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考古共返回4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我的故鄉小梁村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3卷 第1期  作者:張紹熙 出版时间:2001-01-01
    关键字: 邙山 考古研究 史料研究

    中外历史学家们常有一句铭言说:「地名就是历史的化石」,这句话运用在考古方面,千真万确;拿到河南省更是掷地有声,不论那一个地名,背后都有一段历史。绍熙幼年离开故乡,对地方文化所知甚少;古稀以后还乡,对身边的事物,用奇异的眼光去观察,将所见所闻列为记录,不仅是历史之宝,而且是草根文化之源,实有教育子孙的必要。国事多变身居台湾半个世纪,子孙已成长独立,自谓是新台湾人,自从一九八七年探亲之后,两岸来往自由,胸怀开朗,能有较多时间居留。在与乡亲们茶余饭后,闲谈

  • 文章河南省境掘出四千年前古都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5卷 第4期  出版时间:1983-04-30
    关键字: 夏朝 文物 出土 遗迹 考古

    美联社北平三月二日电】「新华社」今天报导,根据古代记载进行挖掘的中共科学家,已发现被埋在地下的四千年前中国古都的废墟。「新华社」说,河南省考古资料硏究所的硏究敎授安庆怀(译音)报导,这座废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公元前二二〇五年至公元前一八一八年)的都城之一阳城。考古学家于一九七七年五月展开大规模的挖掘,而已差不多掘出这座古城西区的城墙及住宅的遗迹。「新华社」说,城东大部份已遭河水冲走。「新华社」报导,碳十四的日期测定显示,这座城市建于四千

  • 文章殷墟的兩種珍貴遺蹟

    来源期刊:《安陽文獻》 第1期  作者:石璋如 出版时间:1985-01-01
    关键字: 安阳 殷墟 花土 皮鼓 考古技术

    我不讲其中的任何一种器物,而在这十数种器物之外,选择两种不常见也可以说是很难见,而且目前已经无法可见的珍贵遗迹向诸位先生报告,这两种珍贵遗迹,就是花土与皮鼓。借此不但可以说明了中原的古代文化是如何的优越,并且也可以说明了现代安阳人的考古技术是如何的精湛。一、先从花土讲起花土就是木器的痕迹,所谓木器,也可以说是漆器,因为器物的本质是木头,雕刻成功之后附有红色的漆,虽然经过三千多年,看起来仍甚鲜艶,可惜器形与木质均不存在,所遗下来的仅是艶丽的纹饰与其上原来所嵌的蚌

  • 文章考证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7卷 第2期  作者:李敬齋 出版时间:1975-02-28
    关键字: 考古发掘 史料研究 考巳 毛公鼎 读音变化

    辰巳之巳,毛公鼎作或作,皆象嬰兒之形。並音四,隸變爲子,變作巳。殷墟出土之甲子表,子丑之子作。西周末年,中國大亂。戎馬倥偬,書須急就。加以周人之不文,遂惡之繁雜,乃借子爲於是子讀爲紫,不再讀爲四矣。淸末民初,許多金石大家皆爲所困惑,直到民國二十三年,甲子表出土於安陽小屯之侯家莊;始恍然大悟。殷人性子(音四),毛詩「之子于歸」,凡十六見,皆殷人嫁女之詩也。今人釋子爲男子,男子可以于歸乎?又陳風:「豈其取妻,必宋之子」。男子可以爲妻乎?古者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 文章願河南安陽洹水商都永恆光明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0卷 第2期  作者:高安澤 出版时间:2008-04-01
    关键字: 安阳历史 世界文化遗产 考古研究

    林泰辅等私人所得,后来有转让于国家。甲骨文公家发掘,自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至民国廿六年(一九三七)。计发掘十五次,主持人考古组主任李济,硏究员董作宾、梁思永、郭宝钧,历史硏究员徐中舒和号称十弟中的年轻学员,有李景聃、石璋如、李光宇、尹达、尹焕章、祁延霈、胡厚宣、王湘、高去寻、潘悫等人。在小屯村中和村北、侯家尘南和西北冈,共发掘甲二二七一八片,骨二一九六个,以上资料抗日战争时先选四川,后运台湾中央硏究院。河南省博物馆甲骨等殷商遗物,存台湾省历史博物馆

