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山東省立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七七抗戰學校後遷情形之囘憶——答劉道元教授函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8卷 第4期  作者:孫璞如  出版时间:1983-03-20
    关键字: 抗日战争 山东省立中等学校 后迁情形 往事回忆

    承询战时山东省立中等学校后迁情形,弟以身历其境,得略知梗槪。兹就原七个问题(刘函所提),一一奉答如左。㈠我校平原鄕师,是第一个奉令后迁的,时当在九月二十间。德州似快沦陷,十二中已解散。砲声隆隆可闻。一夜韩军开进校内,负责军官吿我:「你们应立即离开,我们是奉令掩护前方撤退的」。敎职员学生大队(约二百人,这时有些学生回家取东西,并与家人吿别,未得赶回)由军事敎官(九月起即组织学生分队,打装行囊,练习行军)及主任们带领,当日去济南。没客车,幸获准搭军用车(满载

  • 文章山东省立临时职业学校的囘忆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2卷 第1期  作者:吳鴻海 出版时间:1996-06-20
    关键字: 山东省立临时职业学校 流亡生活 学校历史

    逃出,奔向政府管辖的后方。其中一部分逃到皖北,投靠省政府。这时的省政府,寄人篱下,已是困难万分,但眼见自己省内忠贞爱国子弟的到来,又那能袖手不管呢?!因此就创立了几所流亡学校,临时收容安置他们。计有政治学院、两所临时中学、两所临时师范、一所临时职业学校和一所小学。总算给这些历尽千辛万苦、冒险逃出沦陷区、愿意追随政府的爱国靑少年们,解决了读书的问题,也找到了栖身的地方。这在那批流亡学生们是终生不会忘记的!也永远感激政府的!山东省立临时职业学校,设于阜阳县的倪老

  • 文章刘校长怡曾与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上)为山东省立第十五联中五十年校庆而写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6卷 第3期  作者:張象舜  出版时间:1990-12-20
    关键字: 刘怡曾 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 五十年校庆 文化教育

    一、前言在山东文献第五卷第一期中,刋登了拙作「在张家贾庄时期的山东省立第十五联中」一篇芜文。在那篇文章的开头,笔者说:「山东省立第十五联中,在寿光县的敎育史上,固然有其辉煌的一页,就是在山东省,甚至在全中国的敎育史上,也应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所以能缔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飮水思源,除了当时的山东省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第三师师长张公景月,与寿光县县长慈公乐尧的全力支持外,其中劳绩最著的,当推筹划创寿办光县立初级中学的刘校长怡

  • 文章山东省立第二临时师范学校史略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2卷 第1期  作者:王福耀 出版时间:1996-06-20
    关键字: 山东省立第二临时师范学校 学校历史 山东省立滋阴师范学校 第二次流亡 鲁南第二临时师范学校

    进攻皖北,冲散了学校。虽然很快过去,再将师生回聚已不易。教职员有的另谋发展,学生有的结伴还鄕,有的自动先行。除有工作任务的师生外,实际上并未结队而行。李校长、王主任及总务主任等最后压阵,复员路线是先到阜阳城,再换搭汽车或船到蚌埠,转乘津浦铁路火车北上至滋阳。山东第二临时师范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开学,三十六年八月复员,整整两年。追随政府向师生们挥别一同生活作息的皖北阜阳,结束这流亡的岁月。没有骊歌,只留下无限的回忆!七、山东省立滋阳师范学校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开学

  • 文章往事瑣憶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16期  作者:李永康  出版时间:1992-01-01
    关键字: 返乡探亲 国立东北大学 江苏省立南京中学 山东崂山洞

    此人乃仙之徒弟,他可以请仙下界,与人治病,遂依其所嘱,晚间不燃灯火,请仙下界,在旁参与者,无何限制,乃在我住的房屋中,群集参与。记得除我爷爷外,还有我父母亲、大姐、二弟、两位堂叔逢唐、逢禅,及于表大爷等约十人。大家摸黑静坐,厅堂正面,八仙桌,太师椅,留给大仙坐。我们则分坐对面长櫈或方櫈上。我和这位燕姓坐位紧邻,此一燕姓农民跪拜祷吿后,不久即听到像在天花板上洒一把石子声,即是大仙到来。旋即开口讲话,先来者听声音像中年人,自称姓黄,来自山东崂山洞中,系汉朝人,还

  • 文章省立第三师范学校里革命史料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卷 第3期  作者:韓兆岐  出版时间:1975-12-20
    关键字: 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同学回忆 革命史料

    她们是不到校本部来的。即此,张宗昌为本省军事督办后,曾被派员澈查,是否男女合校的啊。二十二年改名山东省立聊城师范学校。自后专办高级部,初级部另由省立鄕村师范学校代替了。直到抗日战事爆发,敌人大军压境,始行停办。前后经过二十有六年,培育三科三部的师资,毕业同学约有三千人,散布在鲁西各县里,尽负推广国民敎育之责。鲁西各县能得风气之先者,我母校敎育是惟一的推进原动力啊。聊城,是汉时设置的一县。可是,聊城的名字,早已见诸于战国策了。鲁仲连台在县城东门外,至今尙巍然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