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百泉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山水佳胜忆百泉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8期  作者:馬世和 出版时间:1976-08-25
    关键字: 百泉 名胜古迹 景点盘点

    君子以时出,正气充盈维国脉;百泉随地涌,淸流濛抱见臣心。——徐东海联

  • 文章百泉风貌繋人思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6卷 第10期  作者:林藜 出版时间:1974-10-25
    关键字: 百泉 秀丽景色 民间传说

    中州绝胜百门泉,在河南辉县西北七里的苏门山中,一名百泉,又名搠刀泉。魏书地形志谓「共有柏门水」即此。泉南流入新鄕县界会小丹河,再东流而为衞河。又元和志谓「百门陂,隋炀帝引之为永济渠,名曰御河,又曰百源」。宋邵雍隐于此,故传其学者称百源学派。民国三十五年,我因赴任之便,得归德画家邓艮洛、太原金石家马桥的陪同,共作百门泉之游。那一天,正是初秋时节,我们一行三人,出辉县西关,向北望去,葱茏一片,人言那是太行支脉的苏门山。在秋阳的照耀下,金光盈眸,没一会,我们便

  • 文章(故鄕風情)懷鄕亭 楹聯並序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86期  作者:馬永濤 出版时间:1995-04-03
    关键字: 百泉 乾隆 薛仁贵 邵雍

    吾故里豫北辉县市乃古之共伯故国,河朔之巖邑也。其西北境内之苏门山,为太行之余支,远望巍峨,气势雄壮。山南麓有百泉湖为卫水之源,泉脉涌出平地者以百数,因多泉眼,故其地名「百泉」。两山对峙似门,「苏门」者,即樵子者入山之门也。苏轼诗「峰峦相掩映,松柏共阴森」,吴伟业诗「太行秀色何盘纡,桤楠榛栗松柏储」,孙奇逢诗「何为博得古今传,幽事由来在百泉」。都是讴歌这里邱壑烟云,林泉风月之胜槪。山上古刹,林木森蔚,湖中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山光水色,相互掩映,故有河南「小

  • 文章关于苏门百泉胜蹟整建的两段记载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7卷 第5期  作者:孫秉傑 出版时间:1975-05-25
    关键字: 苏门百泉 名胜古迹 重修纪事

    读「容庵弟子记」(沈祖宪、吴闿生编篡,民二出版,乃袁世凯之半官方传记。袁字慰廷,号容庵。)卷四载称:「宣统元年,春夏之交,公(袁世凯)游览苏门百泉之胜。此地为宋邵尧夫,明孙夏峯两先生讲学之所。前淸乾隆朝曾经驻跸,岁久,离官别舘,鞠为茂草,惟淸晖阁巍然尙存。公与徐世昌捐资修缮,旧僚闻风争醵金协助,年余工竣,水木明瑟,亭舘幽深,俨然世外桃源焉。」又读「孙夏峯李二曲学谱」(谢国桢撰,战前商务版)末段云:「百泉风景之胜,为吾鄕冠,流风余韵,流传不绝;惟时过景迁

  • 文章辉县百泉记胜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6卷 第12期  作者:儒公 出版时间:1974-12-25
    关键字: 辉县百泉 名胜古迹 教育实验区

    百泉位于河南省辉县城西北五里的苏门山南麓,山上的红墙绿树,与湖中的碧波淸流,交相辉映。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景色明媚如画,素有河南「小西湖」之誉。春秋假日,游人踵接,尤为炎夏避暑胜地。自魏晋以还,即为学士名流,达官显宦游息流连之所。如魏之高士孙登,晋之名士阮籍、嵇康,唐之名将薛仁贵,宋之哲学家邵康节,元之贤相耶律楚材,明之名士袁宏道,名儒孙夏峯,志士彭了凡,以及淸之名臣汤斌等,均尝读书,讲学,或遨游,隐居于此。苏门山为太行山之余脉,百泉为衞河发源处,山脚下

  • 文章豫北輝縣的古蹟名勝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6卷 第2期  作者:郭嗣汾 出版时间:1974-02-25
    关键字: 辉县 古迹 百泉 苏门山 比干墓

    空无一人,但到大会时,全国各地药商云集,货物堆积如山,另外各种杂要戯剧、马戯团、星相术士将鎭巿内外围的水泄不通,连巿外山坡上也搭满帐蓬,成为临时巿集。相传神农氏尝百草,发明医药时,就是用苏门山下的百泉池中的水调配试验成功的。故国药商每年阴历四月药王生日,在此集会纪念。药王庙的规模宏大,在巿鎭之西,占了大半个山头,隐现于苍松翠柏之中,大殿十余楹。在诞辰时,庙中所有殿堂摆满了各地旅客带来的美酒佳肴,祭祀药王,以祈祷药王显灵,医药有效,同时也是互换药材交易之所。百泉

  • 文章怀故乡念百泉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4卷 第3期  作者:史延祚 出版时间:1992-07-01
    关键字: 辉县百泉 河南风光 河南名县

    上有天堂,下有泉泱」,比起西湖泥底,亦毫无逊色。正说明辉县百泉,不但是河南惟一的最优美的风景胜地,山明水秀,清澈见底,民风纯朴,没有污染,且因为它富有一股钟灵毓秀之气,不但孕育出地方人才辈出,并吸引出不少外客学人专家,会粹于此,硏究学术之风,盛极一时,灿烂光辉的辉县,的确名不虚传,笔者因多年不见故鄕景色,怀鄕之情,不能自己,故特以记忆所及,略述梗概,藉舒我胸怀抑郁耳。诗经国风卫竹竿篇,卫女嫁于异国之诗:「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所谓泉源,就是两参仟年以前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