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教育共返回17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故鄉幼年生活回憶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1期  作者:劉季洪  出版时间:1977-02-01
    关键字: 故乡 徐州 回忆 教育

    俗語常說:「落葉歸根」,就是形容出門在外的人到最後總是想囘到自己的家鄕。這些年來,我們由於國家多難,有家難歸,更加深了每個人思鄕之情。現在居留在台省的年輕同鄕,籍貫雖然還是江蘇豐縣,但多半沒有到過原籍。大家每次聚會,總是希望年老的人能多說些家鄕往事,來作爲心理上的一種安慰,我想這也就是同鄕會要編印這種刋物的動機。我是生於民前八年,民國五年出外讀書,以後很少囘家,所以關於家鄕的事所能寫的,也只限於幼年在家短時期的生活囘憶。不過寫到家鄕生活,難免涉及地方沿革...

  • 文章啓蒙記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7卷 第2期  作者:呂茵 出版时间:1977-06-30
    关键字: 启蒙教育 故乡风俗 私塾教育

    幼而學、壯而行,古往今來同一例。只是我們上一代的孩童初入學時的形式有些不同而已。那時的適齡學童,大多經過一次頗爲隆重的開學式——啓蒙。現在的小朋友們,到了三四歲,便可送進設備新頴的幼稚園,從幼稚園循序漸進踏入國民小學,而後步步高陞邁進新制國中。在輕鬆活潑的環境裡,按部就班地接受敎育薰陶;較之我們數十年前的求學方式,眞是不可同日而語 那時終日裡戰戰兢兢,害怕背不出千家詩、百家姓或是子曰、之乎也者等書篇時便給塾師拿板子迎頭痛擊!啓蒙,形式上雖然各地俗例或有不...

  • 文章話我故鄉——寧波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79期  作者:顧曉雲 出版时间:2000-10-10
    关键字: 怀乡 乡土教育 美食 大学教育

    「故鄕」——究竟要什麼樣的條件才能讓我們稱爲故鄕呢?是出生地嗎?是從小生長的地方嗎?還是祖父母的故鄕亦可稱爲故鄕?這問題對於出生在香港、受敎育於台灣、而籍貫卻是浙江寧波的我而言一直困擾不已,尤其在兩岸對立的今天,我究竟是香港人、台灣人或是寧波人呢?說來眞是悲哀呀!歷史造成了今日的悲劇,台灣的孩子們對於「國家認同」一直相當模糊亦相當矛盾,從敎育的觀點來論,近來的敎育已有本土化的趨勢,舉凡鄕土敎育、母語敎學均是希望台灣的孩子應該愛台灣、瞭解台灣,而不是只知道...

  • 文章本縣過去培育人才之社會背景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7期  作者:連文希 出版时间:1971-01-01
    关键字: 大埔 旧式社会教育 教育史

    大埔是一個山多田少的三等縣,抗戰後羅卓英先生主粤時方改爲二等縣。明嘉靖五年(西元一五二六年)開邑後,至今不過四百餘年,但却出了很多顯宦和富商,蜚聲國內外。其所以人才輩出,自有其特殊的社會背景,現特寫此文介紹如下:大埔人無論怎麽窮,他們的父母必盡量設法讓其子弟讀書,使其有生活發展的基本學識,以備其能出外經商或轉向仕途拓展,以適應山多田少,生產不能自足的環境。因此,就是位居窮鄕僻壤的人家,也必請個先生來敎書。子弟較聰明的便使其以讀書爲專業,由敎學或科名上尋求...

  • 文章漫談故鄕㈡

    来源期刊:《松江鄉訊》 第7期  作者:陸君才 出版时间:1970-03-01
    关键字: 松江 学人 教育 漫谈

    讀上期「鄕訊」中黃恭老的「松江縣沿革槪要」,眞是得益非淺。因爲鄙人十六歲離鄕,於今已四十寒暑,間或返鄕,也難得長住;幼年見聞有限,能不渉於瞎說已屬不易。在我籠統的槪念中,蘇松之間一片水,松江舊府轄境應和蘇州相連,因京滬、滬杭兩路的分家而脫了軸。但缺乏資料不敢肯定。我一嚮以爲明末大儒顧炎武爲松江人,因爲「亭林」爲浦南巨鎭,而就我所知,今之亭林,顧姓仍爲一鄕之望。這一位開有淸三百年樸學先河的民族先賢,籍建崑山,而以「亭林」別署著,決非偶然,今知崑山竟由華亭縣...

