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戏曲艺术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欣見「中國豫劇大辭典」出版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1卷 第3期  作者:楊濬彥 出版时间:1999-07-01
    关键字: 《中国豫剧大辞典》 豫剧 河南豫剧 戏曲艺术

    南京、武汉、广州之人!所以「豫剧文化」超越「教育」,大陆各省重视豫剧,可谓找到了发扬人性文化的正门!近多年来,河南省「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已先后出版了「河南戏曲史志辑丛」共十六辑(册),其所涉的范围较广,作家众多,各述所知,属单篇文集。「中国豫剧大词典」的主编马紫晨先生,也是其中重要作者之一。马氏自己撰述编著且已出版的有「河南戏曲史论文集」,「河南戏曲音乐札记」,「豫剧戏串」及「河南曲艺史论文集」。西元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出版的「豫剧艺术总汇」,乃是一部

  • 文章廣受喜愛好評的贛劇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33期  作者:范群珍 出版时间:2013-11-15
    关键字: 赣剧 起源 弹腔 《临川新梦》 地方戏曲艺术

    定名为「赣戏」。黄副院长在报告时,特别清唱赣剧中某戏三段花旦的唱腔,吸引了在场听众对赣剧的兴趣与热爱。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听众有不少年长者,也有不少是年轻的学子。有的大学生提出希望能在学校有机会选修赣剧这门艺术课,使年轻人喜欢赣剧。由于黄副院长报告的时间有限,本人现场纪录也因资料有限,故在网路上查找到的资料以作补充。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后,对赣剧艺术进行改革,整理、改编演出了《梁祝姻缘》、《珍珠记》、《还魂记》、《西厢记》、《西域记》、《还魂曲

  • 文章晋劇在張家口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6期  作者:楊暢 出版时间:2005-07-01
    关键字: 晋剧 张家口 戏曲艺术 回乡演出

    精湛的戏曲艺术献给了张家口人民,也为张家口的戏剧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晋剧接班人。如梨园世家云遮月(刘德荣,忻县口鎭人)的后代,刘宝山、刘明山(五月鲜)、刘玉山、刘玉婵,曲阳的吴本贞和吴本荣哥儿俩,浑源的王云楼(郝玉仙),楡次的十八红(马万金),汾阳的王桂兰(宗桂兰)、王西爱(宗桂枝)姐妹,文水的刘仙梅等。特别是文武花脸黄德胜(阳高人),很早便在宣化定居,为张家口办起了第一个晋剧科班(现称戏校)。几年的时间裏,培养出杨胜鹏、张胜林、侯胜忠、郝胜魁、关胜斌

  • 文章(劇談)寧波的京班戲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27期  作者:賀 鑄 出版时间:1967-06-01
    关键字: 京剧 戏曲艺术 大鸿寿徽班 大四喜班 名伶

    长江后浪推前浪」,随时代的进步,由徽班演进到京班。大鸿寿徽班,除班主王鸿寿的艺术生命,维持得最久远外,其余,如文武老生「碌碌动」,却落到「四喜」班做旗牌。大鸿寿时代的「碌碌动」经常是演压轴如「崔子弑齐君」的崔杼。从三张枱子的大帐上,一个空翻,落在台前,散髪、油脸、俊扮、唱梆子腔,跟麒麟童唱「临江驿」一样地讨好观众。所以当时我们宁波的观众,赠以「生色」二个字。但落在四喜班里,跟「喜」字辈京朝大角配戏,颇觉相形见拙。我曾见「新大四喜」演「路遥知马力」,路遥

  • 文章績談川劇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51期  作者:李壽昌 出版时间:1975-03-01
    关键字: 川剧 台湾 国立艺术馆 戏曲文化 同乡会

    年的第四次大陆地方戏观摩演出,就是由国立艺术舘擧办的,我川剧当然每年都参加演出,以免落其他省份剧团之后,但每次演出政府补助的费用都不够,只好向鄕长们募捐,或先演一场卖票戏来弥补,演过以后就无人管了,所以说为应付而已,因此始终没有朝发扬的方向去迈进,但眞正热忱在为我川剧文艺尽力的鄕友们,如编整剧本的,敎导唱腔的,排练身段的,文武场拉胡琴的打锣鼓的,办事务募捐款跑腿的,这些人出钱出力任劳任怨的来搞,无非想把我四川的戏曲文化发扬流传下去,这些人都想有一个组织健全,又是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