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考证共返回1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玄奘故里在緱山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1期  作者:林藜 出版时间:1976-01-25
    关键字: 玄奘故里 缑山 历史考证

    猴山一名猴氏山,古名覆釜堆,亦作撫父堆,是古仙山之一,山下有猴氏山鎭。在偃師縣南,當登封縣的大道。鎭北不遠處便是陳家河村,這就是玄奘的故里。據中華河山載道:地當景陽山之陽,陳家河的北岸。這一帶山有九峯,河有九灣,岡巒奇凸,形似蓮花含苞,河流迴環,彷彿荷葉飄浮水面,水色碧綠,潺緩靜流。山林若蓋,靑翠欲滴,綿延九十里,沒有一點人工雕琢的俗痕。陳家河村恰在山懷河抱的中央,四周桃李爭春,溪流縱橫,頗似世外桃源,全村五十多戶人家都是姓陳。原來玄奘的俗家名字,就叫陳...

  • 文章嵩山命名考证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卷 第7期  作者:楊祥麟 出版时间:1970-07-01
    关键字: 嵩山 命名 史料考证

    按嵩高山者,五嶽之中嶽也。釋名云:嵩字或崧山大而高曰:「嵩」。白通云:中央之嶽獨加高字者,何嶽居四方之中極高,故曰:嵩高山。漢武帝登中嶽,聞有呼萬歲聲,於是以三百戶封祠命曰崇高邑。至後漢靈帝後改崇高焉。戴延之西征記云:其山東謂太室,西謂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總名也,謂之室者,以其下各有石室焉。少室高三千餘公尺與太室相次列。道書云:自中嶽東北二十里至一山,名曰:東龍門,其東有三臺山,昔漢武帝東巡過此山,見學仙女遂以名焉。南有許由山,高大四絕,其北有潁水卽堯...

  • 文章河南人與「象」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卷 第2期  作者:張金鑑 出版时间:1969-04-01
    关键字: 河南省 殷商 历史考证

    河南屬古豫州之地,簡稱曰豫省,音「予」,從象。吾國各有省的簡稱,或沿襲古代的國名,如魯、晉、秦、等省是;或借用其地的山水名,如湘、贛、滇,隴等省是。獨河南省的簡稱旣非古國名,亦與山水無關而却名之曰「予乃象」的「豫」省,不免使人費解。依筆者的發現,對此可作一簡單解釋。因爲地球的氣候變動不居,滄海固可成桑田熱地亦可變溫帶。在上古之世,中國的華北氣候比現在要溫暖得多多,盛產熱帶性的大動物,故論語中有「驅豺狼虎豹而遠之」之句。經詩上亦常見熊、羆等字。在這些大動物...

  • 文章河南出土吉金要錄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卷 第7期  作者:任敬之 出版时间:1972-07-25
    关键字: 河南文物 青铜器 考证录要

    前言余旣述漢碑於前,因塵務紛擾,擱筆已久。程君元龍屢函催續稿,但搜求資料頗非易事。復因屢作屢輟,難以成篇。近友人林君啓明,假以所藏吉金拓片,及參考書籍。乃幡然改圖捨貞石而言吉金。董理資料,欣然命筆。原夫吉金之作,肇始於黃帝。據王嘉拾遺記云:「黃帝以神金鑄器,皆有銘題。凡所造建,皆記其年時。」史記封禪書云:「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又云:「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九鼎之說,見於左傳者二。(宣三年。桓二年。)復見於墨子耕柱篇。又見於國策之東周策。攷...

  • 文章董作賓先生對於甲骨文的貢獻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2卷 第12期  作者:屈萬里 出版时间:1980-12-25
    关键字: 董作宾 甲骨文 安阳殷墟 考古挖掘 历史考证

    数种和学术性论文二百多篇。论文的大部分,已编入平庐文存和董作宾先生学术论著两部书里。先生一生精力,几乎全用在甲骨文的硏究方面。他在甲骨文方面的贡献很多,无法一一详述;现在只就最重要的几点,作一番简略地报告:一、甲骨文的断代出土的甲骨卜辞,约略估计,总数当在十万片以上;已经印行的,大约有半数内外。它们是盘庚迁殷以后到商纣亡国之前的产物。它们所属的年代,有二百七十三年之久。这批宝贵的资料,如果不能辨别淸楚某些是属于某王的时期,则利用在史事的考证方面,必然会先后

