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学者观点共返回1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國父的祖先在寧都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75期  作者:蔡愛仁 出版时间:1974-01-02
    关键字: 历史资料 学者观点 宁都 孙氏祠堂

    近續中副連載曾子友先生的「客人源流及其對民族的貢獻」一文,對客人由中原遷徙到贛粤閩的源流及其堅忍不拔、開疆闢土的創業精神,敍得十分詳明,令我客家人的子孫,十分興奮。惟其關於「國父的祖先是客人,他當然是客人」一節,似有加以補充之必要。國父的祖先,是由寧都遷閩汀,再遷廣東,羅香林敎授有專書敍其事;但他的祖先,由中原遷徙,南至寧都,究爲何時何人,寧都直隸州的州誌,有詳細的記載。筆者爲寧都人,從父老的傳統及志書的考證,比他人更爲明白。願以見聞所及,補敍此一段故事...

  • 文章丁氏宗親的來龍去脈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37期  作者:丁迪  出版时间:1989-07-01
    关键字: 历史资料 丁氏宗亲 学者观点 三皇

    從司馬遷著的「史記」來看,中國歷史的記載,是起自「三皇」。三皇是指「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三人而言。這三個人在當時是對中國人類的貢獻很大,為歷代萬民所歌頌!對伏羲氏來説:他敎民佃漁畜牧、養育犧牲、以充庖廚。始畫八卦、造作書契。傳十五世,凡一千二百六十年。對神農氏來説:他生於「烈山」(今湖北省隨縣)以火德王,故稱「炎帝」。因地靠近「姜水」,故以「姜」為姓。炎帝起初製作「耒耜」,敎民務農,嗣又嘗百草,以療疾病。首倡日中為市,物物交換,以通財貨,民皆稱便。並...

  • 文章雩都曩昔之習俗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38期  作者:易烈相 出版时间:1989-10-20
    关键字: 雩都 风土习俗 学者观点 民间礼仪

    如其所说,用特志之,以儆世人。当今世风式微,民意议坛,败类充塞其间,争权夺利,信口辱骂,施暴打斗,目无尊长,与禽兽何异。又如窃盗之猖獗,公然抢刼,杀人纵火,肆无忌惮。似此人心日下,皆系礼敎放荡,有以所致,殊堪痛心。故应急切提倡,重修礼制,以挽目前之颓风;此则笔者提出本文之用意,藉资惕厉。雩都历经先贤之治理,如宋儒周濓溪[2]文天祥[3],及明儒王守仁[4]等;足使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周茂叔曰:「雩都之风俗,前有千古,后有万年,吾不胜臆度。」他因常来雩都,访其

  • 文章再論陶淵明原籍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11期  作者:劉師舜  出版时间:1983-01-02
    关键字: 历史资料 陶渊明 文献记载 学者观点

    「南史」隐逸传亦与宋书相同,指陶为浔阳柴桑人。此外具有权威性萧统陶集中之传,亦称之为浔阳柴桑人;「莲社高贤传」,则谓其「居浔阳柴桑,与周续之,刘遗民幷不应辟命,世号浔阳三隐。」[1]二、各家传记及年谱记载查阅各家传记及年谱,均未详述陶公籍贯。惟淸代陶澍[2]「陶靖节集注」,参考比较详尽。兹为澄淸事实起见,特将有关原文采录如左:(甲)「江西通志」:「渊明故居凡三处:一在瑞州新昌县东二十五里。『图经』[3]云:陶公始家宜丰,后徙柴桑,宜丰,今新昌也。[4]一在南康

  • 文章宋吉州永和瓷器滄桑攷述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11期  作者:林逸  出版时间:1983-01-02
    关键字: 吉州窑 永和镇 学者观点 历史资料

    一人類學家認爲人類要求裝飾的動機,是最原始的。其喜愛裝飾的傾向,或在增加本身的快感,引起他人的讚賞;或在扮演一角色,激動羣衆的同情;或在追從一種愛好,博取普遍的取向,故爾取自然形態的摹擬,以人類及動物爲主,進入文明民族的裝潢藝術,則大多取材於植物,逐漸的改變。陶瓷便是其優美裝飾中之一。相傳陶器始於舜(公元前二二五五年至〇七)時,古時卽指瓦器。瓷器始於柴世宗(公元九五四至八),「上致登於宗廟祭品,下用於民間日用飮食。」它的用途極其廣濶,其形制種類亦繁多。雅...

