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地震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认识地震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15期  出版时间:2000-01-01
    关键字: 九二一大地震 自然灾害 地震带

    九二一大地震」使台湾中部地区严重受创,许多人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然而,我们在悲痛之余,是否也该深自检讨,我们的防震知识是否足够?建筑物是否耐震稳固?我们的危机处理与应变能力是否俱全?从近几年的世界重大灾害性地震所留下惨痛教训来看,因地震振动而直接造成的人员伤亡数及财物损失相当有限,反倒是人为建筑物因无法承受地震的振动而倒塌,或因人们缺乏防震观念间接地扩大了灾情,例如火灾便是铸成重大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故,住于地震带上的每一个人,应对地震多所了解;以期

  • 文章地震——张衡候风地动仪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9卷 第1期  作者:蔡辰理 出版时间:1977-01-25
    关键字: 地震 记录 张衡 地动仪

    地震」从头说中国辽阔的大陆河山,位于现代地震学家所称的「欧亚地震带」,自古便为最常受震的地方。因此,中国人相当早就认识了地震这个天象,历代经验所累积下来的知识,在科学史上言,颇有一些辉煌的成绩。而丰富的史书、笔记所存下来的地震记录,正如中国天文记录成为今天天文学硏究的瑰寳,也成为现代地球科学家硏究地震的「第一手材料」。中国丰富、详实的地震记录,诚如李约瑟所称誉:「其记录之长久及完整冠于地球上任何地方。」日本地震学家大森,曾把中国正史中关于地震的记录整理

  • 文章地震观测在中国古有张衡今有电脑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7卷 第12期  作者:陳宏 出版时间:1985-12-30
    关键字: 地震观测 张衡 现代技术 电脑 测震站

    张衡,在他去世之前的七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是世界开始以科学方法硏究地震的开始。那时是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如果折算成西元,是一百三十二年。中国是地震较多的国家,计有四个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靑康藏地震带、天山地震带、和华北地震带。从长期的资料分析,中国大陆大多数的地震带,似乎是「显著活动期」与「相对平静期」交替出现。至于那些缺乏历史记载的地区,有无地震周期性则不易看出。而台湾的东部及东北部地震带,则无所谓周期性了,因为这些地区经常处于活动期。也许

  • 文章返鄕探亲和台中地震

    来源期刊:《安陽文獻》 第16期  作者:王宜忠 出版时间:2000-01-01
    关键字: 返乡探亲 台中地震 邮票 农村歌谣 红旗渠

    安阳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将会更加响彻。三、劫后余生地震如何测知丁卯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大地震突如其来,就在惊慌晃动之际,老伴紧紧地把我抱住,然后我俩手牵手,摸黑相互扶持,边走边喊著:「若雯、从禹、淑慧、庆鸿、庆元别怕;我们逃出去……」就这样,我们一家七口(本为八口,当晚长男从仁在台中少年观护所値夜班),挨着墙角从后门(原因停电大门打不开)沿着防火巷步出巷口,随着左邻右舍黑压压的人群,前往附近的大里国中操场空地,搭帐篷住有十多天之久,每日三餐都是吃市公所供应的救灾饭

  • 文章鄕賢張衡先生的事蹟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0卷 第3期  作者:王汝泮  出版时间:1988-03-30
    关键字: 张衡 河南乡贤 地震观测 浑天仪 浑仪

    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常好「玄经」,谓崔瑗曰:「吾观太玄,方知子云妙极道数,乃与五经相拟,非徒传记之属,来人难论阴阳之事,汉家得天下二百年之书也。」论者以为正其受玄之深,故能近推形算,远抽深滞,其所制浑天仪及候风地动仪,来天地无所蕴其灵,有生不能参其智,信非虚言。所著又有「周官训诂」,崔瑗以为不能有异于诸儒也,又欲继孔子「易说篆象」残缺者,竟不能就,今传有「张子平集」于世。(选自南洋文献)地震观测在中国古有张衡今有电脑陈宏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