺骨荒野,而生者,或幾經折磨,不成人形;或流落異鄉,嘗盡人間冷暖。能夠浴火重生的,也多以苦難果腹,以血淚洗面,在茫茫的人生征途摸索奔波。最後終能爲自己踏出一條康壯大道,且能造福社會大眾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本《落拓江湖—回首天涯路》的作者—王書川先生無疑是其中之一;在他人生征途中,歷盡艱辛,終能用血汗使灰暗而苦難的人生綻放出亮麗的火花。這本《落拓江湖—回首天...

  • 文章读《报任安书》后僭述司马迁公生平及忍辱苟活的情怀

    来源期刊:《魯泗會訊》 第6期  作者:張鎮東 出版时间:2001-06-01
    关键字: 读后感 司马迁 李陵 《史记》

    我國的史學大家司馬遷,槪於漢武帝建元六年(西元前一三五)誕生於陜西夏陽龍門,在他九歲前,曾雜在牧童和農人中間,近於民間實際人生的初步,十歲左右隨著他作太史公的父親司馬談居於長安,並從孔安國接受敎育,在他的少年時代,正是漢朝最輝煌,中外交通頻繁而最熱鬧的大時代,衛靑、霍去病、李廣等,屢再出塞大征匈奴,張騫出使通西域,武帝開始立樂府,由司馬相如作詞,李延年製譜並領導演奏,在他十七歲上,李廣伐匈奴自殺了,因之伐匈奴吿一段落,想必對他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二十歲開...

  • 文章讀延國符「山東討袁革命史略」雜感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7卷 第4期  作者:趙建修 出版时间:1982-03-20
    关键字: 延国符 《山东讨袁革命史略》 读后感 错处指正

    聞延國符之名乃在勝利後,彼長善後救濟總署魯靑分署之時。美國以大量剩餘物資,如脫脂奶粉、豌豆粉以及過時西裝,甚至碩大無朋之女高跟鞋,救濟貧苦。鄕民獲之,多不合用,奶粉飮之腹瀉,轉而飼豬餵鷄,因已超過安全日期。膠濟鐵路於千辛萬苦中,勉强全線通車,不久卽遭破壞,柔腸寸斷。尙憶鐵路局長爲今在臺之陳舜畊先生。但昌濰地區維持坊子至益都一段,通車至三十七年四月初。似此「破衣爛食」,均係空運濰縣,誠然來之不易。據傳合身而較好者,多爲當其事者捷足先得。眞正需要者,未必有其...

  • 文章讀「山東流亡學生研究」有感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6卷 第4期  作者:王茂勳  出版时间:2000-03-20
    关键字: 《山东流亡学生研究》 研究内容介绍 读后感想

    「流亡學生」這個名詞,在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流亡學生被迫害「集體編兵」也是史無前例的。爲了中國人的後代子孫幸福,希望它也是絕後的。流亡學生是動亂時代的產物,是時代的慘痛史劇!「山東流亡學生硏究」(一九四五~一九六二)爲陳芸娟小姐就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的碩士論文。陳小姐的父親—陳永昌先生爲前山東第一聯中的學生,陳小姐抱持著爲其父親撰寫回憶錄的心情寫此論文,並爲山東流亡學生的歷史留下紀錄。陳小姐的用心眞是難能可貴、値得敬佩!作者在緖論中闡述撰寫該書的...

  • 文章欣讀「山東文獻」記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卷 第2期  作者:劉昭晴  出版时间:1975-09-20
    关键字: 《山东文献》 读后有感 史料补充 读者来鸿 纠谬

    出版承赐赠一册时,拜读之余,更为赞佩。虽不愿自诩为「后来居上」,但确与众不同,而资料丰富,编排新颖,自能使人刮目相看也。在拜读后,愿就所知稍加补充,不敢称为更正,用作关心鄕贤史料之参考:㈠褚承志先生大著「近代山东省级敎育行政槪述」中(三十二页)提及「高中理科部主任朱遹孝」,此君系长山人,抗战前,任山东省立第十中学(益都)校长,同文三十六页提及山东省敎育厅长李泰华为邱县人,据个人记忆似为泰安人,不知确否?㈡韩兆岐先生之「民政厅服务纪实」中,在四十八页提到人事处

  • 文章讀「清初于七之變軼史」後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1卷 第4期  作者:李雨亭  出版时间:1986-03-20
    关键字: 《清初于七之变轶史》 读后感 学术研究 史料考古 山川文物

    讀山東文獻十一卷一期周紹賢先生「淸初于七之變軼史」,使我對于七之變的種種疑問,已豁然冰釋。于七是我故鄕家喩戶曉的人物,余世居鋸齒牙山山麓,距離于七出生地唐家泊僅廿華里。幼聞我祖父言,傳說當年于七和淸兵作戰時使用一口大刀,騎着一匹棗紅馬,馳騁於荒野,銳不可當,殺淸兵如切葱,曾數度到我的村莊西頭場園裏,在石礅上磨去大刀上的血跡。村人都藏起來,無敢近前者。後來他退守鋸齒牙山,憑天險抵抗,這時戰爭最爲激烈。淸兵死傷無算。適天降大雨,血隨澗水而下,河水爲之染紅,順...

  • 文章讀「夢醒無處尋覓」有感而寫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5卷 第1期  作者:張相成  出版时间:1999-06-20
    关键字: 《梦醒无处寻觅》 读后有感 “山东牛” 两难生活

    今年(86)生肖屬於牛年,年初之際,各報章雜誌、傳播媒體,都對這位「牛君」大加讚揚,其實眞正値得讚揚者,莫過於田單復國一役,但聞鑼鼓齊響,砲聲震天,群牛狂奔,一股氣收復了七十餘城,眞是大功一件,自此之後山東人即以牛自居,但漸漸也有了一點牛性。民國三十七年九月,濟南淪於共黨之手,大批智識靑年紛紛南下,當時被共黨列爲四等戰犯,及至來到台灣,卻被待之以匪諜,有的師生被扣予匪諜的帽子而命歸黃泉,僥倖活著的也不好受,情何以堪。嗚呼!可愛哉,山東牛,可哀哉,山東牛!到...

  • 文章《山东流亡学校史》读后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4卷 第4期  作者:李春序  出版时间:1999-03-20
    关键字: 《山东流亡学校史》 读后感 史料价值 教育前辈 校友回忆

    去(一九九八)年八月,我們國立二十二中學高五級一班同學,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行了「古城大會」,這是苦等五十幾年來僅有的一次。回台之後,曾經寫過一篇短文,雖嫌粗淺,但卻很信實,題爲「新古城會」。(在山東文獻二十四卷第三期發表)那是散居台美各地未能與會的學長學弟們,衆口同聲所逼出來的,理由是雖然不能躬親出席,至少可以分享一些「隔世之會」的感觸和喜悅。新古城會的「新」字,是鄕長王志信先生替我加上的,他這種畫龍點睛的神來之筆,實在高明,令我佩服之至。眞正是「一字千金...

共9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