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艺术共返回1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朱仙鎭的門神業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5卷 第2期  作者:文龍 出版时间:1973-02-25
    关键字: 朱仙镇 门神业 民间艺术

    门神是年画的一种,也是我国的民间艺术,替农历新年带来喜悦。印门神这一行业,以河南省朱仙鎭最为驰名。该鎭在淸朝以前,系水陆交通的要冲,南通湘粤,北达幽燕,西起靑海,东连淮海,腹地人口众多,因此商业繁盛,三百六十行,应有尽有,其中最盛行的莫过于门神这一行了。在朱仙鎭从事这一行生活的,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在淸朝鼎盛时期,凡数千家,直到淸末民初尙有数百家,大约占该鎭两条大街,栉次鳞比,家家争奇,户户斗胜。画面所绘的多系历史小说人物,例如水浒传上的武松、宋江等

  • 文章故鄉固始之三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3卷 第3期  作者:絮清 出版时间:2001-07-01
    关键字: 民间艺术 杂耍 猴戏 童年往事

    说唱艺术」,据说起源于唐代的「变文俗讲」,是僧侣将佛经故事加以演义,用「流水辙」唱腔渗夹入冗长的叙述中,调剂气氛,引起听众兴趣,扩大传播功能,渐渐地被普遍采用,衍生了孟姜女、伍子胥等变文,不仅口耳相传让不识字的人也能接受史书公案的片段,其间忠孝节义的事蹟具有功于社教,经宋代演为评话、鼓儿词和诸宫调,元明则为词话、鼓词,到清季更因地制宜,各从其便,北方流行京韵大鼓,梨花大鼓(其实「梨花」二字本是犁铧,乃生铁铸造之农具,长约廿余公分,后端中空装于木制犁头上,前端

  • 文章中原一絕 南陽抬妝古飾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3卷 第1期  作者:呂英民 劉杰 出版时间:2001-01-01
    关键字: 抬妆古饰 民间艺术 表演活动

    河南南阳市青华乡的抬妆古饰民间艺术,以其玄妙的造型,被称为中原一绝。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闹元宵,三月二十八的古庙会,当地的民间艺人就自发组织表演活动,吸引了方圆百里数十万群众。民间艺术南阳抬妆古饰就是八个人用肩抬一张八仙桌(方桌),表演者借助一物站在上面,通过一个道具扮成一幕戏,一妆为一个剧团,表演的多是传统剧团中的一个镜头,表演者多为八至十一岁的少年。幷以锣鼓等衬托渲染。南阳乡村举办抬妆古饰表演这一天,非常热闹,锣鼓喧天,人流如潮,表演队伍宛如长龙。传统

  • 文章我記憶中的家郷戲(戲條子)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9期  作者:王立忠 出版时间:1978-09-25
    关键字: 戏曲艺术 人物回忆 河南梆子

    甚么名来求甚么利?一家人团圆度日强似神仙,但愿奴夫早囘转,免得为妻心中挂牵。」尾语关于「戏条子」,不单是上面所写的十种,还有很多,如:「元戎曲」、「过街景」、「书房景」、「好媳妇」等等,都是常听到的;相信很多我记不起来的,鄕亲们中,一定也会知道很多。不过,我个人的主张,编剧时,依剧情编写新词,尽可能不要套取旧词,不要完全用过去的「戏条子」,可能会使戏剧艺术进步;不然,唱来唱去,还是那些老词,似乎没有多大意思,不知鄕亲们与戏剧界专家与前辈们,以为然否?敬请敎正。

  • 文章名伶馬金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1卷 第2期  作者:楊祥麟  出版时间:1999-04-01
    关键字: 马金凤 河南豫剧 戏曲艺术

    马金凤是代表为「马派」,其声调玉润珠圆,委婉缠绵,真是余音绕梁,久久还在耳际之中,民间盛传,「看看马金凤一辈子不生病」,不胫而走。一九五八年被上海电影制片厂为舞台艺术,多次在北京演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郭沫若等,大为欣赏。梅兰芳亦曾三看马金凤的「挂帅」而不厌。民国八十二年,张天佑理事长,为肆应群众所渴望,迳邀请马金凤率团来台公演。民国八十六年台湾豫剧皇后王海玲,为求精益求精,尊重马金凤为师特邀请她再度来台互相切磋合作公演,豫籍大老及各位乡长,阎振兴

