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吳著「三十六悌」中的關中先賢(三則)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49期  作者:吳延環  出版时间:1982-04-15
    关键字: 泰伯 鲁恭 班昭 孝悌

    任内。时恭年十二,弟丕才七岁,性都至,号哭不绝;闻者伤心。鲁恭随母还鄕之后,带弟闭门读书,时不数载,学行过人。郡守屡请他出去作官,因弟还没成名,一槪拒绝,仍在家事母敎弟。又过几年,母强他离家就业,迫不得已,只好到新丰(今临潼县东)敎书,仍不作官,免妨弟路;直到弟弟被举为方正,才应召到郡里去作公务员。嗣补中牟令,官至大司徒。(参考后汉书鲁恭传)班昭成兄之志后汉班昭,一名姬,字惠姬,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县东北)人,生于光武帝中叶,逝于安帝中叶(约当西元四十一

  • 文章从「教月」说起(选载)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49期  作者:韓凌霄  出版时间:1982-04-15
    关键字: 传统文化 教孝月

    一政府为顺应海内外同胞恪诚纪念先总统 蒋公忌辰的心愿,乃明文规定自六十六年起,定每年的四月为「敎月」。这一则用以纪念 蒋公毕生行并以身敎全国同胞之至意;同时也是实践「复兴民族文化」遗训的基本具体行动。此一举措,诚旨深而意远!二「」在我民族文化中系居首位,亦是各种美德的根源。孔子说:「夫,德之本也。」他的学生有若亦云:「其为人也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先总统 蒋公更昭示我们

  • 文章被燕王灭十族的方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18期  作者:劉嘯月  出版时间:1989-06-01
    关键字: 雨花台 朱棣 孺墓 雨花石

    雨花台的高度不过数十丈,是雄峙在南京城南门外的聚寳山上,出中华门不到一华里便到雨花台了。雨花台之得名,据传是在梁武帝时代有位云光法师在此讲道,感动天公而落花雨,故名「雨花台」。一说山石嶙峋的聚寳山,山上特产一种纹彩亮丽的小石子,人称雨花石,这种小石子是在远古时被水从远方冲积,聚汇到这里。因为经过长期的磨刷,磨得很圆滑。雨花石彩色斑烂,花纹变化无穷,有的像山川草木,有的像鸟兽虫鱼。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此说较为可信。这里最感人的胜处,是先贤方孺墓,他与

  • 文章陝西精神之我聞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39期  作者:嚴協和  出版时间:1979-10-15
    关键字: 陕西精神 文王之仁 泰伯之孝

    一、文王之仁:余读史书获悉:虞、芮两国之君,相与争田?日久不能解决!乃相谓曰:西伯(指文王)仁人也。盍(盍当何不讲)往质(评判)焉!乃相与朝周。(就是拜见周朝的文王)入其境,(即陕西地界)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者不提携。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鄕,两国之君,乃相谓曰:「我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乃相让其田为间田。天下闻而归之者,四十余国。孔子赞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矣。二、泰伯之:余读论语第八篇

  • 文章顺的故事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30期  作者:林兆毅  出版时间:1993-06-20
    关键字: 孝顺 人物轶事 往事回忆

    外孙 林兆毅记得在我四岁的时候,有一天我跟妈妈说:「妈妈、妈妈、妹妹眞不顺,把我的糖吃掉了!」那时我还小,不懂什么是「顺」,今年我都十岁了,我知道,顺就是小朋友对爸爸、妈妈的爱心。有一年的冬天,妈妈带我和妹妹回台湾过年。一天,大清早起来,我发现外婆家整理得特别干净,并且在客厅的墙上挂了两幅好大的人像,人像下面摆了一张桌子,桌上有鲜花和食物,外爷并带领大家向人像磕头行礼。后来妈妈告诉我,那两幅人像是外爷的爸爸、妈妈,也就是我的老外爷、老外婆,他们已不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