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人文共返回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獲嘉縣簡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4卷 第6期  作者:徐志中 出版时间:1982-06-30
    关键字: 获嘉县 历史资料 人文 地理 文物

    一、沿革:獲嘉縣本漢置,爲古殷州地,漢武帝時呂嘉爲南越王趙興的丞相,王及太后繆氏欲歸漢,嘉堅不許可,因擬誅嘉,不幸事敗,嘉遂與大臣等作亂,攻殺王與太后,並另立衡陽侯趙建德爲王,武帝於元鼎五年,命大將路博德、楊傑分兩路大軍討伐之,至元鼎六年大破呂嘉軍,嘉及建德王皆被擒獲,當取呂嘉首級於此,故定立縣名爲獲嘉,爾時武帝適巡幸山西,駕至夏縣所屬之水頭鎭附近某地,聞及呂嘉等被擒斬首,大喜,遂立將此設立爲聞喜縣。原獲嘉故城址,在今河南省新鄕縣西南十三餘里之故城,晉廢...

  • 文章伊阳地文人文概述(上)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9期  作者:夏兆瑞 出版时间:1976-09-25
    关键字: 伊阳 地理人文 历史沿革

    前言伊陽原係因大部土地位于伊水之陽而得名。嗣以疆域迭變,境界屢易,現已名實不符。第因政治分合,疆域區劃,時勢推移,滄桑演變,致北疆原毗古都洛邑,昔爲王畿,今漸半變而爲山僻。因西北疆逐次內縮,東南疆迭經外延,殆將伊水抛離西北境外,形成伊「陰」。且于民國十六至二十二年間在北境與洛陽接壤處,先後由四鄰縣地析置自由、平等兩縣,致伊壤幾去三分之一。嗣自、平兩縣俱廢,合置伊川縣,地雖稍歸還而仍未復其舊,致與舊鄰洛陽宜陽相隔離。境內大勢,西南多山嶺,道路險阻;東北平坦...

  • 文章阳武县地理人文概要(一)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1期  作者:韋德懋 出版时间:1976-01-25
    关键字: 阳武县 地理人文 历史概况 风俗人物

    十日,从容下沛行。大勇兼大智,岂可等荆卿,羣龙自此斗,中原如沸铛。驾汉锄秦鹿,为韩心事成。英风迈千古,凴吊有余情。此间地处中原,历代名世辈出,其最著者,为远古造字之苍颉,即「居阳武而葬利鄕」。(按利鄕为阳武县北杏兰地方)汉世陈平、张苍、并有大功于时,为史所艶称。兹谨就地理人文之要者分别简述,以就正于贤达。二 沿革阳武古博浪地,始见于左氏之国策,县境内地方,其见于古代载籍者有:㈠城棣:周灵王四年,史称:「楚公子贞伐陈,晋侯、宋公、鲁侯、衞侯、郑伯、曹伯,齐世子

  • 文章禹县地文人文概述(七)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4卷 第3期  作者:王燦藜 方國鐸 出版时间:1982-03-30
    关键字: 禹州市 地理 人文 历史人物

    十三、唐、郭孝恪:許州陽翟人,少有奇節,不治貲產,父兄以爲無賴。隋亂,率少年數百附李密,密喜謂曰:「世言汝潁多奇士,不謬也。」使與李勣守黎陽,密敗,勣遣孝恪送欵封陽翟郡公,拜宋州剌史,詔與勣經略武牢以東所定州縣,委以選補竇建德之援洛也。孝恪上謁秦王進計曰:「王世充力竭計窮,其面縛可跂足,待建德悉衆遠來,糧餉阻絕,殆天亡時也。若固守武牢,以軍汜水,遂機應變,禽殄必矣。」王然之。賊平,有功,右遷上柱國,歷貝、趙、江、涇四州剌史,所至有能名,改左驍衞將軍,累加...

  • 文章中华民国行都——洛阳地文人文概述(四)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1期  作者:郭子彬 出版时间:1976-01-25
    关键字: 民国行都 洛阳 地理人文 历史沿革

    人文包括礼乐制度,文物彜器、圣哲垂统、豪俊功勋、百姓齐民,以及社会上各阶层各行业人士在内。国家构成的基石是齐民,如同一架机器的螺丝钉,一钉照顾不周,能使全盘机械解体,也就是土崩瓦解。犹如洪水横流,冲破天柱一般,传云:「蠭豸有毒」,谅不我欺。纵观历代史乘,祇不过皇族家谱,百僚列传,贤圣世系,国民生活情形及状态,几无法见得到。若从稗官野史,通俗演义去窥探究竟,多侧重猥亵描述,侠义表达,与实际不甚切合。倘律以忠孝节义,国民趋向,社会敎育,学说集成的旨归,与行政

  • 文章台湾地理人文姓氏堂号略论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2卷 第2期  作者:高安澤 出版时间:2010-04-01
    关键字: 中国台湾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历史渊源 姓氏谱系 区域介绍

    摘要二〇〇九年起,两岸交流热络,此文介绍台湾地理人文之来源,虽早为马来印尼系,但长久以来,却由中华文化发展至今。中国优势南船北马,台湾处于海洋之中,容易接收外来优点,所以科技早为进步,人民享受富裕,地区小,治安好,卫生医疗先进,因此被称为美丽宝岛。关键词九族文化村,东印度公司,十三行博物馆,鸡笼,安平港,赤嵌楼,福佬,妈祖,大墓公等。一、台湾地理位置及人文起源台湾在东经122度6分15秒,至199度18分3秒。北纬21度45分25秒,至25度37分53秒

  • 文章羅山的歷史·文化·古蹟·移民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6卷 第11期  作者:方洪疇 出版时间:1974-11-25
    关键字: 罗山历史 罗山人文 罗山地理特征 罗山传说

    重修。崇祯七年(一六三四),流寇乱中原,知县周运泰虑城恶不足恃,适逢巨宦刘广生任陕西巡抚,因病囘籍休养,倡率绅士各捐重赀,城墙增高数尺,复建环城炮台三十余座,设备虽甚固,而岁久渐颓。淸代康煕八年(一六六九),大水浸溃殆半。雍正三年(一七二五)汝宁府知府田公,奏请兴修,始改用砖墙,高广均倍于往昔。邑之南门,古制在大通桥西,是以龙山为向,承其旺气,故在前代人文称盛。明末闯乱城圯,人因桥便,取径直行,对桥立门。惟据风鉴家云:「门当黄水之冲,内斗刺喉之桥,外逆射胸之

  • 文章郏县地文人文概述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6卷 第12期  作者:又辰 出版时间:1974-12-25
    关键字: 郏县地文人文概述 郏县历史 故乡风景

    郏,春秋郑邑也。后属楚。战国入韩。汉置郏县。后魏改龙山。隋改辅城,又改郏县。元废为黄渠鎭,又复置郏县。历明及淸,以迄于今。刘子新论愼言篇:「日月者,天文也;山川者,地文也;言语者,人文也。」按郏地,以角亢氐为分星,左襄梓愼已言之,汉书地理志又申之详矣。关于郏之地文与人文方面又如何?爰就下列数事,作一简介。一、疆域与人民吾郏负嵩带汝,绾毂宛洛;幅员百里,势若建瓴。故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光武据宛洛以复兴。抗战期间,倭寇土肥原部,由许昌

共8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