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书院共返回2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和美鎭進行曲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36期  作者:黃開基  出版时间:1979-03-01
    关键字: 台北 和美镇 书院

    卡里善)和美镇,气象万千。文风景徽著先鞭,(景徽社为士子会文结社,敬业乐群之所)黄榜陈锦开良田;(黄榜开和美,陈锦辟嘉黎,平畴沃野)志申士安兴水利,(杨志申、施士安开开福马圳)际青鹏程立书院(黄际青、阮鹏程创道东书院)培育后昆,个个尽成顶天立地的好汉。我们有坚的毅力,足以排除万难;我们有奋发的精神,更可人定胜天。东方日出天行健,屹立不倒壮如山,大家齐向前,建设好家园。

  • 文章诗鉴中华五千年史诗(11)

    来源期刊:《闽園雜誌》 第18期  作者:廖從雲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宋朝 和议 汴州 理学 书院

    志业,去留不苟护炎黄。厓山遗迹镌碑在,南海扬波饮恨长。自古兴亡都一例,从知立命应图强。两宋学术书院盛兴集贤唐始兴书院,入宋文风著简编。岳麓声华同白鹿,嵩阳业绩媲应天。师模一代鸿儒重,俊彦千家广厦连。积学流徽清誉远,恢弘道统继薪传。其二、理学勃兴尊孔崇儒兼释道,推源性理在存诚。纷争同异非朱陆,氾滥诸家式邵程。问学致知穷本末,见心应变重廉贞。关闽濂洛皆时望,喜有文公集大成。印刷新术以术传经有毕升。版锓活字信多能。搢绅竞羨存书富,耆宿咸钦述作宏。写手不劳穷白首,究

  • 文章昔日书院的课程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33期  作者:黃開基 出版时间:1978-08-01
    关键字: 书院 课程 童子试 经学

    前些日子,我写篇「昔日芸圃书院的景观」一文中,曾经敍述生徒自己购买的书本,还不在存书目录里面,大家争着要知道从前的课程读的是那些书,要几年算合格,要我作个解答。我以学识浅薄,见闻不多,且以淸代以前,敎育行政没有统一规定,故就所知和典籍所看到的,作个简要的介绍:以前没有固定的学年,也没有一定的修学年限,就学的长短,完全靠各人的需要而定。但是入学的年龄却大部份是七岁,初入学的学生叫做「破学」。无论是书院、书房、书塾(家塾、私塾),都由私人组设,十分普遍,没有

  • 文章朱熹與廈門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30期  作者:陳香 出版时间:1978-02-01
    关键字: 厦门 朱熹 紫阳书院 金榜山 玉屏书院

    切于名敎者,亦可谓守正、循理、不惑之士矣。操行之难,而姓名曾不少槪见于世,亦足悲夫。诗之序曰:『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若昌晦者,可谓近之。故熹因校其书,而为序其意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焉。」(按:此序,曾收入朱子大全集中,但很少人知道陈昌晦即是陈黯。因为昌晦乃黯别号;黯字希儒。)厦门过去有书院二:一曰玉屛;一曰紫阳。这两所书院均与朱熹有关。白瀛在玉屛书院记中说:「同安自紫阳朱子主邑簿,建高士轩、畏垒庵,倡导兴学,闻风踵起者,代有传人。」玉屛书院在城内东北

  • 文章书香绵远的文化圣地——南山书院

    来源期刊:《連聲》 第16期  作者:林水梅 出版时间:1996-01-01
    关键字: 南山书院 张振芳 朱熹 文化圣地

    连城有一家「南山书院」,现已跨越五个世纪。近几年,这个座落在小山区的「文化圣地」已引起了一些海外学者的关注。不久前,来自美国的劳格文博士还特地到此书院考察了数日。南山书院建在连城的宣和乡培田村(旧称吴家坊)。宣和乡历属长汀县管辖,民国四十五年方割属连城。五百多年前的明朝成化年间,吴家坊七世祖吴祖宽就深谋远虑率人伐木割草,在村边山脚下盖起「石头丘草堂」,聘请落魄秀才,教村里几个孩子读诗书。规模虽然非常之小,但毕竟「开长连十三方书香之祖」。古代中国奉承

