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中等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政府遷台前之江蘇教育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2期  作者:凌紹祖  出版时间:1977-05-15
    关键字: 江苏 教育 中等 国民 师范

    考查学生成绩,严禁罢课游行,及一切越轨行动,所以从未发生学潮情事。当时江苏中等学校,高中一律实施军事训练。初中一律实施童子军训练。军事训练由军训敎官负责,一面加强军事训练,一面实行军事管理。初中由江苏省童子军监理事会训练童子军干部人员一班,结业后即分发各校服务。㈢加强民众自衞敎育为适应当时特殊环境之需要,积极振起民众自衞精神,利用各级敎育机关加强民众自衞敎育。㈣整顿地方敎育复员后,地方未臻安定,所有地方敎育人才及经费均感困难,未能悉循常轨。但仍在

  • 文章敌伪时期东北地区的中等教育概况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12卷 第2期  作者:王良 出版时间:1981-12-01
    关键字: 抗战时期 东北 中等教育 学校

    伪满之敎育制度,亦即皇民化敎育之基本目的。而今日之中国大陆的敎育制度更为缩短,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大学三至四年。此所谓奴化兼毒化的敎育制度之眞面目也。二、各省市(院辖)中等教育分布概况(民国三十二年之资料)壹、辽宁省二十二县 四市1.旅顺市——旅顺师范、旅顺女子师范、家政学校2.锦州市——地方师道训练所、锦州师道、锦州一高、锦州二高、锦州女高(附设道科)3.营口市——营口一高、营口二高、营口女高(附设师道科)、私立培眞国高、私立培眞女高4.鞍山市——鞍山国高

  • 文章七七抗戰學校後遷情形之囘憶——答劉道元教授函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8卷 第4期  作者:孫璞如  出版时间:1983-03-20
    关键字: 抗日战争 山东省立中等学校 后迁情形 往事回忆

    承询战时山东省立中等学校后迁情形,弟以身历其境,得略知梗槪。兹就原七个问题(刘函所提),一一奉答如左。㈠我校平原鄕师,是第一个奉令后迁的,时当在九月二十间。德州似快沦陷,十二中已解散。砲声隆隆可闻。一夜韩军开进校内,负责军官吿我:「你们应立即离开,我们是奉令掩护前方撤退的」。敎职员学生大队(约二百人,这时有些学生回家取东西,并与家人吿别,未得赶回)由军事敎官(九月起即组织学生分队,打装行囊,练习行军)及主任们带领,当日去济南。没客车,幸获准搭军用车(满载

  • 文章民国三十八年前之湖南中等教育槪述

    来源期刊:《湖南文獻》第3卷 第3期  作者:余先礪 出版时间:1975-01-15
    关键字: 清末时期 民国时期 湖南中等教育 学校名单 教育特征

    吾湘旅台人士,以予服务湖南教育界时间较长,屡促予将湖南教育情形撰文「成报告」,以供后来者参考。予以三十八年仓卒离湘,辗转来台,所有原始资料,无一携出,难于埶笔。兹以湖南文献复刋,刘脩如兄再以前题相促,祗得就记忆所及,将民国三十八年前之湖南中等教育,槪述如次:一、淸末时期:湖南之有新式教育,自当以淸未时务学堂之开办为始。其学堂类别如何,未有明文规定,但自其所收之学生年龄观之,小者十三四岁,大者亦未超过二十岁,似亦可列入中等学堂之内。学生中高才辈出,如蔡锷

  • 文章抗战时期广西中等敎育的培养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46期  作者:謝康 出版时间:1989-10-10
    关键字: 广西中等教育 个人追忆 教育体制问题 广西师范教育

    一、抗战前培养中等敎育师资的学校广西僻处西南边疆,距离中原较远,交通不甚便利,人口远较邻省广东湖南为少,山多、地瘠而产业不发达,在民国初年以前,敎育文化方面亦不免相当落后,由清末至民十三,高等敎育机构,只有广西优级师范选科学堂、广西高等学堂、和省立法政专科学校,而供给中等敎育师资的,除省立优级师范外,则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设在广州)、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亦设立在广州)、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由广西省政府委托代办的「广西特班」,当时全国内共有六间高等师范

  • 文章民國十九年度之四川教育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48期  作者:懷襄  出版时间:1974-12-01
    关键字: 四川 教育概况 民国时期 中等教育 初等教育

    四川敎育概况,笔者曾根据查得资料,写成「民初之四川敎育」与「抗战初期之四川敎育」两文,前者引述民国元二年之川省敎育情形,后者引述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川省敎育之一般概况,已分别刋载本刋。本文则以民国十九年度之调查统计为依据,分为中等敎育,初等敎育,以及幼稚敎育三部份,说明当时四川敎育之概况如次:一、中等敎育民国十九年,四川省敎育厅奉敎育部命令,查报四川敎育情形,敎育厅特分令各级学校调查,经时数月,告一段落,中级学校部份之统计如次:㈠官立:国省立中学共

  • 文章抗日戰爭前的海門教育

    来源期刊:《海門縣訊》 第3期  作者:陳鴻韜 出版时间:1988-02-01
    关键字: 海门县劝学所 首席学校 经费来源 高中等教育 师资培养 教员待遇 学生缴费 海门教育进度

    教者有断炊之虞时,教育局即自行印发十元纸币作暂行性之地方流通证券应急。以高等教育言,全县没有一所大专院校,学生在本县就读高中后(有部分系在上海等外地读中学),家境富裕者,要想升学,则至上海、南京、南通等地报考大专院校。本县人有「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想法,故在抗日战争以前,全县之大专院校毕业生为数不多。中等教育,有县立简易师范一所,县立女子初中一所,私立海门高中一所,锡类高中一所,以及私立海门初中、海霞初中、启秀初中、三益初中、继述初中、锡类初中、能仁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