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库收录台湾地区期刊,为给研究者提供原始资料,本库保存期刊原貌、未删改,不代表本库认同作者的观点和用语,请鉴别!
郭老詩讚:「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舉世聞名的安陽,歷史悠久,文化豐厚,是殷商王朝中晩期的都城,乃全國八大古都之一。殷墟是司母戊大鼎的故鄉,是華夏文字的搖籃,名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安陽之名始於戰國,見於《史記》,因趙將廉頗攻魏安陽而得名。戰國當時的安陽城,史稱安陽故城,位於今安陽巿東南四十三里(實際五十餘里),楚旺西南三十里,地處古黃河、漢淇水之北,山南水北日陽,明代教育家崔銑解讀,因於「淇北」,故稱安陽。安陽邑先屬魏國,後入趙國改名寧新中邑,...
唐虞夏商時代唐、虞、夏、商四朝,洛陽屬豫州,文獻多不可考,惟夏禹王治水,在洛陽附近所鑿四口,最爲可徵。其次第、當是先邙山、次紫羅、再次大谷(水泉),最後爲伊闕(龍門)。不如此,將是事倍而功半。又皆在山之最薄處施工,足證其勘測觀察的精確詳實。(此盡經過多次勘驗與硏考,與疑古和假設不同)。東西周時代武王克商,作邑於鎬京,以王業所由起,謂之宗周,是爲西都,將營成周於洛邑而未果。至成王七年(壬辰),二月,使召公奭至洛相宅,三月周公旦蒞洛,與工築造王城,謂之東都。...
吾鄕古稱河內,又名懷慶。民初廢府改稱河南省沁陽縣。縣城周圍九里一百四十八步,城高四丈,護城河深二丈五尺,寬五尺。城周有四座城門,東有朝曦,西曰萬成,南呌朔南,北稱拱極。北濱沁河,西臨太行山,東爲平原。全縣計分四個行政區,下設聯保,交通便捷。因鍾山川之秀,人才輩出,史不絕書。敎育普及,文風甚熾。產物富饒,所產之筆、墨、紙、陶器等,尤富盛名。惜人稠地窄,生活並不富裕。因此,聯袂結幫,外出謀生,亦極盛行。民性淳樸,刻苦勤奮,自奉儉約,一絲一粒,均甚珍惜。但待人...
自衞是地方自治之基礎工作,鄧縣旣能自衞,則地方自治及建設事業,自可徐圖策進,無有阻碍,依據有關宛西各縣之各種文獻資料綜合硏究,知其自治實績値得稱道者,有如後述:一、自衛方面宛西各縣實施自治,均先從自衞着手,辦理團練,淸剿匪患,其功最著,李宗黃先生曾在河南省黨部主任委員任內,親往宛西四縣視察地方自治情形,視察後,他發表了「宛西地方自治的評價」一文,他認爲宛西各縣自衞工作,成就最大者,則爲「嚴密保甲」與「寓兵於農」,原文評曰:「嚴密保甲,除加強保甲的組織,使...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大陆赴台之各省市同乡会文献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您当前的IP是: Processed in 0.110 second(s)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08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 京ICP备06036494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