  • 文章談安陽為中國歷史上大古都

    来源期刊:《安陽文獻》 第11期  作者:鄒逸麟 出版时间:1995-01-01
    关键字: 殷商古都 谭其骧 马正林 古都考证 陈桥驿

    一、前言近讀馬正林先生《論確定中國「大」古都的條件》一文,對安陽列為七大古都之說提出了異議。遺憾的是,譚(其驤)先生在去年已歸道山,不可能看到馬先生的文章。不然的話,譚先生必定會十分樂意回答馬先生的駁難。據我所知,譚先生提出七大古都說有一個長期硏究探索的過程,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早在六〇年代,在給復旦大學歷史系歷史地理專業學生講課時,他就提出了「七大政治中心」,用於區別於當時流行的「六大古都」的說法。以後他逐漸形成「七大古都」想法,在七〇年代末的學術報吿中...

  • 文章岳武穆墨蹟之硏究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7卷 第12期  作者:李安  出版时间:1975-12-25
    关键字: 岳飞 前后《出师表》 石刻 内容考证

    岳氏宗祠保守。民国十三年岳维峻部驻防河南自称岳氏后裔,协助宗祠景印成册,由汤阴忠孝堂发行。作者与武穆二十七世孙岳佐臣先生过从甚多,曾蒙惠赠拓印石刻全套及此项景印本一册,最难得的尙蒙摄制武穆画像。三十五年冬与王幼侨先生同至南京,经在中央饭店将此项墨蹟景印本送请精硏书法的周树声(现在台湾,任立法委员,中国书法学会负责人)兄求为考证;并与题跋人士遗存墨蹟相互对照。无如未久河山变色,周兄怅然未能将彼件带出。今于王将军欣获此册,爰就自我硏究并请益方家,初步所得,略志如次

  • 文章安陽古都考

    来源期刊:《安陽文獻》 第8期  作者:高安齡  出版时间:1992-01-01
    关键字: 历史沿革 古都考证 甲骨文 殷商古都 殷邺文化

    先祖契的父亲帝喾、曾在亳建都,汤为了追念先王,从商邱迁毫(注二)[2]。」据此查証,自成汤代夏而有天下,到殷纣灭亡,此其间天乙汤武,太戊中宗(甲骨文指中宗为祖乙,不是太戊),河亶甲(注三)[3]、祖乙(甲骨文証中宗为祖乙)(注四)[4],四帝先后在亳建都(史记、与现存古蹟可查証),自祖辛帝继位,因水患迁河北邢地(今河南武陟县),继而迁奄(今山东曲阜县),到盘庚即位,再从奄迁都到殷(今安阳市小屯区)(注五)[5],又尙书盘庚上篇略:「盘庚迁于殷,」并注明殷即亳

  • 文章殷商朝的農業與其他自然資源

    来源期刊:《安陽文獻》 第27期  作者:李濟 出版时间:2011-01-01
    关键字: 安阳气候 稻米研究 小麦种植 史料考证 自然资源

    他对发掘出来甲骨文第一手的知识,写了一篇关于农业问题的重要论文②[2];胡厚宣在随董作宾受训期间曾经手抄与研究甲骨文,这一篇文章标示了某种程度对于殷墟出土纯正卜骨记录眞正了解与不带偏见解释的开始。较晚近以来,可以说是在第三阶段,学者们曾从若干不同的角度研究殷商时期的农业,尤其因为史前的遗存已经提供了丰富的比较材料。张秉权先生所写关于殷代农业与气象(发表于一九七〇年献给中央研究院前院长王世杰的论文集中)的论文,可以认为是现阶段的代表③[3]。一直到现在,我们

  • 文章洛陽出土正始三體石經簡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1卷 第1期  作者:侯傳勛 出版时间:1989-01-01
    关键字: 三体石经 史料考证 出土文献 历史记载

    「洛陽先後出土正始三體石經記」,是王師宏先生於民國十二年十二月爲文,詳述出土之經過,幷拓請於章太炎先生考校,始爲世人知石經始末。其文略以「光緖乙末三月初七日洛陽白馬寺人劉克明,爲村南龍虎灘黃占鰲刻名章,携有六書通,黃披視謂字形奇石。余牛舍瓦礫中,有殘石一角,刻文與此相類。偕劉往質,劉知石爲異物,取習字紙以淡墨摹之,粗識爲蔡中郞遺迹也。拓本流傳,邑人知有三體石經矣。「民國十二年二月,又聞洛陽碑商郭玉堂言石經出土事,傳係鄕人朱姓等掘地得石,修廣約三尺許,又一...

共12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