  • 文章中原地区的艺术瑰宝,南阳鼓儿哼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2卷 第3期  作者:李燕 出版时间:2000-07-01
    关键字: 南阳鼓词 民间艺术 唱腔特点 代表剧目

    南阳鼓儿哼,也叫南阳鼓词,是中原地区一种古老的曲艺表演形式,它不仅在豫西南,而且在河南省内及鄂、皖、陕等省交界处都有着广泛的听众。南阳鼓儿哼,不仅吸收了姊妹艺术的优点,而且具备了地方曲种三弦书河南坠子和豫西越调的风味,其唱腔俏丽,音韵独特,形式简单而热闹。30年代到70年代,该曲演唱只有一个演员,左手拿铜板,右手拿鼓棰,没有乐器伴奏,不受限制,演唱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一类的武段子,以及故事曲折缠绵的《金鞭记》、《响马传》、《刘公案》、《大八义》等本

  • 文章國家觀念繫於民俗文化(上)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3卷 第4期  作者:遜之 出版时间:1991-10-01
    关键字: 民俗文化 传统伦理 传统艺术 民俗节日

    要呼吁国人把炫耀富豪的酒柜,换成书橱罢;把不伦不类的洋画或明星裸照赶快换掉罢。厅舍的幽雅,对精神是一大享受,如果庸俗,则是一大迫害,明乎此,在布置的设计上何不以古董、文物、树石、书画来创造另一种境界呢?家具尽量采用木质,采光力求柔和,如此,不但在任何角度来评量,都觉得会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氛,同时在耳濡目染下,对子女也有一种「境教」作用。乙、传统艺术一、书法:中国书法原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成,继有殷商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战国的石鼓、秦的小篆、汉的隶书、唐的楷、草

  • 文章河南安阳曲沟建民抬阁艺术

    来源期刊:《安陽文獻》 第23期  作者:河南安陽曲溝鎮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抬阁 曲沟镇 民间艺术 经典剧目

    前言殷王朝中期,盘庚将国都东迁安阳,筑城建宫,使安阳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古都,以甲骨文记其事,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曲沟鎭距殷都十公里,居太行山脚下,系殷都皇民春秋冶游之地。民风十分淳厚,三〇〇〇年来古代文化在这里绵延继承,成为殷周文化的活化石。抬阁就是一颗璀璨的古文化宝珠。抬阁是一种民间艺术,原为祈祷神明所兴,在丰收之后,为祭典皇天厚土,村民们搭上高台,磊起桌椅,穿上宽大的鲜服,热热闹闹,载歌载舞,欢呼来年丰收。其时并无固定的名称,或曰干歌

  • 文章新春元宵憶中州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2期  作者:夏兆瑞 出版时间:1978-02-25
    关键字: 河南风俗 元宵节 擂社艺术

    秋、老四官骑柳棍、百人大擂社等多种。前九项民间艺术娱乐节目,与各省各地及在台所见者大致相同,无啥稀奇,恕不敍述,惟后三种玩艺,别具风趣,为甚多地方所没有见过的新鲜节目,特略分述,以飨读者。狗推磨秋:并非用狗来推,系以河南特有铁轮车的铁轮,连轴直竖地上,一轮在上,下端埋于土中,使与地面坚牢结合,上轮之上架一长约丈许之横木,用绳绑牢,横木两端各系两绳,绳之下端平悬坐板,使二人分坐两端之秋板上,另以一人站于竖轴之旁,手推铁轮转动,秋随轮旋,缓推慢旋,乘坐者

  • 文章雋潔高雅·不畏寒霜訪名畫家劉延濤談——「菊」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7卷 第4期  作者:李九妹 出版时间:1975-04-25
    关键字: 菊花 绘画艺术 绘画技法 菊花种植

    菊花在萬花叢中屬於一種高雅淸俗的花朵,由於它擁有淸新耐寒和艶麗的特質,數千年來一直受人們寵愛著。古往今來菊花在中國家庭中,常被用來裝飾和祭祖;漢朝的時候,人們相信用菊花浸酒食後,可以益壽延年,從此菊花又被視爲象徵長壽之花。一般花卉,多半盛開在春天溫暖時節,而菊花却偏愛到深秋才開花,此時百花皆枯落,唯獨菊花挺立在寒風中,愈發顯得雋潔可愛,「餐風宿露,不畏寒霜」正是秋菊的寫照。晉朝田園詩人陶淵明,性情洒脫,喜愛恬淡生活,他的文章大部份都以自然界花卉草木爲主要...

共17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