  • 文章八閩景物

    来源期刊:《浦城鄉親》 第17期  作者:吳胤 出版时间:1992-03-20
    关键字: 抗日战争 南浦书院 灶君殿 梅雨

    是什么囘事……由于故居是靠山近城。所以小时候有两三个总角之交的朋友,每逢假日余暇,便聚集在一起,以不花任何费用的原则下,游览家山附近全境。最初是从经堂街,仙楼山的山前山后,漫游一二小时,能令人留恋的,当然是城东的仙楼山玉皇台与被驻军当作马房的「南浦书院」。(见图三)说起这座「南浦书院」,宋代朱熹,曾在这里讲过学,南朝「梦笔生花」的江淹也被称为「南浦过客」,在西门外梦笔山「等觉寺」,引述出不朽的词赋……。我同邻居同学叶枝盛,从他们的后门上山,一路采些时令的野菓

  • 文章奴化敎育學校:東瀛、旭瀛

    来源期刊:《福州月刊》 第47期  作者:林衡道 出版时间:1991-09-30
    关键字: 奴化教育学校 东瀛学校 旭瀛书院

    福州、厦门,很早就有「台湾籍民」的同鄕组织。日本领事馆为管理之方便,下令将「台湾籍民」的同鄕组织一律改组为台湾公会。于是一九二二年厦门成立台湾公会,一九二四年福州也成立台湾公会,皆以举办敎育事业、卫生、救护事业、共同墓地之经营为主要业务,此外亦顺便举办代写日文公事,调解各种纠纷等等之服务。福州东瀛学校、厦门旭瀛书院,都是台湾公会为「台湾籍民」所举办的敎育事业,但事实上却为「台湾总督府」所控制,在它指挥之下,推行和台湾岛内完全相同的奴化敎育。汕头无台湾公会

  • 文章英華的光榮

    来源期刊:《福州月刊》 第112期  作者:林長鎏 張是廉 出版时间:1998-07-31
    关键字: 鸦片战争 英华书院 林森 辛亥革命 广州起义

    鸦片战争之后,福州辟为通商口岸,美国差会于一八八一年(清光绪七年)在仓山创办了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中国商人张鹤龄先生捐赠了一万块银元的开办费,后几经学制沿革,一九二三年更名为福州鹤龄英华中学。这所历史悠久、教泽绵长的学校,闻名八闽大地,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人才,她的校友遍布全球,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贡献。这是英华的光荣。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英华创办的第二年即一八八二年就进入这所学校就读。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参议院院长

  • 文章鰲峰坊裡書香飄

    来源期刊:《福州月刊》 第40期  作者:李鄉瀏 出版时间:1991-02-20
    关键字: 鳌峰坊 鳌峰书院 福州师范学校 幼儿园

    鳌峰坊里书香飘」这并非夸饰之语。坊内三民中学旧址,现扩建为福州师范学校,其附属第二小学,便设在原法政学堂址内,址的前身为淸代福建学府之一「鳌峰书院」。这里现有二千余名师生,作为福州地区小学敎师的摇篮引人瞩目。据地方志书记载,鳌峰坊在于山北麓,唐名九仙坊,宋名登瀛坊。所谓九仙坊,指坊后有径可通九仙山;所谓登瀛坊,指宋代出了个状元陈诚之,鄕里荣耀,立祠赞誉。坊内的鳌峰书院,系明郡邹捷春的宅第,中有池舘。淸代康熙四十七年,巡抚张伯行倡建省学,始成书院:前构正

  • 文章林文忠公日記㈡

    来源期刊:《闽聲》 第4期  出版时间:1966-10-01
    关键字: 日记 书扇 梅花书院 大王庙

    早晨束装赴金陵(不明、下同)。雇小车而行。晴雪初消,泥泞殊甚。午至鎭江府,以〇〇易骑。戍刻至桥头宿。二十四日,癸亥。晴。五鼓行,辰刻龙潭饘,申刻入朝阳门,见前朝城阙遗迹,为之感喟。是晚在督府后观音庵暂寓。二十五日,甲子。晴。早晨往拜百菊谿制府,因忌辰未晤。遂至钟山书院拜见姚姬传前辈;春秋八十有三,而耳目步履,少年尙或不逮,珊珊仙骨,留佳人间,当代灵光,殆指示数屈矣。又晤陈鉴轩方伯。顺往阎伟堂同年处,留晚饭,谭至更余回寓。是日又晤孙渊如前辈,蔡听涛,杨同年,俱

共24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