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朱熹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朱熹与永春

    来源期刊:《福建文獻》第4卷 第1期  作者:陳香  出版时间:1971-03-29
    关键字: 朱熹 永春县 陈知柔 史料记载

    宋时的朱熹(晦庵),由于一度官同安主簿,一度官漳州知府,所以,其留在闽南的游迹,也就非常深入而普遍。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然而,在闽南一带,朱熹的游迹最勤、最密的,却应推永春一县。关于此点,则恐怕有许多人——甚至连永春人,及今都还不甚了了。因为,永春一县,地处山中,交通梗阻,既不是通都大邑,又不是朱熹当时旅程所必须经过的区域,何以会游迹最勤、最密,而不畏险巇,不辞一再的跋涉?永春,乃过去泉州府所辖县之一。在晋江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处;东至仙游县一百一十

  • 文章朱夫子遺迹鳳丘鶴林和丹井

    来源期刊:《福州月刊》 第118期  作者:林必霖 出版时间:1999-03-31
    关键字: 朱熹 遗迹 凤丘鹤林 丹井 文物保护

    福州东门外在《闽都别记》中有个「榴花洞」其实还有一个鹤林村,鹤林村背倚风景宜人的牛公山,山上曲径通幽、小桥流水、庵堂寺观、溪涧洞天、岩峰挺秀,确是一个凤鹤栖息的风水寳地。南宋淳熙14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州时慕名来到鹤林村的牛公山上览胜,赞叹牛公山确是凤水寳地,决心在牛公山上讲学。朱熹同时发现有一口井涌着泉水,井水清凉甘甜,井泉涌出高于同一水平线的水渠几寸,大旱年头各处山泉深井早已干涸,唯此井泉汲之不竭。朱熹遂以此井泉炼丹,并在井旁立碑题书『丹井』两字

  • 文章南軒詩

    来源期刊:《福州月刊》 第121期  作者:鼎新 出版时间:1999-09-30
    关键字: 南轩诗 朱熹 张栻 南轩先生

    节死义之臣」栻对「当于犯颜敢谏中求之」。栻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已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天下传诵之。朱熹称张栻之学曰「己之学乃铢积寸累而成,如敬夫则于大本卓然先有见者也」晦翁自是谦虚,亦以见栻为学之宏博。栻父浚,封魏公。高宗尝问浚:卿儿想甚长成?答臣子栻年十四,脱然可与语圣人之道。后七年,南轩入奏,高宗首问魏公起居,又问卿几岁?答臣年二十一,又问卿母安否?对曰久失所恃,帝为愀然久之。有;朕与卿父义则君臣情同骨肉之语。

  • 文章朱熹(朱文公)

    来源期刊:《同安》 第109期  作者:九九老人 陳仲修 出版时间:2010-03-01
    关键字: 朱熹 格物致知 鹅湖之会 理学 白鹿洞书院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别号晦庵,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〇)本籍安徽婺源,实际上他是生长于福建尤溪县,他的父亲—朱松,曾任司勋吏部郎,因反对秦桧与金兵议和的政策,而被贬为福建省尤溪县尉。朱熹十四岁丧父,遵父命就教于刘屏山、刘百水,后来便成为刘百水的女婿。他十八岁中进士,廿二岁(一一五二)荣任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主簿(事务官),他勤政爱民,极受同民爱载,全县各处名胜多有其题词墨蹟。朱熹卅一岁时,第三次谒见名人李延平,才正式拜李为师,研究人类和社会复杂

  • 文章朱熹与南安九日山书院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30期  作者:黃開基 出版时间:1978-02-01
    关键字: 朱熹 九日山书院 南安 金溪 白鹿洞书院

    柳,后筑城,又驻重兵, (以军营叫柳营),有双重意义,所以也叫柳域。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对日抗战开始,县政府毗连晋江县,易受袭击,为长期抗战着想,就疏散迁治到晋江上流西溪(蓝溪)南岸的溪美鎭,遂变成今日南安的新县治所在地。旧城的西南方—金谿,有座九日山相传宋绍兴十七年(公元一一四七年),宋朝理学大师朱熹登进士,授官泉州淸源郡同安县主簿(即今主任秘书的职务),由地方推选优秀学人,充当弟子生员,每天讲授圣贤修己治人的道理,禁止妇女当尼姑或住斋堂(菜堂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