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东北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抗战胜利后接收东北的回忆(中)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6卷 第2期  作者:吳煥章 出版时间:1975-11-01
    关键字: 中苏条约 苏军撤退 收复东北

    **在东北借尸还阳三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美国国务院公布文件,说明中苏条约限度,中国所作之让步,均以三十年为限期,中国到一九七五年完全保有旅顺大连及东北各铁路。后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发表演说,明吿世界:「⑴对于违反联合国宪章之目的与原则而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者,吾人将不置身事外,抑亦不能置身事外;吾人未得其他独立国家自愿之许可与同意,无权在该国领土内驻扎军队;⑵任何强国于赔款问题,未能由联合国共同解决以前,无权在被解放或以前附敌各国境内,擅将敌产取为己

  • 文章靑年年二〇七师东北之战——歪头山战役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27、28期  作者:張佐鵬  出版时间:1991-12-01
    关键字: 抗日战争 歪头山战役 东北战役

    抗日战争末期,为救亡图存最高领袖发起十万知识靑年从军,杀敌致果,加速抗战胜利,一时从军靑年,风起云涌,超过预定人数,编为九个靑年师,二〇七师多为陕籍靑年计万余人集中后空运云南整训,罗又伦将军任师长在他领导下,经短期严格集训,即成军纪严明铁军,民卅四年日寇投降后,开赴东北,冰天雪地,与共军作战,大小战役迎百次,伤之重大,造成可歌可泣之英勇事蹟亦多,在沈阳东本溪湖之间有歪头山之战,守军坚守阵地,战况激烈,特将经过所知略述,如下:民国卅六年十二月农历年前二〇七

  • 文章东北易帜奠定抗战八年胜利基础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14卷 第3期  作者:阮君慈 出版时间:1984-02-01
    关键字: 吴铁城 东北易帜 北伐战争 张学良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人心目中的东北吴公铁城先生,毕生奉献革命,功业勋名,传播中外,其对党国之贡献,伟绩丰功更是光耀史册,永垂不朽,毋待赘言。笔者祇就其两度出关之成果,敬抒管见。民国十六年七年二十五日(一九二七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奏准日本皇室大擧侵略满蒙。这是中日战史上重要的开端。也是有名的「田中奏折」。田中奏折,指出「奉天、吉林、黑龙江及内外蒙古,广袤七万四千万哩,居民二千八百万人,地广人稀,农林矿产之丰富,冠绝天下。为开发富源,以永保帝国之光荣计

  • 文章抗战时期东北的文学活动(续)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27卷 第3、4期  作者:紀剛 出版时间:1997-06-01
    关键字: 抗日战争 东北 沦陷区文学 作家群

    〈敌〉〈我〉是明显易辨的,倒是判〈忠〉〈奸〉比较复杂麻烦,且有许多可争议的空间,这是因大家对〈抗战文学〉的定义不同与事实真相不明的原故。譬如徐訏对沦陷区的文学活动「无知」,因而认定它是一页空白。当葛浩文前往东北研究〈满洲国〉文学时,一位大陆来美的访问学者,竟以「啊,汉奸文学!」五个字表示不屑,则是「偏见」。刘心皇于台湾出版的〈抗战沦陷区文学史〉中,对〈落水作家——即投降敌人依附汉奸政权的作家〉,有如此的厘定:(1)曾经担任敌人及汉奸政权的职务者;(2)曾经

  • 文章抗战时期东北的文学活动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27卷 第1、2期  作者:紀剛 出版时间:1996-12-01
    关键字: 抗日战争 文学 左翼文学 东北通讯

    一般人所说「抗战八年」乃自一九三七年「七七」算起,东北地区则应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据东北,成立伪〈满洲国〉开始,历时十四载。「七七」以前的东北,已是完全受敌伪控制的社会,一切抗战活动都是秘密地下的,城乡同质的。〈东北抗战机构〉曾以「现地抗战」为号召,严格要求同志不以任何理由任何情况逃离东北现地为纪律,用以坚凝从敌人内部打击敌人的钢铁队伍。事实上,〈满洲国〉也毕竟是个「国家」形态,有严密的国境边防,想逃离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说抗战时期的东北

