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流亡共返回3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抗战八年流亡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2卷 第2期  作者:馮連 出版时间:1986-09-20
    关键字: 流亡 抗戰 馮連選

    祖宗指示只身逃出家鄕 流亡途中所受千辛万苦长沙大火烟雾之中走出 敌机丢弹扫射之下幸免危急之时幸遇两位恩人 接出全家人之两大关键承蒙长官之优厚及提拔 遭受同人之欺侮及排挤

  • 文章談范築先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卷 第3期  作者:劉昭晴  出版时间:1975-12-20
    关键字: 范筑先 流亡学生 抗战爱国

    附記:第二期文獻中,刋載「蔣故總統與山東」之照片、墨寶,甚具歷史意義。惟曾見及,北伐發生「五三慘案」時,蔣公駐節黨家莊(?)車站,亦曾撮影留念,如再能蒐求補入,則更完備矣!

  • 文章南阳平津同学会何以无流亡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6卷 第1期  作者:秦俊·躍明 出版时间:1994-01-01
    关键字: 南阳 平津同学会 别廷芳 流亡

    一九三七年七月,日寇大举侵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大批青年学生逃离平津,组建抗日组织,遍及全国各地,那名头皆为「××平津流亡同学会」,唯有南阳特殊,没有「流亡」二字。南阳古称宛,「武关阙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语出张衡《南都赋》)。一九三七年九、十月间,在平、津求学的南阳籍及部分外籍青年,辗转来宛,四处活动,八方奔走,积极筹建自己的抗日组织——宛属平津流亡同学会。俟到成立那日,国民政府河南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朱玖莹、党务专员王友梅

  • 文章流亡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26期  出版时间:1990-08-01
    关键字: 流亡诗歌 祖国怀念 抗日战争

    惊闻敌骑至,仓卒赋流离。爬山又涉水,受冷复忍饥。擧国愁兵火,流亡何时归。难民点点泪,湿透破薄衣。东鄕屋煨火,西郭人逃移。狂寇残暴行,居心岂可计?战场几孤儿,祖国几行泪。何人衞祖国?不少义勇倪。

  • 文章往事知多少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20期  作者:熊飛  出版时间:2002-01-01
    关键字: 早年回忆 流亡求学 抗战纪实

    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乃蒋委员长号召全国知识青年从军报国。我本热血男儿,岂能后人,而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欣然报名参军。经过整装编队,然后用大卡车载运至江西上饶集中,再转机飞重庆。途经泾县时,一位队友竟与江南行署卫兵发生冲突而遭击毙,全体哗然,誓言报仇雪恨,停留下来不再继续前进。此时我竟病卧在床,高烧不退,不克随队行动,盐阜同乡队友劝我脱队养病,待痊愈后可去屯溪雁塘江苏临中就读。●民国卅三年初,我以流亡学生插入江苏临中高二春季班,人地生疏

  • 文章流亡生活片段回忆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4卷 第2期  作者:劉朝明  出版时间:1998-09-20
    关键字: 流亡生活 片段回忆 山东流亡学生

    第一章阶段:在阜阳的第二临时师范学校民国三十四年六月,山东省菏泽地区游击部队保安第二十二旅张志刚部,奉命转移皖北,在曹县梁堤头遭共军袭击后,陷区各级学校相继解散。鲁西南三区联立高中校长郭俊卿先生亦在土共数度胁迫后,宣布解散。端午节过后不久,与刘存璜表弟由菏泽东关外搭马车走上流亡之路。经过定陶、曹县、商邱、(朱集鎭),第三天傍晩到达安徽亳县。次日经人指引,穿过亳县县城,南行三十华里,越过伪军张岚峰的一个据点,向南行即是十里眞空地带,也是最危险的宵小出没地区

  • 文章「學校紳士」——悼念楊鵬飛校長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1卷 第2期  作者:馬觀海 出版时间:1995-09-20
    关键字: 杨鹏飞 “湖北中学绅士” 流亡师生 悼念

    一段悲惨的回忆!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者在北京卢沟桥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依仗着优势武器,很快占领了北平、河北,眼看济南岌岌可危。山东教育厅在不以靑年资敌寇的战略号召下,发动了学校向后方撤退的壮举,期以保存读书的种子。这个艰钜的重大责任就落在当时任科长的杨展云肩上。当年暑假过后八九月间,一个一个的学校大军经由单、曹二县向河南进发,逐步汇集到许昌城外小住。大槪是由于任务紧迫、时间仓促吧,流亡出来的学校几乎都是济南以南的学校的师生员工。首先是济南高中

  • 文章山东流亡学生奋斗史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8卷 第4期  作者:馬忠誠 出版时间:2003-03-20
    关键字: 山东 流亡台湾 学生 奋斗 复学

    到湖南后改为济南第四联合中学二分校)南迁,师生数百人在校长宋东甫先生率领下,从峄县南部的程庄出发,步行数十华里,到贾旺车站乘运煤的车子抵达徐州。从此踏上流亡之途,过著顚沛流离的日子。本想战火很快平息,也好重返家园享受天伦之乐,完成我未竟之志。谁知战场不断南移,局势天天恶化,学校也由徐州,瓜州,而南迁湖南郴县。我们已成了断线的风筝,和家里完全失去联络,因此思乡思亲之情绪与日俱增。每当念及家人及故园时,只有遥望北国,暗自神伤。三十八年四月,共军渡江,这时流亡

  • 文章我第二次流亡的点点滴滴——胜利中学的创建与播迁湖南的经过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2卷 第3期  作者:劉曉武  出版时间:1996-12-20
    关键字: 人物回忆 孙业洪 台儿庄胜利中学 流亡生活

    ㈠前言王老师笃修先生,编印了「山东流亡学校史」之后,有意继续编一部以山东流亡学生的流亡生活及奋斗过程为重心的「山东流亡学生史」。因此以电话命我也写一些流亡中的点点滴滴。我以前所写流亡皖北的学生生活:「艰苦的岁月中我读完山东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可说是第一次流亡。原载于山东文献七卷三期,已蒙收录在「山东流亡学校史」中。现在所要写的流亡生活应该是第二次了。所不同者,现在是带领一个很完整的初级中学,虽无校长之名,而实际上肩负校长之实。学生近三百人,敎职员十多

  • 文章懷念國立七中暨諸晉籍師生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4期  作者:張迅學 出版时间:2004-07-01
    关键字: 怀念国立七中 抗战流亡学校 校歌 校友

    国立七中是一所消失已久的学校,曾受其培育而幸存的同学们偶有联系,提到母校——国立七中,个个怀念不已。国立七中应是成立于民国二十七(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七日,最初的校址是在西安市。学生的生活是实行贷金制,以当时当地的市价折合贷金,发给学生维持生活,贷金委由学校办理。原规定享有贷金的学生,于抗战胜利复员后负有归还贷金的责任,当时由于抗战开始已有十月之久,国内沿海各大城市相继陷落,山西省各大县市也纷纷沦入日寇手中,不屈爱国青年陆续逃亡到西安,据知当时流亡到西安

共30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