  • 文章河南漢碑述要(一)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卷 第11期  作者:任敬之 出版时间:1970-11-01
    关键字: 汉碑 石刻 中原文化 考古

    壹、前言中原爲石刻的淵藪。這句話幷非誇大其辭。只緣中原本爲歷代政治文化中心。其文化水準之高;研究學術風氣之盛。綿延不絕,代有達人。因而富潤屋,德潤身之外;尙思有以報本追遠、銘勒貞石,以垂永久而昭來茲的習慣。流風遺俗,代代沿襲。豐碑表墓,歌功頒德。自東漢(河南無西漢刻石)迄今歷兩千餘年而不喪。閒步荒野,旅途道旁。極目四望,斷碣殘碑,比比皆是。惜多埋沒麥浪禾壠,敗壁頽垣。風雨剝蝕,以任其與草木同朽、復爲牧童野叟常用爲磨礪草鏟糞杈的砥石。這還不算,甚至賭輸鬥敗...

  • 文章馮維盛——中國文化的探源人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0卷 第4期  作者:李敬偉 馮晶明  出版时间:1998-10-01
    关键字: 冯维盛 夏朝遗址 考古研究 史料研究

    上发表,引起国内外史学书家的关注。这一消息不啻在我国史学界投下了颗重型炸弹!隐藏了五千年的中国夏文化之谜即将重现天日!冯维盛,这位38岁的农民即将成为探得中国文化源头的第一人!1953年3月2日,冯维盛出生济源轵城鎭小王庄村。他的爸爸解放前任济源图书馆馆长,是一位深谙当地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的学究。父亲虽是老实巴脚的农民,但耳濡目染,也装了一肚子关于太行山黄河水的故事。处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冯维盛自幼便滋生了探寻中国历史源头的兴趣。他十来岁的时候,父亲每次上山拉

  • 文章河南永城漢墓古幣陶俑出土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3卷 第1期  出版时间:1991-01-01
    关键字: 考古发现 汉墓 古币 陶俑 出土文物

    中央社台北十一月十五日电)大陆考古工作者经过三年的时间,最近在一座汉墓中,发掘出二百二十五万枚西汉(公元前二〇六—二五年)钱币,以及一批车马器和陶俑等珍贵文物。这座汉墓位于河南省永城县芒砀山南麓,在西汉梁孝王墓东侧约一百五十公尺处。据专家初歩分析,这座汉墓可能是汉景帝胞弟梁孝王之子梁共王,或其孙梁平王的墓冢。新华社发自郑州的消息说:考古工作者清理墓道时,在墓口发现了一个高六十公分,宽一百零五公分,长二百一十五公分的钱币窟藏,钱币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第一层

  • 文章方城——中國現存最早的長城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3卷 第1期  作者:賀金峰 出版时间:2001-01-01
    关键字: 方城 长城发祥地 史料研究 考古研究

    作者:賀金峰通聯:河南省方城縣教師進修學校河南省方城縣裕州北路四九一號

  • 文章輝縣發現吳王夫差銅劍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2卷 第4期  作者:馬永濤 出版时间:1990-10-01
    关键字: 辉县 吴王夫差剑 考古发现 出土文物

    據大陸文訊報導,河南省輝縣百泉文物保管所,於一九七六年二月間,該單位在廢品回收部門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在揀選雜鋼時從中發現吳王夫差銅劍一把,經專家學者的鑑定爲吳王夫差劍。此劍全長五九、一,劍身厚五厘米。柄上有箍兩道,隔手上有獸面花紋,鑲嵌松綠石,劍身滿佈花紋,鋒鍔仍甚鋒利,有陰刻古篆字銘文二行十字:攻(敔)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就進一步的瞭解,此古劍可能出於輝縣東南一里許的琉璃閣附近的戰國墓區,爲盜墓人在抗日戰爭前盜出的遺留物。據《史記》記載:夫差,吳國國...

共46条记录 1/5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