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顷阅中原文献第三卷第二期。载有胡先生的河南各县风俗十五则。拜读之后。不由抅起我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所谓风俗者。因山川地气所使然。即主治者亦有转移之功也。豫省古称中华阃奥,负河洛陆海中天。开化育之先河,受嵩高之正气,居民天性朴茂士风端悫,殆所谓难动以非。易感以义者欤。古人尝说:人生斯世。即富贵寿考,最多也不过百年。在此百年之中,可使人流芳后世。也可使人遗臭人间。是以君子愼其独也。人生富贵功名。文学事业。还在其次。惟有坚持节操。难动以非者。和择善固执。易感以
-
同鄕诸先进贤达,于此时此地发起创刋中原文献,诚如王抚洲先生在发刋词中所说:「现在的靑年,对于家鄕的山川风物,从未目睹………中年人也因积时日久,渐渐遗忘。」对中原文献重要的阐释,眞是一针见血。末了并有:「对本刋编辑、发行方面,如有批评,亦所感荷。」之句,足见对此刋物的求眞及主持人的谦诚可贵之处。本人忝属河南人氏,觉得此一盛举,实在値得热烈喝采和竭诚拥护与支持。惟对「人文槪况」读后,如:「黄河沿岸居民,房屋大都简陋,」却持异见,因为农业社会的我国,那一
-
一 何以消炎夏溽暑凌人,活动维艰;惟有阅读全部中原文献(自创刋号至七卷八期),沉思于字里行间,可忘却环绕的暑气。经过一再翻阅,内容约略统计一下,除各县地文人文外,属于古蹟名胜者,以描写中岳嵩山的为最多,其次乃是龙门;桐柏山虽祇有一篇,但吕佛庭先生以半僧之眼光、艺术家之手法,写来绘影绘形,读其文如游其境,令人神往(文见二卷九、十期)。因此,乃集中目标,反复阅览有关嵩山文章;从而得到整体认识,有此透澈了解,不禁欣喜!纵是亲临其地,也不见得能够逛遍全山。读献
-
敬啓者:此次世界客屬總會擧行成立大會,各海內外鄕親俊彥,踴躍光臨,達千餘之衆,其中海外社團首長賢達及代表共約三百人。情況熱烈,陣容壯麗,並蒙 嚴副總統及僑委會毛委員長、內政部部長等各長官蒞會祝賀致詞期勉,會衆至感歡欣,親愛團結之情,報章競載。蒙遠惠賀勉,更增光彩,經將台銜及賀件在大會宣讀並載入特刋,用再專函伸謝,尙請 台,隨時指敎,以利會務開展,實所盼禱。此致 中原文獻社翁鈐 敬啓六三年十月十四日
-
小者」的旨趣,凡我中原之人,各就其地区,本「所见而知,所闻而知,所传闻而知」的革命故事,战争破坏,社会变迁,英烈轶事,人民负担,新旧代兴之种种事项,分别作成有系统的纂辑。纵然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如从异中求同,同中证异,还是不难理出个结果来。若有遗老闻而兴起,鄕贤羣策羣力,对中原文献这份刋物,可能会有所贡献,谨陈管见如左:一、辛亥十月廿二日豫陜响应武汉双十起义的秦陇复汉军东征大都督新安张钫(伯英),所发动的革命义士。淸帝逊位,南北和议成立后,将其
-
中原文献,将使中国文化黯然无光,甚而中国文化将不成其为中国文化。[1] 见王广庆先生「文献之献应作宪」一文,载在本刊一卷六期。[2] 见刘宝楠先生「论语正义」八俏篇夏礼吾能言之章注。[3] 见陈立夫先生「中西文化之异同及中国文化之如何复兴」一文,载在五十六年五月十六日中央日报。[4] 见史记孔子世家。[5] 见屈万里先生「仁字涵义之史的观察」一文,载在民主评论五卷二十三期。[6] 引梁启超先生「儒家哲学」中原语,梁著为讲演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