  • 文章聆聽葉家梧先生談中東現勢有感

    来源期刊:《青田會刊》 第20期  作者:李尙志 出版时间:1980-10-20
    关键字: 中东局势 回教习俗 教育情形

    七月二十日是個艷陽高照暑氣迫人的悶熱天氣,本來我預定帶孩子們,到烏來娃娃谷玩水,剛巧接到同鄕會季常務理事竹冬先生開會通知,內容是敦請葉家梧先生演講中東現勢。因爲去年我聽過葉先生談中東,我很敬佩他淵博的學識及演講才能,所以我接到通知,就決定放棄去玩水的念頭,參加同鄕座談會。中東在世界上地接歐亞非三洲,大小不下二十餘國,這塊地方在地理環境上說不算很好,多沙少水,種植不易,但却是石油產量最多的地方。石油這東西,在十九世紀前,人類並不看重它,自從十八世紀初,英人...

  • 文章私塾學堂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96期  作者:顧純學 出版时间:2014-02-01
    关键字: 私塾学堂 三字经 戒尺 封建教育 教育制度

    在扉页上写了首打油诗:八岁儿重读《酒诗》,看来为政不无知。愚民早作长年计,百姓昏昏国好治。封建教育,看来就是这个道理,别的没有什么可以解说了!先生还为我写了些补充方块字,一直夹在旧书本里,也是去年,把它再装在古钱币硬纸夹中,贴在日记本里作为永久怀念了。学费,当年称「学钿」,也叫「束修」。每节白米两斗,就是现在的三十斤,依市价折付现钱也可。贫苦人家说说好话,少付一些也常见,有些人家送一些土产,唱些苦经,先生也会接受。想当年,自科举制度废除以后,早在清末民初,就有

  • 文章(心靈物語)感謝神奇妙的救恩

    来源期刊:《山東同鄉會會刊》 第1期  作者:牟其卓 出版时间:1999-02-01
    关键字: 信仰基督 退伍从事教育 进修教育学分 途中遇车祸 梦中奇景

    民国六十年夏,我在军中曾动过三次手术的过敏性鼻炎日益严重之际,突然接获调职马祖服勤的命令,使我的病情雪上加霜,心情愈益焦躁。感谢主奇妙的安排!使我的病情合乎「免调」外岛或「退伍」的条件。同时在教育界服务多年的内舅,曾鼓励我退下来到学校去教书。这时我的心情转趋缓和,并倾向于脱离军职而从事教育工作,终于在六十年十月一日奉准退伍。乙、工作方面:蒙神保守眷顾使多重机运终能达成愿望民国六十年秋,由内舅推介任教于私立君毅中学,担任「三民主义」暨「英文」两科教学。我虽然

  • 文章楊萬甫推廣新敎育向米業募款修建校舍被反對唆使客帮暴動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33期  作者:顧子彥  出版时间:1972-07-20
    关键字: 新教育 蒋仲怀 杨万甫氏 废除八股 教育经费 米业

    本文爲顧子彥鄕長口述,顧鄕長已八十高齡,體格甚健,除雙目於三年前失明外,一切均屬正常,期頤上壽,可操左券。據吿:所述情形發生時,彼正十四、五歲,曾跟隨羣眾前往觀看熱鬧云。(編者)

  • 文章我可愛的故鄉——洋上

    来源期刊:《永春文獻》 第2期  作者:余流水 出版时间:1971-07-10
    关键字: 洋上乡 思乡 教育科举 祖先 娱乐

    福建省、永春縣、洋上鄕,是我可愛的故鄕,它在行政區區分上與仙溪湖注同屬於第三區。東隣仙溪、湖洋。南達姜蓮、崙頭、山上三鄕。西通州城。(淸朝時永春州治所在地)、北接介福鄕,俗稱四班。四面環山,爲一東西長南北狹之盆地,中有溪流,淸可鑑人。除南部外,均築有公路,東經湖洋直通仙遊縣。北經介福鄕,直達德化縣。西經州城,南行可通岵山至南安縣。北行經五里街,達德化縣。交通上雖略具規模,可惜由於日寇入侵厦門時,我方爲保衞後方安全計,奉令破壞路基橋樑。遂使吾鄕交通陷於癱瘓...

共170条记录 1/17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