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神话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烏塔和白塔

    来源期刊:《闽聲》 第17期  作者:振瀛 出版时间:1968-01-15
    关键字: 浮屠 白塔 榕城 神话

    三山和两塔,是福州的标帜。三山是天然的,而两塔则为古代的大建筑物,其浮屠七级,高耸云霄,工程之艰钜,足以代表吾国古代建筑术的进步和伟大了。因之建塔经过,有种种神话的传说。(看本刊已发表过的闽都别记。)自城内向南望,两塔恰似一对烛台,又似一合旗杆,为榕城壮色不少。

  • 文章施琅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58期  出版时间:1983-03-01
    关键字: 施琅 金豹精 虎精 神话

    施琅乃金豹精转世。安溪李文贞靖海纪事,又以施琅为虎精,大抵文人纪述,多喜附会,而谓某精某精,又类似神话矣。其实当施家属之被杀也,琅夤夜逃之所部苏茂家,捕者至,茂假一舟一剑一竖子,夜渡五通入安平,久之,降淸,授同安副将,迁总兵。康熙元年擢水师提督,四年挂靖海将军印,疏请伐台;二十二年春大治舟师,六月十四日发铜山,会于八罩屿,遂克澎湖。乃刑牲奉币吿于成功之庙曰:「自同安侯入台,台地始有居民,逮赐姓启土,世为巖疆,莫可谁何,今琅赖夫子之灵,将帅之力,克有兹土,不辞

  • 文章施琅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55期  出版时间:1982-08-01
    关键字: 施琅 神话 金豹精 铜山 八闽轶史

    施琅乃金豹精转世。安溪李文贞靖海纪事,又以施琅为虎精,大抵文人纪述,多喜附会,而谓某精某精,又类似神话矣。其实当施家属之被杀也,琅夤夜逃之所部苏茂家,捕者至,茂假一舟一剑一竖子,夜渡五通入安平,久之,降淸,授同安副将,迁总兵。康熙元年擢水师提督,四年挂靖海将军印,疏请伐台;二十二年春大治舟师,六月十四日发铜山,会于八罩屿,遂克澎湖。乃刑牲奉币告于成功之庙曰:「自同安侯入台,台地始有居民,逮赐姓启土,世为巖疆,莫可谁何,今琅赖夫子之灵,将帅之力,克有兹土,不辞

  • 文章泉州姑嫂塔傳說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55期  作者:夏心 出版时间:1982-08-01
    关键字: 航道标志 姑嫂塔 关锁塔 石塔 神话

    这座石塔的建立,目的在使远从东海而来的外国船,有一个明显的标志,所以当时它还有相近于灯塔的作用。就是后来福建旅居海外的华侨不断增加,当他们由海外囘到泉州来时,在东海上最先看见的故乡景物,也就是这座石塔。为了了解这伟大的历史遗蹟,我带着一腔热望,攀登了满是岩石的寳盖山,到了半山,才发现塔下有几个牧羊人,放牧着成百只的山羊。这些牧羊人虽然天天与石塔为伴,但他们对这座神话般的古塔还是那麽热爱,他们指引我去发现纪载有关文献的石碑,他们引导我攀登到塔顶。古塔的风貌与

  • 文章古事今釋

    来源期刊:《同安》 第39期  作者:毓曙  出版时间:1992-04-01
    关键字: 人类进化 人兽争食 县志神话 暴雨致灾 日食物象 神话蛟龙

    告一段落。然而人类渐多,生存的空间及资源就成了人类互相争夺的目标。经常为了土地或资源的取得,于是侵略或保有,经常诉之于残酷的战争。所以这个世界好像到处都潜伏著一触即发的战争危机!当人与天争之初期,由于茹毛飮血,民智未开,对于大自然的突变,咸认为天之震怒,或神在发威。往往是心生恐惧。巧者更认为有机可乘,而自命可通神。更危言耸听的可代求神明降福消灾,以博取众人的拥戴而遂其统御众人的企图。不论中外古今,恒有不少类似神话的寓言故事在流传着。其中更有不少为人所津津乐道者

  • 文章姜太公在此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48期  作者:菲華 楊薇 出版时间:1981-04-01
    关键字: 姜太公 史记 神鞭 泰山石敢当 神话

    在昔神權鼎盛時代,我們常見人家的門柱或大門,貼上紅紙寫著「姜太公在此」幾個字。不消說,這是有逐鬼驅邪的作用。也許一般人受了封神傳所影響,認爲姜太公有打神役鬼的本領,便要藉他老人家的威名,鎮壓家宅,這還不足爲奇。可是在北方的醬園,也居然要借助姜太公之力來保護的。每當他們製造醬時,必在那根覺(木旁)拌豆醬的木棒上,纒一條小紅布,紅布寫著「姜子牙在此」或「姜太公在此」等字樣。此外所有豆醬缸和醬油缸,都貼有寫上「姜太公在此」或「姜子牙在此」的紅紙條,據說這樣才能...

  • 文章充满神话之洛阳桥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56期  作者:曉月 出版时间:1982-10-01
    关键字: 洛阳桥 跨江石桥 万安桥 神话 万安桥碑记

    洛陽橋位於泉州、惠安交界處,建於宋代皇佑五年(公元一〇五三年),至宋代嘉佑四年(公元一〇五九年)竣工,它是中國著名的古代樑式石橋,也是中國沿海第一座的跨江石橋。洛陽橋與筍江橋、順濟橋、五里橋,稱爲泉州古代四大名橋。洛陽橋橫跨洛陽江,岸畔便是洛陽鎭。據「泉州府誌」載:洛陽舊號洛洋,唐朝大中年間(公元八四七至八五九年),「宣宗微行覽山川之勝」至此,見山明水秀,「嘆曰:『大類吾洛陽。』」是以得名。後唐宣宗重遊洛陽鎭,遂命惠安知縣召集二萬民工,在洛陽江上興建石橋...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