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医学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醫聖張仲景與傷寒論續一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1卷 第2期  作者:丁華永 出版时间:2009-04-01
    关键字: 张仲景 名医医案 《伤寒论》 中医学 传统医学

    传桂林左盛德,左氏于光绪年间又以之传同邑罗哲初。一九五六年罗氏子罗继寿于桂林将之献出,并有刊本行于世,谓之「桂林古本」。是书经千年汨没之后于玆重现于世。是书之重现也,在整个中国医学的研究上具有决定性的义意。其不但令仲景博大精严的医学体系由断简残篇中重显原貌,亦令中国医学的发展由先秦足臂十一脉炙经,五十二病方的初步内容,经黄帝内经,难经的整理,而至东汉伤寒杂病论,圆满结构之发展,能理出一个过程及结论。伤寒论序阐释在这篇序文中,仲景把战国时代的名医秦越人列为

  • 文章醫聖張仲景與傷寒論(續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1卷 第3期  作者:丁華永 出版时间:2009-07-01
    关键字: 张仲景 名医医案 《伤寒论》 中医学 传统医学

    宿有症病而胎动下血用桂枝茯苓丸等,或袪淤生新,攻中有补,或袪淤化症,缓以削之,其目的都是为著袪邪而不伤正。㈢两书中的心病证治仲景对于心病认识深刻,辨证精细,理法严谨,处方周密,用药灵活,疗效卓著,至今仍为医家师表。凡从事医学者莫不认为,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含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兹将血脉和神明两方面探讨仲景对心病证治的学术思想。⒈「金匮要略」,胸痹心痛气病脉证治:胸痹心痛,认为病机是由于「阳微阴弦」,其症状表现,有「胸背痛」,「胸中

  • 文章思親念舊話鍼灸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4卷 第1期  作者:王德謙 出版时间:1982-01-30
    关键字: 针灸 中医 人物回忆 往事追忆 发扬传统医学

    系统)精心硏究,发挥了莫大的民族传统功能,使我中华民族的延续和繁衍首居要功。根据医学界的探讨,鍼灸治病的基本原理,在于调和阴阳与扶正袪邪,亦是中医唯一能迅速治愈经络的方法。在传统上向有鍼、灸、药三元一体之说,若鍼灸配方之运用能得心应手,则更有其不可轻忽之价値。近年来因科技的发达,西医西药的扩展与充斥,使中医之因其不能大力推广而失之发扬,甚乎!几遭掩没之虞!甚实埋怨不如检讨,理论不如求实,尔来笔者因胃病之不时复发,曾常与此间中药店打交道,在有意无意中,发现其

  • 文章医学史上的双峰华陀与张机的面相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5卷 第2期  作者:李家雄 出版时间:1993-04-01
    关键字: 华佗 张机 面相 医学 史料 张仲景

    东汉末名医华陀与张机,在临床及理论医学上,各有成就,从他们的面相中,或许可以推测出这两座峰顶不同的绝美景色吧!

  • 文章萬世醫宗——張仲景先生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2卷 第2期  作者:劉兆才 出版时间:1990-04-01
    关键字: 张仲景 名医 医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 人物传记

    张仲景和华陀并称为东汉两大名医,华陀因三国故事而远近流播,妇孺皆知,而张仲景则知者甚少。其实,华陀的医道多已失传,而张仲景却给后世留下『伤寒杂病论』等著名医书,对千百年来的医学发展影响甚钜。不为良相 愿为良医张仲景名机,河南南阳郡湼阳(今南阳县)人。约生于汉桓帝和平元年(一五〇年),卒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年)。少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建安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故后人又称他为『张长沙』其高超的医术和名著『伤寒杂病论』为中医辨症施治体系的形成奠定

  • 文章張仲景文教基金會暨文物紀念館緣起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1卷 第1期  出版时间:2009-01-01
    关键字: 张仲景 文教基金 文物纪念馆 名医简介 中医医学

    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河南南阳人,曾举孝廉,又官拜长沙太守。他生逢汉代末年,战乱四起,烽火连天,疫疾流行,其宗族大半感染伤寒病而亡,在那个重官轻医的时代,他毅然放弃官职,从事救人济世的工作。在行医之余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等书。打破以往有法无方的窘境,迄今一千八百余年来,凡研究中国传统医学者,莫不将其著作奉为必读之经典。于是历代医家都尊称他为「医方之祖」,「中医之圣」,眞可称得上是一位震古烁今的中华伟人。今适逢 仲景

  • 文章台北張仲景紀念館開幕致詞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1卷 第2期  作者:華羽 出版时间:2009-04-01
    关键字: 张仲景 名医简介 中医医学 人物纪念馆 开幕词

    遇医则说张仲景的故乡,遇一般朋友则言诸葛孔明的龙冈,大都能让对方立刻了然。在我的记忆里,童年时代就常常到医圣祠游玩,那时的医圣祠规模比现在小一点,现在的大门,前院都是扩建的,第二道门的红墙才是往前的第一道门。当年我们丁族就有四位中医师,在南阳特别有名的一位外科医师丁勋臣是我的大爷,他每个礼拜都在医圣祠讲学,这些小事至今仍未能忘怀。医圣祠是南阳中医学界的集会场所,也是中医师心目中的一个主导力量,焚香膜拜,敬之俨然,已将仲景视为心中之神。医圣祠公有祀田数百亩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