  • 文章九一八後至抗戰前政府對東省學生就學問題的處理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30卷 第1、2期  作者:張馥 出版时间:2000-01-01
    关键字: 抗日战争 女子师范学校 东北大学 中山中学

    当日人屡次侵扰东省利权时,东北的各级学生或在师长带领或受到爱国心驱使,常成为反日的先锋,无论是五卅惨案、临江设领、满蒙五路等各个事件,均可见其走上街头向当局表达不满情绪之抗争活动。至「外交协会」成立,一些青年学子们更积极参与了由协会所主导的教育民众、宣扬救国理念、协助缉毒等实际工作,这些报国心切的知识分子自然成为日人忌恨的对象。「九一八」次日,辽宁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即被日军强占为军营,限学生三日内撤出,二十四日东北大学的教授、学生们均已星散,冯大校长冯庸

  • 文章吴铁老促成————东北易帜奠定抗战八年胜利基础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13卷 第3期  作者:阮君慈 出版时间:1983-09-30
    关键字: 吴铁城 东北易帜 抗战胜利 三民主义 抗日战争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人心目中的东北吴公铁城先生,毕生奉献革命,功业勋名,传播中外,其对党国之贡献,伟绩丰功更是光耀史册;永垂不朽,毋待赘言。笔者祇就其两度出关之成果,敬抒管见。民国十六年七月二十五日(一九二七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奏准日本皇室大擧侵略满蒙。这是中日战史上重要的开端。也是有名的「田中奏折」。田中奏折,指出「奉天、吉林、黑龙江及内外蒙古,广袤七万四千万哩,居民二千八百万人,地广人稀,农林矿产之丰富,冠绝天下。为开发富源,以永保帝国之光荣计

  • 文章抗战胜利后接收东北的回忆(上)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6卷 第1期  作者:吳煥章 出版时间:1975-08-01
    关键字: 越岛进攻 日本投降 调整东北地区 苏俄阻扰接收 张莘夫被害

    前言民国二十年日本军阀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我政府为决心收复东北,以屛障全国,虽表面力持忍耐,但积极从事生聚敎训,作应战之准备。迨日本军阀又在关内芦沟桥导演「七七」事变,其贪而无厌之野心,完全暴露。我政府知和平已绝望,乃在日寇进犯淞沪之始,予敌以重创后,即先迁都洛阳,旋移重庆。因念「九一八」事变,使日本军阀食髓知味,进而导发大战,同时又深感我们要复兴民族,建设国家,非保有东北不可,倘东北永久沦陷敌手,则华北失去屏障,而全国亦将有遭其席卷之虞,故决心在此

  • 文章「七七」抗戰六十周年紀念平頂山慘案!

    来源期刊:《福州月刊》 第103期  出版时间:1997-07-31
    关键字: 七七抗战 平顶山惨案 东北抗日义勇军 南京大屠杀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四日,日本国,东京地方法院第一〇三号法庭。年已七十三岁的『平顶山惨案』幸存者和历史见证人,莫德胜老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愤怒控诉六十五年前侵华日军在抚顺犯下的屠杀我国三千多同胞的滔天罪行。这是继『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七三一细菌部队』受害人王一兵等之后,又一例『二战』期间惨遭日本侵略军野蛮杀戮的中国公民向日本国政府提出的民间索赔诉讼案件。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一九三二年九月十五日夜,东北抗日义勇军袭击了抚顺矿区采煤事务所、制铁株式会社

  • 文章蔣公領導神聖抗戰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295期  作者:虞瑞海 出版时间:1993-10-10
    关键字: 八年抗战 东北三省 三民主义 不平等条约 全面胜利

    民生主义。故谓八年抗战仍在实现我立国建国的三民主义。抗战结束,民族复兴之机在望;人民渴望复员,国家急需建设,遗憾的,中共因抗战坐大(原由工农红军改编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三个师:一一五师林彪、一二〇师贺龙、一二九师刘伯承。及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四个支队:一支陈毅、二支张鼎丞、三支张云逸、四支高敬亭。抗战结束时中共宣称巳雍正规军四十七万人)之势已成;雅尔达密约使我抗战胜利的果实遭受摧残,苏俄借此进兵东北,妨害我接收,并掩护中共势力,从此内战爆发,酿成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