  • 文章先考事略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11期  作者:蕭謙  出版时间:1983-01-02
    关键字: 先考事略 历史资料 学者观点

    先大父賢發公,業農,擁薄田數畝,所入僅足一家餬口之需。但爲人慷慨,樂善好施,雖處貧困,鄕人親友有急難者,每能傾囊相助,備受稱道。先嚴諱宗波,字爲瀾,兄弟五人,行五、于先大父見背後、卽與先伯輩分居另爨各自成家。旋不久。余兄弟姊妹相繼出生,食指遽增,景況益見困窘,乃棄農就商,並得親友支助,在本鄕固厚地方開設布莊,經營布疋生意,以批發爲主,零售爲附。採薄利多銷主義,博取微利。經濟情況未見好轉,但仍不惜厚聘,延師在家爲余課讀,其望子成龍心態,可槪知矣。淸廷自入關...

  • 文章重印興國縣志序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36期  作者:王述調  出版时间:1989-04-01
    关键字: 兴国县志 历史资料 学者观点

    人不可以忘本,所謂飲水思源,慎終追遠。人生在世,縱使豐功偉業,威名顯赫,對祖宗遺德,鄉土人情,仍應永矢勿諼.邑之有志猶國之有史,不僅有敎時人,亦以永垂久遠,擧凡疆域城池,星野氣候,山川形勢,民俗物產,名宦鄉賢,孝義節烈,甚至詩文傳記,莫不有志.後人雒誦之餘,能不肅然起敬感慨系之乎。興國縣志自明清以降,數經增修,然多不可考。本會成立以還,鑒於來台同鄉為全國冠,數十年來子孫繁衍已逾萬衆,其對故鄉歷史文物多已茫然,童稚者更毫無所知,爰經發行「興國文獻」,藉以宣揚...

  • 文章臨川廖氏九修族譜序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36期  作者:廖光華  出版时间:1989-04-01
    关键字: 廖氏族谱 历史资料 学者观点

    夫族之有譜,猶縣之有志,國之有史也。國非史不足以見治工之要,縣非志不足以顯鍾毓之奇,族非譜不足以明流脈之源、辨昭穆之序、敦親族之誼也。況國族乃宗族之積,宗族爲國族之本?孔子有云:「立愛自親始,敎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敎民順也。敎民以慈睦,而民貴有親;敎民以敬長,而民貴用命。敎以事親,順以聽命,錯諸天下,無所不行。」吾國乃宗法社會,宗族立祠修譜,所以敎民睦也,敎民順也;敎民事親孝親,以宗法宗族血胤至親,情誼孚洽,由家族宗族,擴而充之,以至炎黃國族,則四海一家...

  • 文章故鄕行政區域沿革

    来源期刊:《宿遷季刊》 第3期  作者:鄒天石 出版时间:1982-07-01
    关键字: 行政区域沿革 历史资料 学者观点

    遜淸時期,宿遷地方區域,除城廂東西南北四隅之外,還有五鄕。縣東是仁鄕,縣南是孝鄕,縣西是順鄕,縣北是安鄕,縣東北是北鄕。這種劃分是便於縣衙署施政與徵收田賦(錢粮)的憑藉。每鄕又分爲八至十一個圖,例如我所居住的地方就叫仁七圖。民國肇造,改爲六市十一鄕。六市是城廂市、洋河市、埠子市、義勇市、港頭市和邵店市。十一鄕是歸仁鄕、仰化鄕、大興鄕、永慶鄕、進化鄕、大同鄕、昇平鄕、新安鄕、磘灣鄕、三合鄕和皀河鄕。民國十七年北伐以後,國民政府建立,合併十七個市鄕爲十個自治...

  • 文章迴響篇 呂祖乞討遷沭之說依譜考證顯難成立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6卷 第2期  作者:呂文述  出版时间:2004-06-01
    关键字: 《沭阳诗源探考》 学者观点 吕氏族谱

    《海州文獻》第九十五期刊載呂述謖先生《沭陽詩源探考》大作,文中第三單元第二段,曾提及呂氏遷沭始祖之事,文曰:「呂氏祖籍安徽廣德,至呂又祥祖父一代,因窮困難以度日,舉家討飯搬遷至沭陽,後分爲沭城與韓山兩支。至呂又祥一代,家境有所好轉……」。對於呂述謖先生的這段歷史鋪敘,身爲呂氏一員,深感其「眞實性」値得重新加以考證,以還原歷史眞相。根據沭陽呂氏族譜「敘世篇」記載:遷沭始祖爲安徽旌德(非廣德)仲翼公第三子,名謙伯,字六吉,遷沭時爲康熙十年,距其生年順治癸己(...

共19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